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博时空 作者 金笛 2009 年初,北京大学接受社会捐赠,一批在海外流失的竹简回归国内。经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考古文博学院的历史、考古、中文三个院系的专家、学者,及长沙简牍博物馆等机构联合对于汉简予以鉴定研究,认定为西汉竹书真品。

西汉竹书共计 3300 多枚,成书于西汉早期,抄录于汉武帝晚期。竹书内容涵盖了先秦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先秦史、秦汉史、古代思想史、自然科学史、医学史、书法艺术史、历史文献学、文字学等包罗万象。

西汉竹书中的《赵正书》(秦始皇姓嬴,赵氏,名政,先秦时期称氏不称姓为赵政,后世改称姓为嬴政),记录了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的对话等。《赵正书》的部分内容与《史记》中的某些记载近似,有些段落可以看出明显同出一源。

但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上又差异很大。如《赵正书》称秦二世胡亥继位是由秦始皇认可,而不是李斯、赵高密谋篡改遗诏。这些内容从未见于传世文献。学者们指出,关于秦末历史,汉初已有多种不同的记述流传,而《史记》所取只是其中之一,《赵正书》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新史料。

随着多年以来不断的研究、考古挖掘发现,《赵正书》成为重新认识始皇帝的重要参考。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了秦始皇的成长历程、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等等,实施严刑竣法、冷酷威严。令史学界震惊的是,《赵正书》中的始皇帝并非冷酷无情,在巡视途中两次流下悲伤的眼泪,对于幼子的掂念,与最后的托孤,显示出秦始皇的另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正书,现藏于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正书局部

《赵正书》书中的始皇帝

在《赵正书》中,记述了秦始皇在巡视天下途中染病,感叹人生苦短:“秦王赵正出游天下,还至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谓左右曰:‘天命不可变于?吾未尝病如此,悲……”。意思是说,秦王赵正出游天下,往回走到柏人这个地方时生病了。病的很重,他叹息着流下了眼泪,对左右的人说:“上天安排的命运是不能改变的吗?我从来还没有病的这么厉害,令人悲伤啊……”

于是找来了丞相李斯。

秦王告诉李斯,“我曾经查看自己的天命,会在五十岁死去,我十四岁立为秦王,到现在已经在位三十七年了。我应当在今年死去,但不知道具体的月日,所以出游天下,希望可以改变气数与命运,难道是不可以的吗?”

秦始皇病的越来越厉害。

秦始皇对李斯说,“病的越来越重,不能再往前走了,我身为天下霸主现在的寿命已经到了,不过我的儿子孤单软弱怎么办呢?如果我不在了,大臣们纷纷争夺权利,将侵害到国君。我曾经听到过,牛马相斗,死掉的是它们身上的蚊虻,大臣们争夺权利,最后受苦的是普通百姓。我哀怜我儿子的孤独无助,和刚刚安定下来的天下百姓,就是死了心里也放不下他们。你们商议推选我的接班人吧。”

丞相李斯冒死回答说道,“陛下的寿命还远没有结束呢。况且李斯我并非秦国本族人,当年离开了故国来到秦国,侍奉陛下而远离亲人,并不是有人强迫我,只是因为赞同您高远的见解!您任用我这样的不屑之辈担当重任,教化百姓,我内心里十分感激。我尊奉法令,默默地发展军队,整治政教,选拔将士,让大臣得到应有的待遇与地位,使秦兼并了天下诸侯,一统天下,取得了和周王室一样的地位,大王成为天子。我听说为富不仁的人,也会有主动散尽家财的时候,胆小不勇敢的人,也有竭尽全力拼死而战的时候。我的人生已经足够幸运了,就算到死也不足以回报这样的知遇之恩,但现在您却怀疑我的忠诚,那我应当被乱刃杀死,以警示天下的人。”

