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大禹治水堪称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史记》中有载,当尧帝崩逝之际,舜帝托禹以治理水土。禹历经13载艰辛努力,最终完成了“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的伟业。也就是说,他整治了九州的巍峨群山,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修筑了九州湖泊周围的堤坝,使四海内的诸侯皆前来朝贡。帝舜遂荐禹于天,指定他为继承者。17年后,帝舜圆寂,禹遂即天子之位,建立夏后国,其姓姒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千年前,尧舜禹的传说在世间流传,夏朝的建立似乎是由于大禹治水的功绩,顺理成章地建立起来的。

然而,仅凭治水赢得民心,从而成为统治者,这种情况真的存在吗?事实上,就连记载大禹治水的史官也不完全相信这一说法。以《史记·夏本纪》为例,禹被舜生前指定为合法继承人,因此大禹登基似乎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情况却是,“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大禹不得不避开舜帝的儿子商均,另辟阳城为都。

此外,史书中还留下了禹和启父子通过杀防风氏、征三苗、伐有扈氏等一系列流血手段来巩固统治的记录。这正好说明了,上古时代远没有儒家所描绘的那样和平,部族之间的权力交接仍然取决于实力,否则像孙叔敖、西门豹、李冰、郭守敬这样的治水名臣,早就可以自立为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夏朝的建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根据目前已知的考古发现,尚未发现任何与“夏”或“夏朝”相关的遗迹或文字。因此,考古学家邹衡等人采取了一种由已知推未知的方法。

简言之,殷墟的甲骨文和史书的记载证实了它是商朝中晚期的都邑,而根据同一文化群体的延续性,人们推测出了早期商文化的遗存,代表遗址包括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

在时间上早于早期商文化的,发现了二里头文化(中心遗址在河南洛阳偃师)和下七垣文化(中心遗址在河北邯郸磁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下七垣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存在继承关系,但规模较小,没有大型城邑。而二里头文化则规模宏大,出土了宫殿、铸铜作坊、墓葬以及大量青铜礼器,与二里岗文化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随着二里头文化的衰落,以偃师商城为代表的二里岗商文化崛起。位于河南郑州西北的大师姑、新密市的望京楼以及平顶山东的蒲城店等军事性质的二里头文化城邑在二里头文化晚期被毁弃,而后在原址上重建了带有商文化痕迹的城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下七垣文化代表了商汤灭夏前商部落主要居民的考古学文化,而二里头文化则代表了夏文化的一部分。在偃师、郑州等地区的文化演变中,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出现,正好对应了夏朝的衰落和商朝的兴起。据推测,这一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至1560年之间。

虽然我们已经确定了夏朝的衰落时间,但是夏朝的建立时间却依然是一个谜。目前最新的二里头文化一期的碳14测年结果显示,该文化距今约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距离夏朝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471年建立时间还有近200年的差距。

这让我们开始怀疑史书的准确性,或者我们是否还没有完全发掘出夏文化的所有遗存。种种证据表明,后一种可能性更为可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我们来看陶寺遗址的特征。这个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在这里,不仅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王墓,还有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与史书中描述的“尧都平阳”极为相符。经过碳14测定,这个遗址的年代被确定在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距离夏朝的消亡时间大约有四到五百年。

关于陶寺遗址的定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专家们将其归类为与“尧都”相吻合。

其次,我们谈谈大洪水时代的背景。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和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吴文祥的研究,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新仙女木事件以来最为寒冷的一个时期。这段干冷事件从公元前2300年至前2200年开始,导致植被带整体向南移动,黄河流域的洪水频繁发生,直到前2000年达到顶峰。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石家河文化的衰落。这个文化的核心区域位于湖北天门,根据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考古专家,以俞伟超为代表,将其认定为古三苗的遗存。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石家河文化遭遇了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的南下浸染。这场大规模的文化冲击导致了方圆千里的石家河文化的突然覆灭,这一时期正好对应着“禹征三苗”的事件。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将大禹的生存年代以及夏朝的建立时间定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那么尧舜时代发生的大洪水、大禹治水、以及征讨三苗等一系列事件就能够与考古发现相吻合。这样的时间线也与夏朝持续了400年以上的历史相符合。

现今国内关于夏朝的权威学术著作《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也将夏朝的建立时间定在了公元前2070年左右。

然而,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前文提到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了一个时间差的难题:二里头文化的上限只能追溯到公元前1750年,与大禹时代存在着将近300年的间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考古学者们开始追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他们发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二里头文化一期与河南新密的新砦文化遗存非常相似。

新砦遗址的总面积约为100万平方米,小于比它更早的陶寺遗址,但又大于比它更晚的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上,它并不像二里头文化那样辐射于洛阳及晋冀鲁豫等地,而是局限于郑州新密一带,更像是一个古国的都城,而非一个广域王权政治中心。

新砦文化的绝对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1880年至前1740年之间,许多文化元素在后来的二里头文化中得到了继承。然而,即使考虑到新砦文化,夏朝的考古遗存上限与尧舜时代的考古遗存下限之间仍存在近200年的时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