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吃瓜群众”这个词,但是从中国人的习惯来看,这个“瓜”比起西瓜,指瓜子更为合适。瓜子,便宜又方便携带,休息闲聊时,瓜子是用来消磨时间的不二选择,逢年过节时,一盘瓜子更是桌上的必备零食。可以说,瓜子是零食界当之无愧的NO.1.

中国人对瓜子的喜爱让中国成为瓜子消耗量最多的国家,也促进了多种多样的瓜子品种的出现,西瓜子、南瓜子虽然受众也不小,但真要说起瓜子,大家的第一印象还是葵花瓜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我们想吃瓜子,随便找个小店就可以买到,而且颗颗饱满,香味扑鼻,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人——张永平。

那么这位“种子大王”是如何让我们吃上优良的瓜子的?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研究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瓜子难题如何解决

如果把时间拉回到二十多年前,那么人们最先忍受不了的,可能不是生活条件的倒退,也不是网络的不发达,而是——竟然没有好瓜子可以吃了!

在那个时候,跑遍所有的市场,你都找不到在大小和口感上能和现在的瓜子相媲美的瓜子。而且瓜子的价格相对来说也要贵上很多,不是大部分普通人家可以消费的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如果你真的想尝到相对好吃的瓜子也不是不可以,那就需要找到进口的瓜子品牌,再花上高价购买。就算这样,这些瓜子吃到嘴里,不仅嗑的时候费牙,香味也不够浓。

那个时候的张永平也被这个问题困扰着。

但他所操心的问题除了瓜子好不好吃,还有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瓜子要怎么种才最赚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购买瓜子的顾客们不了解瓜子的生产种植,自然也不知道2000年左右的葵花种植产业有多么艰难。中国本土的向日葵,有着坚韧的特性,不仅能够在贫瘠干旱的土地上生长,还不怕灼热的阳光,甚至就连结出的种子都比国外的品种大。

然而种植向日葵的农民却总是赔钱。能适应严苛的气候条件的向日葵,遇见虫子和病菌,就从强健的“黑旋风”变成了娇弱的“林妹妹”,用尽各种办法都不能防治,而且虽然种子体积大,但是一株向日葵能产出的种子数量却很少,两相抵消之下,葵农们的收益少得可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永平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后,也有着不低的社会地位和不菲的薪资。在食品产业打拼的他,对瓜子的销售生产多有涉及,而他的家乡五原,正好能随处可见大片的向日葵茁壮生长在田地里,这也给了他更深入了解向日葵产业的机会。

五原本身的气候地质条件就注定这里不能种植常见的粮食作物,于是顽强的向日葵就成了农民的首选。然而性状不够优良的向日葵根本没有支撑起一个家庭的能力,种葵不赚钱,不种更吃不上饭,五原的农民每天就在这样的两难境地里艰难挣扎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家乡的人民饱受困扰,张永平暗地里有了决定——一定要把向日葵产业发展起来。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呢?

亲手垄断国内市场

自然环境是无法改变的,那要改变现状,只能从作物上下手,而影响作物品质的“决定变量”,就是种子。如果播种的种子一开始就不具备抗病抗虫和高产的基因,那么后期付出再多努力依旧无法达到想要的产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国内,种子培育的领域依旧少有人涉及,与其冒着风险自己研发,引进现有的优良食用葵品种更加快捷,也能给葵农迅速带来收入。为此,张永平对多个国家的几十种种子进行了筛选,终于选定了一个美国品种作为推广目标。

虽然选种和商谈代理合同令人疲惫不堪,但张永平知道,更艰难的任务还在后面,种子买回来没人种就是个大问题。纵然张永平说得天花乱坠,响应他的葵农依旧寥寥可数,种之前的种子虽然赚得少,好歹自己熟悉,这从其他国家引进的“洋种子”万一出了差错,那可就血本无归了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永平知道,这是因为农民手中可支配的收入实在太少了,一旦冒险就是一家人的生计出问题,所以他们才这么犹豫不定。但理解归理解,张永平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乡亲们止步不前。

既然他们怕亏本儿,那张永平就给他们吃下“定心丸”:只要种他的种子,都可以先播种,等收获了再交钱,如果长不出来或者产量太低,他就当做把种子送给乡亲们了,一分钱都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永平都做出这么大的让步了,乡亲们依旧不敢答应。

种子钱是不用操心了,可是种出来的瓜子往哪里卖呢?长出来的再多,卖不出去不还是不赚钱?

对于这些问题,张永平更是早有准备。他之前就在食品公司任职,手上积累了不少食品的销售渠道,瓜子成熟了,他完全可以提供销路,不会让好瓜子烂到农户们手里。

好说歹说,这些飘洋过海的种子总归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安了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种子不会像人一样“水土不服”,只要温度湿度适宜,就能成功萌芽生长。第一年的向日葵田,就在凉爽的秋风中迎来了第一次收获。葵农们心心念念了一年,从花盘开始结子就密切关注着向日葵的长势。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真的看到地磅上翻了一番的产量和手里丰厚的粮款,葵农心里的快乐和感激还是毫无保留地绽开在了脸上。从此,五原那一望无际的金黄花田里,再也听不到唉声叹气,取而代之的则是充满希望的欢声笑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这股来自国外的“及时雨”带来的优势又能持续多久呢?张永平真的满足于现状了吗?