秦王赵正又一次流下了眼泪,对李斯说,“我不是怀疑你,你,是我的忠臣啊。你们现在商议一下谁立为继承人吧。”丞相李斯、御史冯去疾冒死回答到,“现在路途遥远,如果下诏让大臣们限时赶来,我怕大臣会认为有紧急的事情发生(您本来身体患疾),如果有人预谋串联,(那么推选的人可能不是您所期望的人选),所以现在就请立您的儿子胡亥为太子。”秦王说,“可以。”在最后一次巡游时,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胡亥随行,就这样被立为皇帝。

在《赵正书》中,秦始皇自知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意识到“天命不可变”,“流涕”悲叹。对于多年以来,追随左右,为秦国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李斯,秦始皇说出自己的担心,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斯会意,表明忠心,辅佐安排继承王位的大事。这一点与《史记》中李斯、赵高、胡亥在秦始皇去逝之后,密谋拟诏,立胡亥为二世大相径庭,而《赵正书》中的记载是秦始皇主动托孤,立胡亥为主。

在传世文献中的秦始皇威严形象,在《赵正书》并未体现,反而刻画出一个具足普通人情感的内心世界,相比传统文献,《赵正书》中的秦始皇更为真实具体。目前,史学界对于《赵正书》有不同的见解,但认可《赵正书》的文献价值。

正如历史学家钱穆所说:“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那么,秦始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秦始皇陵及全国各地,持续有新的考古成果呈现,这些诞生于两千多年的器物,犹如凝固了时代音符的乐章,重见天日之时,也是让深埋于历史深处的记忆怦然回响之际。

秦人的文化渊源:诸侯卑秦

在春秋战国的早期,秦人长期被排斥在中原文明之外,秦孝公以前,“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会盟,夷翟遇之”。秦地远在边陲雍州(甘肃),不与中原诸侯会见结盟,诸侯视秦地为夷狄。然而,正是由于“诸侯卑秦”,才形成了秦人自强、敢于打破框框的的个性。

秦国处于居高临下的地理位置。从地形看,中国地形分为三个阶梯,海拨 4000 米以上为第一阶梯,以青藏高原为主;海拨 1000~2000 米为第二阶梯,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等,海拨 1000 米以下为第三阶梯,主要是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秦国是唯一一个彊域面积全部在第二阶梯之上的国家。向北是黄土高原,向南是秦岭山脉,秦国地形恰好处于黄河的支流渭河与泾河冲击形成的狭长河谷,向东与晋国有黄河天险为界。因此,历来有“百二秦关”之说,指六国军队即便有百万人来犯,关中的秦军只要两万人就可抵挡,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中平原,在战国时被称为“天府之国”。龚道宏/制图

天然的地理优势,加以秦国历代王者如秦穆公、孝公广募人才,勇于变革,使得秦国在战国纷争中脱颖而出。

由于与戎狄相邻,时刻受到生存的威胁,秦人有“习射为先”的尚武传统,有着“忘生轻死”、“与子同袍”的患难与共精神,为后世称道。

对于秦人的礼俗研究,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说过,“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在荀子看来,秦地的人民就像是自己想象中的古代的人们那样,朴素无华,没有流俗的音乐,人们敬畏官吏,秩序井然。荀子观察官吏,“不比周,不朋党……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秦地官吏不结党营私,朝廷议事决断,问题不积压,安闲得好像没有事情似的,真像是古代圣王治理的朝廷啊。荀子认为秦地民风敦厚,有上古之风。

