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封面说明:微塑料是一种新型污染物,通常是指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 本期“环境微塑料”专题系统介绍了水、土、气、生、沉积物等多介质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展望了环境微塑料未来研究方向与关键科学问题.封面图片显示了环境中微塑料通过摄食与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人体中积累的过程. 当前, 我们对环境微塑料的研究和认识仅仅是“冰山一角”; 未来应从地球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材料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入手深入探究.

悦读科学

铱催化Z式保留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

蒋茹, 郑超, 游书力

亮点述评

用于提升金属-氮-碳催化剂氧还原活性的双金属自旋态调控策略

于吉红

环境微塑料专题

编者按

见微知著 塑战速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微塑料研究

骆永明, 涂晨

评述

环境中微塑料研究进展与展望

骆永明, 施华宏, 涂晨, 周倩, 季荣, 潘响亮, 徐向荣, 吴辰熙, 安立会, 孙晓霞, 何德富, 李艳芳, 马旖旎, 李连祯

从多学科系统综述了环境中微塑料的丰度分布与来源、分离分析方法、陆海空迁移预测、表面变化与吸附特征、生物吸收积累、食物链传递与风险、降解削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望了环境微塑料未来研究方向与关键科学问题.

论文

以PET聚合物为例定量评估微塑料的非主动陆地输入

张俊杰, 董鹏越, 张颖, 田宇杰, 刘春光, 孙红文, 汪磊

研究发现, 大气沉降导致天津地区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微塑料陆地输入通 量可达4.8~28 t/ a, 输入的区域时空分布较为均匀. 天津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施用可使 28~49 t/a的PET微塑料输入农田和市政园林等陆地环境, 并可能导致微塑料的局部高 强度集中输入.

常见塑料薄膜制品在UV作用下的性能变化特征

蒋凤华, 谢林青, 孙承君, 张雨, 李景喜, 鞠鹏

通过分析常见聚乙烯塑料袋在紫外光降解过程中机械性能、组分和形貌变化特征, 阐明了塑料袋机械性能随光照时间变化的过程, 揭示了不同塑料膜降解产物、平面 和断裂面结构的变化, 结果表明可降解塑料易形成微塑料.

滨海湿地环境中微塑料表面性质及形貌变化

周倩, 涂晨, 张晨捷, 章海波, 付传城, 李远, 李连祯, 熊宽旭, 徐笠, 骆永明

选取我国黄河口盐沼和北部湾红树林湿地, 以聚苯乙烯发泡和聚乙烯薄膜为受试微 塑料对象,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其表面性质和微形貌的时空变化与差异, 为认知海岸 带环境微塑料表面环境行为及其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施农业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对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费禹凡, 黄顺寅, 王佳青, 骆永明, 章海波

杭州湾沿岸设施农业区土壤中聚乙烯薄膜类微塑料普遍存在. 室内土培试验显示, 1% 含量的聚乙烯微塑料暴露下,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 其中, 与氮素固定和多 环芳烃降解相关的细菌群落的改变尤其值得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展

微生物

肠道菌群调控代谢性疾病发生和发展

田也, 麦旭东, 马凯, 韩木兰, 印遇龙, 许国焕, 王润鑫, 孙嘉, 陈宏, 谢黎炜

肠道菌群参与机体物质/能量代谢和免疫调节, 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 色, 尤其是代谢性疾病, 如肥胖和糖尿病等. 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紧密关系 已引起人们对益生菌关注, 并且通过其调节肠道菌群稳态以及预防代谢性疾病的发 生和发展. 本文回顾了近年肠道微生物和代谢性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并有效地评估 了益生菌在疾病防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评述

材料科学

有机荧光分子检测环境中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

魏凯, 王荟媛, 冀辰东, 尹梅贞

基于有机荧光分子的特殊光物理性质与共轭结构, 综述了近年来有机金属离子探针 常用的检测机理. 此外, 还对金属离子与探针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及探针的基本设计思路进行详细的讨论, 并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工程热物理

基于传热传质分析的热局域化太阳能蒸汽发生系统优化研究进展

黄丛亮, 皇强强, 杜长康, 罗笑

由于结构简单和太阳能利用效率较高, 热局域化太阳能蒸汽发生系统受到了广泛关 注. 本文基于传热传质等基本理论, 系统梳理了已有研究经验, 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论文

心理学

睡眠对违反道德的负性情绪记忆的调节

张思慧, 卞诚, 买晓琴, 秦绍正, 刘超

人们时常会在电视新闻中、报纸上甚至亲眼目睹许多违反道德事件的发生, 如暴力 犯罪、故意伤害 他人等, 对这些事件的记忆往往诱发了人们负性情绪的产生. 那么, 人们对违反道德事件的记忆相对于一般负性情绪事件有何不同之处, 经历睡眠会对 这些记忆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实验进行综合的探究.

流行病学

应用数字PCR检测环境中微量新型冠状病毒残留

孙婷婷, 姜艳芳, 宫平, 于源华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席卷全球, 目前仍处于高发阶段. 本研究基于微滴式数字 PCR检测技术, 利用巢式PCR原理, 开发了检测试剂, 建立了检测方法. 最低检出限可 达0.5 copies/μL, 对疑似2019-nCoV感染者、早期感染者以及环境中微量病毒灵敏准 确检测具有重大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转载、投稿请联系

csb@scichina.org

| 关注科学通报 | 了解科学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