“被嫌弃”的外国瓜子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确实不假。不同地区的人对食物的要求是天差地别,这才出现了旷日持久的“甜咸豆腐脑”以及“甜粽咸粽”之争。瓜子自然也不能免俗,国内外的人,喜欢的瓜子口味儿是完全不一样的。

美国对瓜子儿性状进行优化,着重关注的是产量方面,只要植株健壮、不得病、没有虫子咬就可以了。至于口味嘛,不好意思,美国人怎么可能去关注中国人的口味偏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口瓜子刚刚投入销售时,因为产量大,质量又稳定,许多顾客也吃不出这些瓜子在口味上的差别,所以迅速打开了市场。产量的提升更是带动了价格的下降,除了口味特别刁钻的人,许多人都很乐意购买更便宜的进口瓜子。

这一度给了葵农们非常大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加入到进口向日葵的种植中,却没想到瓜子市场给他们切身上了一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度过新潮期之后,进口瓜子的口碑就开始了迅速崩塌。体积小不说,瓜子壳还又硬又难嗑,瓜子仁吃进嘴里,咂摸不出一点味道。这样的瓜子就算便宜,吃起来又有什么乐趣呢?于是大部分顾客就又投向了本地瓜子的怀抱,经过了几十年的考验,本地瓜子至少在口感上还是比进口瓜子更能讨好中国人的嘴巴。

产量不断攀升,销量却直线下跌,供需上的不平衡必将带来生产方的经济崩盘。而且除了瓜子市场带来的紧迫压力,种子市场也并不太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买卖中,当一方完全掌握主动权时,价格的浮动就会变得随心所欲。美方的葵花种业凭借着自己在种子研究上的领先,对种子的提价完全没有限度,面对代理商们的抗议也是一副“爱买不买”的高傲姿态。

之前,张永平为了保持种子的稳定,面对提价就算心里不满,但只要不是太过分,他依旧愿意进行合作。如今一粒种子的单价接近一块,葵农们根本无法负担,张永平终于体会到了受制于人的感觉,而其中的憋屈让他在心里暗暗发誓:这会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经历这种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张永平知道,种子研发不能再拖了。如果再这样下去,葵农们在田地里汗流浃背,利润却都流到了外国人的口袋里,无论谁看到都会觉得不甘心。

面对这种情况,他又要如何破局呢?

自主培育造就“种子大王”

要研发新种子,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杂交之后挑选优势个体,然后再继续杂交,直到想要的性状能够稳定表达和遗传。这样的育种方式对亲本的要求很高,不过好在世界上的向日葵品种足够多,总能找到合适的种子进行培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张永平甚至还利用资源库对种子进行编码保存,最大效率地缩短研发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不行就换下一对,或者同时对好几对进行杂交,对比他们的种子情况,力求找到最适应中国土地和最满足中国人口味的种子。

在种子的培育过程中,张永平没有坐在舒服的办公室空等结果,大部分时间他都钻在试验田里,亲自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并仔细地记录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张永平已经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长,有人觉得他就没必要每天下地了。可是张永平知道,庄稼不长在办公大楼,也不长在实验室,而是长在土地里,那么成功的果实,也只有在田地里才能摘取。

而且之前推广种子的时候,张永平甚至穿个背心短裤,蹬着布鞋一家家敲门劝说葵农,如今只是在田里劳作,没什么不能干的。

研发过程中,成功失败交错掺杂,有令人焦心的等待、有取得进展的激动,也有功亏一篑的懊恼与遗憾。然而清晨的阳光晨露、深夜的明月蝉鸣以及田里的每一株向日葵都不会辜负脚踏实地的行路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

8000万。

两个新品种。

三成市场。

三瑞作为种子企业,对圈外的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然而或许你在超市随手拿起一颗瓜子,它就来自这个低调的企业。每次饱满而又醇香的瓜子在你的嘴里展现出它独特的风味,为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丝快乐时,你不会知道,这样简单的幸福,却用了张永平十几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集合所有优势于一身的本土瓜子,让张永平终于实现了吃“自家的瓜子”的愿望。从此,套在所有葵民头上的“紧箍咒”终于松绑,美国葵花企业的垄断优势荡然无存,生动诠释了什么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不过张永平的“种子革命之路”依旧没有停止前行。种好一种作物,是要多方协作的,也不能只靠种子。如何改进如今过于粗放的葵花种植方式以及在下一步的育种中融合更加优势的基因,都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加入隆平高科后,有了更加高精尖的科研团队,还能借鉴前人丰富的育种经验,张永平对之后的培育任务很有信心。除此之外,张永平还不忘为葵农们开辟销售渠道,既要做出好产品,又要能把好产品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从西汉时的氾胜之系统总结耕作办法,开启中国研究土地的序章,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博取百家、王祯的《王祯农书》打开了农器的领域大门,再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横空出世,还有张永平的瓜子、方智远的甘蓝、庄巧生的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数先贤们足蒸暑土背向烈日,在泥泞里摸爬滚打,不过是为了人民能够吃上自己想吃的东西,而且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吃多少,而不是只能眼巴巴等着别人极尽刁难地施舍一口。

而在无数“张永平”的努力下,这一天,肯定不会很远。

小结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就是最大的安全,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最大保障。一旦在食品方面没有办法做到独立自主、力求创新,就很可能会遭遇“卡脖子”局面,而这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永平几十年间的辛勤努力,不只是让我们吃上了自己的瓜子,更是为我们解开了套在食品领域上的一道枷锁,让一个产业焕发了新的希望。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千亩良田万里沃土养育了十四亿的人民。但这些并非无偿得来的恩赐,每片土地的繁华肥沃,都离不开这些先驱们的汗水浇灌,少不了实验室中和田野里无数个日夜的刻苦钻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惟愿我辈青年亦能从这些前辈们身上受到鼓舞,继承他们的事业,俯身贴近大地,让粮食领域在新鲜血液的推动下长久发展。

那么除了张永平,你还知道那些人为我国的粮食领域发展做过巨大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