荀子何人?儒家的代表人物,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认为礼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他是李斯的老师,李斯曾拜荀卿为师,学成后赴秦国为客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青铜矛,通长 17.50 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三号坑。制作规整,刃锋锐利,表面光洁,是纯粹的刺兵,制作简单但杀伤力非常大。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铜盾,通高 36.2 厘米,底宽 24 厘米,厚 0.4 厘米,铜盾内外两面均为变相的夔龙纹彩绘纹样,龙体屈曲作飞腾状,故又名龙盾。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石胄(明器,非实用甲胄),共有胄片 74 片,制作精致,且规格、形制、编缀方法都与实用甲胄一样,它的出土,为研究秦代的甲胄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是秦代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到秦王嬴政时期,有一统六国之势。为了制约秦国,韩国派人游说嬴政修凿水渠,试图消耗秦国人力、物力而无暇攻韩,这就是所谓的“疲秦”图谋。事情被察觉,有大臣向秦王嬴政谏言,凡是在秦国的“客卿”(指春秋战国时授予非本国人而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他们不是秦国人,不会真的为秦国着想,应该立刻驱逐出秦国,于是驱逐令发出。这时,作为客卿的李斯,收到被驱逐的命令,就在被逐的路途上,忐忑不安地写下了《谏逐客书》,历数秦穆公访求贤士,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国富民强,惠王重用张仪,昭王得到范雎,使秦国日益强大,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嬴政看到李斯有理有据的言辞,认为有道理,于是收回逐客令。由于李斯直言敢谏,秦王嬴政封他为廷尉。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 221 年),统一六国,天下初定。嬴政改尊号为“始皇帝”,自此“皇帝”称号延用了两千年。丞相王绾等提议分封诸子为王,恢复周朝制诸侯制度。而李斯明确反过回到周制,坚持“君主专制”,主张“定于一尊”。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分全国为 36 郡,定咸阳(陕西咸阳市秦都区)为都。并由此拉开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历史大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像,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勤奋的始皇帝,一天要看多少竹简呢?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竹简上的字数总计约合 30 万字,一事一书,每一事都有提要,遇到紧急重要的加以细看。一般来说,古人文辞简短,没有长篇大论,即便每一件事情有摘要,都看下来,而且还注批、给出意见,因此批阅文件的量是很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诏文权,通高 5.3 cm,径 4.7 cm,重 0.260 kg。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权圆台形,鼻钮。权身有18道瓜棱,棱间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诏书 14 行,诏文曰:“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始皇确立了使用“皇帝”尊号,向天下发出诏书。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取了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车轨等一系列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度量衡诏书,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命丞相隗状、王绾把秦国制定的度量衡制度颁行全国。在这件青铜诏版上,以小篆刻有始皇 40 字诏书;后又附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 年)补刻的诏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半两,是中国最早的统一货币。废除了战国时期各地流通的刀币、布币、圜钱、蚁鼻钱等,在全国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象征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有天覆而地载,万宇一统的含义。直至清朝仍然使用圆形方孔的铜钱,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久的通用货币。

秦始皇从统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举行大规模巡游,足迹遍及除西南和岭南以外的全国范围,12 年为帝,先后巡游 5 次,第六次巡游途中病故。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巡视天下的传统中,秦始皇总体排位靠前,远远高于《尚书·尧典》所说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出巡频率,始皇帝不是 5 年巡守一次,而每 2 年出巡一次,每次出巡时间平均在 5 到 6 个月,在秦始皇三十七年的一年里巡游长达 11 个月

在巡游途中,李斯作为主要随行人员,为始皇帝撰写了七块刻石,立石、刻石都属于重要的祭祀礼仪,祭天地四时、山川和群神。这是一个持续、有序的安排,是始皇帝在统一中国之后的“文化整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峄山刻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东巡峰山(山东峄县境)时刻立的第一块石刻。由李斯书写,《峄山刻石》是小篆书法开先河之作,有“小篆之宗”之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峄山刻石》拓片,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秦国的律法以严刑峻法著称,那么,真实的秦律是怎样呢?

