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明·李梦阳《开先寺》

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代表作家。

那瀑布发源于半天之上,随着巨大的响声飞泻到人间,千万不要说这个水潭太小,那气势磅礴的瀑布连庐山都能撼动。

这首诗准确地描写了庐山南麓开先寺瀑布的雄浑景象,令人震惊而神往。上联中“半天上”极言其高,“飞响”则生动写出瀑布由上至下奔流的景象及震耳欲聋的声音,写出其大气磅礴的气势,使读者身临其境。下联转而抒发自己的感叹:不要说这个水潭小,瀑布飞流直下可以撼动整个庐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明·杨慎《出郊》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开庵,后因流放南,故自称博南山人。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著作辑为《升庵集》。

山上的田,高高低低就像楼梯;山下的田,块块分割犹如棋盘。忽然一群白鹭飞过田野,点破了秧田里秧苗成片的绿色。

诗人以流畅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日田园图。上联运用比喻,把山坡上的梯田比作楼梯.把平地上的田地比作棋局,写出了自然田野风光的壮阔。下联由静入动,配之以色彩的鲜明对比,透出生机盎然的自然气息。“忽”与“破”二字极妙,诗人抓住白鹭落在田间的美妙瞬间,把整个田园景色点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明·唐寅《言志》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选确仙吏等。苏州府吴中人氏。与祝允明、文征明、徐预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不当道士也不当和尚,不当商人也不当农民。空闲时就画幅山水画卖钱,不使用民间的作孽之钱。

诗人唐寅恃才傲物,考中解元后赴京参加会试,却因受考场舞弊案的牵连入狱,出狱后便心灰意冷,无意仕途,只以诗酒、书画自娱,但他仍自视甚高,自称“江南第一才子”。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所作的,是诗人不再有意于官场,不再受累于礼教的宣言,可见其狂放不羁的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明·唐寅《画鸡》

它的头上鲜红如红花怒放的帽子,不用裁前而是天生的,它是一只白鸡,所以满身雪白走过来。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随便说话,但是一旦喊起来,千门万户就随着打开门窗了。

这是诗人为其所画的白鸡题的诗句。上联中,诗人从对公鸡红冠的描写到对其全身的描与,从局部到全面,有层次感。同时将“红冠”与雪白”作强烈的色彩对比,大气流畅。下联在公鸡气势上作对比,突出公鸡的美德和权威。全诗一气呵成,大气有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

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明·俞大猷《咏牡丹》

俞大猷(1504—1580),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人。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诗人,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著有《兵法发微》、《剑经》、《广西选锋兵操法》等。

曾经观赏过各种不同的花,但我觉得只有牡丹才具有人间最奇绝的品质。虽然人们无数次赞美过牡丹那娇艳华美的品格、美丽的语言也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可有谁能真正知道它那颗与众不同的心呢?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人们以“国色天香”来称赞牡丹的美丽奇绝,可是没有人真正了解它的“丹心独抱”,这是令人叹息的。诗人以牡丹自比,抒发了自己有报国济世的赤子之心却不能为人所理解,壮志难酬的悲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明·徐渭《题画梅》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青藤老人、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鹤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嘉靖年间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等。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

从来也没有见过梅花的画谱是什么样的,只是用画笔在纸上随意画几枝梅花就很有神韵。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就请夫看看大自然中的千万种花木吧,它们并不是依照什么生长的,只是春风一吹,便自成一片春色。

这首诗是诗人为自己的墨梅画所题的诗。诗人崇尚自由,因此其写诗作画中都渗透着他洒脱不羁、率性而为的性格特点。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画梅花为例,指出做事情要不拘一格,冲破固有模式,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7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文嘉《明日歌》

文嘉(1501-1583),字体承,号文水,明湖广街山人。明代吴门派代表画家。

明日又是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虚度年华,永远一事无成。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明日不是无穷无尽的,而人也会越来越老。从早到晚,一天天就像这滚滚东流水一样,飞逝而去,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就是随着落日西下,慢慢过去。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这是一首劝人惜时的诗。诗歌语言浅近流畅,说理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引人深思。全诗七次使用“明日”一词,告诫读者明日是不可等待的,要珍惜眼前光阴,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否则只会蹉跎岁月,虚度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8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明·袁中道《夜泉》

袁中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

夜晚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石头冰凉使得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月夜山景,充满生机,情趣盎然。首句未写明月,而以“山白”暗写出来,更衬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山白鸟忽鸣”以鸟的灵动衬托山的幽静,与“明月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异曲同工之妙。下一句“石冷霜欲结”使用通感这一表现手法,由视觉联想到触觉,清冷的月光洒在石头上,使得石头看上去像是结霜了一般。下联写月夜的泉水,将其比喻为“一溪雪”,兼写出月光的明亮与泉水的灵动,生动形象。全诗动静结合,别有生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9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

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清·魏源《晓窗》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良图,写默深。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湖南邵阳隆回人,晚年潜心佛字,法名承员。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少年人总是彻夜狂欢,到晨鸡报晓时才沉沉睡去。而老年人比较珍惜时间,听到鸡叫声马上就起床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这一生就在每天的鸡鸣声中逐渐消磨老去。

这是一首感慨人生短暂,劝人惜时的诗。诗人感慨人生苦短,必须建功立业。上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听到鸡鸣时的一睡一起作鲜明对比,以此发出感慨:千古万代的人,他们的一生都是伴随着报晓的鸡鸣声而消逝的,有的人闻鸡起舞,学有所成;有的人蹉跎岁月,落拓终生。因此诗人警告世人时不我待,要珍惜大好时光,有所作为。此诗诗句短小,然而容量很大,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思索余地,所蕴含哲理耐人寻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

初晴泥路觉蹒跚,

听彻松涛骨亦寒。

莫恨西风多凛烈,

黄花偏耐苦中看。

——清黄宗羲《书事》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末清初经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雨后初晴,走在泥泞的山路上,觉得脚步蹒跚;听到呼啸而过的松涛声,亦觉得寒风彻骨。不要恨西风凛冽,然而,菊花偏偏在寒风较差的环境中,才显得十分好看。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是著名的反清斗士,当时的处境不佳,通过赞美菊花不惧风寒,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仍然坚持奋斗、不畏艰难的执着信念。上联以“泥路”、“蹒跚”、“骨亦寒”营造了寒冷艰难的氛围,为下联写菊花的不畏严寒做铺垫。下联“莫恨”、“偏耐”写出菊花面对严酷生存环境的淡然镇定,迎寒风而盛开的菊花,别有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共100首,今天的70-80首)敬请关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