1975 年 12 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 11 号墓,发现大量记录秦律内容竹简。竹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包含 1155 枚竹简、4 万余字。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梦县睡虎地 11 号墓竹简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与西汉早期《赵正书》的汉隶字体相比,云梦竹简的篆书意味还比较浓厚,但已经在从李斯书写的小篆向简易快捷的方向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梦县睡虎地 11 号墓示意图,主人是一位叫“喜”的秦国法律官吏,生于战国后期秦昭王四十五年,去逝于秦王朝建立后的第五年。古人“事死如事生”,长眠的喜簇拥在他平素抄录的法律文书丛中。

秦始皇正位之后,天下未稳,李斯向始皇谏言:今天下初定,六国人心并未臣服,应该重新修订秦律,使天下的法度一统、万民遵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分门别类在原有法律上梳理、重整,吸取六国法条中好的地方,删除秦国法律中不合理的条款,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法律体系,这个法系是史无前例的,对以后历朝历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朝倡导“以吏为师”。云梦秦简中《为吏之道》,提出为官吏的人,要有“怵惕之心”、“正直无私”等德性要求和“五善五失”的评价标准。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

对于家庭伦理,尤其对“孝”予以详尽的解释与约定,对不同阶层的老年人养老问题有明确的法令。对于子女不能孝养双亲甚至忤逆不孝的行为,如老人控告,可直接逮捕;儿子告父母,隶臣妾告主人之类的案件,官府一律不予受理,从这些法条中可以看出,秦律确立了家长与男主的权威。

竹简还是中国最早的“刑事侦查典籍”,在《封诊式》中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对于审讯,不能严刑拷打,被告、原告拥有申诉权利,官吏需反复对证并做记录。

秦简还有“环保法”,春天不许砍伐树木,不允许堵塞河道,7 月前不允许捕杀野兽,不能毒杀鱼虾等等;如有冒犯会受到严惩。

从这些涉及方方面面、完善条理的章程,可以看到秦律既有法家的威严,又有儒家的孝悌为先的伦理,强调实用、有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车马,现藏于秦始皇陵博物馆。按照秦始皇御用车队的二分之一比例缩小,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精美纹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车马,现藏于秦始皇陵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错金银伞杠,现藏于秦始皇陵博物馆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 220 年)起,诏令全国拆除关塞、堡垒,以咸阳为中心修建辐射向全国的驰道。

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拓西南

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南征,战争的前期,由于秦朝不熟悉地形,战况惨烈,损失严重,粮草供应困难。秦始皇命令秦军开灵渠,总长 34 公里,打通了湘水和珠江水系,使得秦军运输线可以通过水道快速达到岭南,使得战局扭转,彻底压制了百越军队的反抗。

秦始皇前后总共“三征岭南”,取得胜利后,整个岭南地区并入秦朝版图。为安定南方,始皇帝令 50 万将士戍边安定,这些留下来的军士,渐渐成为中原文明与岭南社会融合的积极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西兴安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卢文/摄影,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长城遗址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境内,漠南东邪/摄影,图虫创意

战国时代,由于中原各国纷争割据,无暇顾及北方的匈奴,匈奴经常侵袭中土,为解除匈奴的威胁,秦始皇命令蒙恬率 30 万大军北上抗击匈奴。

北击匈奴,使得河套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获得了安定。同时秦始皇下令修驰道,第一条驰道通往甘肃陇西,而这里也是秦始皇正位之后,第一次巡游全国所去的地方。

此外,秦朝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把过去秦、赵、燕三国已筑长城连接重修,修筑了一条从甘肃临洮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也就是说,长城断断续续早已修建,秦始皇完善连接已有工程。长城对于北方匈奴的防卫,汉地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云南昭通秦五尺道遗址——石门关,三水/摄影,图虫创意

为打通与西南各族的联系,秦始皇开通了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其平均宽度五尺,名为“五尺道”,秦朝的彊域延伸向云贵高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发北疆、开拓西南,初步奠定了中华一统的大格局。

“坑儒”最早出现于东汉?

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到三十四年(公元前 221~公元前 213 年),始皇帝在 8 年中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文字、货币、度量衡之后,对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繁各异的诸子百家思想,开始关注。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 年),博士淳于越提出“郡县制”不符合古人的制度,请求恢复分封制。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诸国史记,对不属于博物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此即“焚书”。

第二年,两个炼丹术士侯生和卢生私下里诽谤秦始皇,并逃离秦国。秦始皇知道后,认为术士欺骗君王,派人调查,查禁术士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在《史记》中记载为“坑术士”,并非“坑儒”。“坑儒”的单独出现是从《汉书·五行志》开始,“焚书坑儒”作为专用词汇是在《汉书·地理志》。

《汉书》成书东汉,作者为班彪、班固,至班昭时完书,也就是说在秦、西汉时期,“坑儒”在史书还没有出现。在王莽篡政之后,博学多才的杨雄曾上书《剧秦美新》文给王莽,尽数秦朝的暴行而赞美王莽新朝的复古,杨雄曾经在天禄阁校书,可以阅览宫廷藏书,可以说是一位通晓古今的大学者,但在这篇谴责秦始皇的文章中,却没有提到“坑儒”一事,也就是说直到王莽时期,还未见“坑儒”的事情流传

秦陵地宫有没有被盗?

历经 2200 多年的时光,在经过无数的风雨冲涮、战火洗礼、盗墓侵扰,秦陵依旧沉稳安详地躺在关中平原的大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和骊山山脉,鲸歌Jr/摄影,图虫创意

是不是有人盗掘过秦陵,一直是一个广泛讨论的问题。在史书记载中,从西楚霸王火烧始皇陵,到历代都有人觊觎秦陵中的宝藏。

从上世纪 80 年代至 2000 年左右,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封土四周断断续续钻探测试,总计打了 4 万多个探孔,最终没有发现大规模的人为破坏痕迹。

21 世纪初的十年,对于秦始皇陵封土区域开展了多项探测,包括磁法(地面磁法和井中磁法)、重力法、电(磁)法、弹性波法、放射性法、地温法、核磁共振法、土壤汞量测量和壤中气汞量测量法等等,发现了九层台、东向的墓道、墓室外围的开挖空间以及石质的外椁等。

2020 年,对封土下地宫水银的调查检测显示,在距离土堆表面 20 米的高度有均匀的、稳定的汞挥发,这表明地宫的水银世界并没有流失破坏

2023 年 1 月 12 日,陕西省文物局发布了年度重要考古发现,秦始皇帝陵一号坑的甬道有确切的被挖掘破坏痕迹,考古工作者推测,破坏甬道的人,以楚霸王项羽为大概率。

综合目前的考古成果,秦始皇帝陵地宫应保存完好,但是周边的地上建筑、及部分甬道遭到损毁。

自 1974 年 1 月 29 日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后,几十年来,世界“第八大奇迹”不断带给人们新奇与发现,当秦朝文化的辉煌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有“一头醒来的大象,冒然闯入瓷器店”的冲击感。

乐府、百戏俑、水禽和文官俑:秦始皇的理想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夔纹大瓦当,在秦始皇陵寝殿遗址发现的夔纹瓦当呈大半圆形,背面带有残长 32 厘米的半圆形筒瓦,瓦当正面以夔纹为饰,线条方折刚劲,雄强有力,气韵生动。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乐府钟,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园西侧遗址,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乐府钟为青铜所铸,带有鼻钮,纽上刻铭“乐府”二字。通高 13.3 厘米、两铣(钟体下部两角)间 7.2 厘米。在中国文学史、音乐史、官制史等文献记录中一般认为,乐府是从汉代开始设置,然而秦乐府钟证明秦代已经设有乐府机构,是研究古代官署制度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窃窃私语的兵马俑,Craig Hanson /Adobe Stock,图虫创意

在两万平方米的空间里,数千件魁伟挺拔的秦俑,千人千面,表情各异,栩栩如生,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杰作,人物塑造从形态刻画、色彩运用、细部处理都惟妙惟肖,神采超然。

秦俑被称为“虎狼之师”,秦朝兵士,当时的从军争战是什么状态?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推行残酷的“首功制”,在《商君书,境内第十九》中记载,以灭敌的首级数量为升爵的标准。廷尉李斯认为,“首功制”定的士兵奖励制度一定要废除。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秦王嬴政至二十六年(前 230—前 221 年)的十年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经历过数次大战,灭掉六国却没有斩首敌军首级的记载

随着秦国的强大,统一中国已成定势,秦始皇已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从制度、法条等等方面予以修正秦朝法律中的不合理成分,借鉴六国的优点,积蓄正面能量。

从陆续出土的水禽坑、百戏俑坑和文官俑坑,崇尚自然,以道为尊的文化气质颇为浓厚。秦始皇并不只是金戈铁马的征战者,在他的理想国还有诸多有趣而生动的事物。

夏、商、周以来,青铜制作已很发达,但这些早期的青铜器物都是“礼器”,用于祷告、祭祀祖先之物。而在秦始皇陵的青铜水禽,却开始走进生活,这些水禽在水塘边嬉戏、休憩,悠然自得,十分雅致。

秦朝的工匠,观察到了水禽最优美的瞬间,准确地还原了每一个水禽的形体特征,最为关键是捕捉到了上连水禽头部、下接躯体四肢的脖颈,当水禽的长颈扭曲时,最美的造型被永远定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青铜鹤,通高 77.5 厘米通长 101 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陪葬坑。鹤体高大,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表现的是鹤从水中觅得虫虾后尖喙离开水面的瞬间姿态。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青铜天鹅,通高 39.5 厘米,通长 91.5 厘米,出土于秦始皇帝陵陪葬坑。青铜水禽在秦代考古中属首次发现,对丰富和评价秦始皇帝陵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青铜鸿雁,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考古发现: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在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先是描绘了阿房宫的富丽堂皇,“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规模异常宏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建筑富于变化,风格多样,“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但是,在西楚霸王项羽的铁蹄之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002 年,中科院考古所的李毓芳和团队前往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经过了 6 年的细致科考,得到的结果令人震惊——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成。

面对种种质疑,阿房宫考古领队李毓芳表示:“考古是事实说话,我是拿铁锨干出来的。”阿房宫不存在?李毓芳指出,在阿房宫遗址没有秦代文化层,也没有宫殿建筑中的柱础石、廊道、排水设施,更没有大火焚烧后的遗迹。

李毓芳从阿房宫遗址的夯土台子取了很多土样,拿回北京中国社科院做植硅石分析,结果表明:“没有碳粒支撑这个土台子被火烧过”,带回的土壤包括生土、夯土、生土与夯土之间,均未发现被火烧过的证据。

但是,在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兵马俑陪葬坑、咸阳北区宫殿随处可见烧土和黑炭遗迹,因此对于杜牧所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确存在过,但不是阿房宫。

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撰《中国通史读本》之时,采纳了阿房宫未建成、没有遭到火烧的结果,相当于认可了李毓芳的考古成果。

参考资料

[1]段清波,《秦陵:尘封的帝国》,2018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作者为秦始皇陵考古领队,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教授。

[2]许卫红,《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中信出版集团,作者为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考古领队,及秦咸阳城的考古领队。

[3]张卫星,《地下秦朝》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曾任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

[4]李锐,《赵正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史学史研究,2020年12月

[5]曾磊 ,试谈《史记·李斯列传》与《赵正书》对李斯形象的塑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文明,2018年1月

[6]姚磊,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中的秦始皇形象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问题,2017年2月

[7]冯锴 刘璐:被污名化的秦始皇与汉文化的形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漢研究,2021年5月

[8] 程章灿,传统、礼仪与文本——秦始皇东巡刻石的文化史意义,南京大学,《文学遗产》2014年第2期

[9] 曹旅宁,岳麓秦简与秦始皇的阅读速度,读书,2021年2月

[10]张延杰,《云梦秦简中的养老问题研究》,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2月

图片 | 金笛

排版 | 小谢

制图 | 龚道宏

设计 | 雨欣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