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是2003年5—6月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热播的一部长达59集的电视连续剧。由于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的黄金时间播放,加上播放前、播放中的强力推荐,声称它是历史正剧,在SARS流行的时候,吸引了大批观众,获得了创纪录的收视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向共和》的编导们发表过一些意见。该剧的一位编剧说:“这部电视剧中所提到的中国经历的几大历史事件都是绝对真实的,毫无虚构。……所以这部电视剧才可以被人叫做历史正剧。最初策划这部电视剧时定的调子就是‘找出路’,不论是在野的在朝的,当时的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在为中国找出路。”该剧的总策划说:“ 不仅仅是李鸿章,包括慈禧、袁世凯的定位,都是严肃的挑战。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求自己,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史学成果为依据,特别重视近20年的新成果、新结论。”这位总策划还说, 为什么要“走向共和”,实际上直到现在为止我们仍在大步走向共和。你问《走向共和》好在哪,我想第一,把这个戏的主题点出来了。第二,把戏的主线贯穿起来了。第三,它是“现在完成进行时”,我们一直走到现在,还在走,人们在读“走向共和”这四个字的时候,就是想我们现在是不是在走向共和。虽然我们不主张历史剧干预现实,实际上以史为鉴是有意义的。我把它叫做“探讨历史,观照现实”

电视剧的一位编剧说:“如果这部电视剧定位是‘一部带有崇高悲剧意味的英雄史诗’,那么我们的先辈就是史诗中的悲剧英雄!在中华民族走向共和的漫漫长途上,每一个探索者都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怀念。我在给主要人物如李鸿章、慈禧、光绪、张之洞、袁世凯、孙中山他们定位时,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这就是编剧给《走向共和》定下的基调。这一基调完全抛弃了最起码的阶级分析,把主张共和的革命派与反对共和的统治阶级混为一谈,认为他们都是探索者,大家都在走向共和。在这样完全错误的历史认识指导下,编导者给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套上了“悲剧英雄”的光环,给予他们舞台的中心地位,加以歌颂;反过来却把真正主张并且努力实行共和的英雄孙中山等人进行了丑化。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电视剧凭空捏造了一些情节,试图说明孙中山等革命派与清朝统治阶级的大人物共商“共和”大计。最突出的是安排了孙中山会见李鸿章和宋教仁会见袁世凯。历史事实是:孙中山1894年夏游历天津,曾上书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建议模仿西方国家,改良政治,发展工农业生产,认为这才是治国之大本,如果专搞“船坚炮利”,就是“舍本而图末”。孙中山希望通过清政府中最有权势的官僚,采取一些资本主义的改良措施,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但是他根本没有得到李鸿章接见,他的建议也根本不为李鸿章理睬。通过这次上书的挫折,以及对北京官场政治腐败的观察,孙中山才理解了改良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才下了推翻清政府、根本改造社会的决心。他1894年11月在夏威夷创建了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的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在《兴中会章程》里,孙中山第一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随后又在会员誓词中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已经表明了革命的志向。电视剧却设计了李鸿章在家里接待孙中山并侃侃而谈革命的情节,以烘托孙中山与李鸿章共倡共和的气氛。这是在捏造事实,误导观众。

1909年皇族内阁成立后,袁世凯被逐出京城,在河南安阳洹上村养“足疾”,这是事实,但是电视剧设计了同盟会的重要干部宋教仁到洹上村拜访袁世凯,劝袁世凯反正革命,卿卿我我,感情甚笃,好像是过从甚密的老朋友,这是没有任何历史根据的。我们知道宋教仁长期在日本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大约1909年回到东北调查所谓“间岛问题”,写出了有关“间岛问题”的长篇报告,送交清政府。此事曾不为内外所理解,革命派内部认为他为清政府服务,日本认为他是奸细。此后他又返回日本,直到1911年1月回到上海,建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主持《民立报》,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历史上不曾有过宋教仁到洹上去拜访袁世凯这样的事情。

电视剧还安排了1912年孙中山到北京,专门去皇宫朝拜已经下台的皇帝的母亲隆裕太后的情节,只是在参与审片的有关学者的坚决主张下被删去。这个情节设计,与孙中山拜访李鸿章、宋教仁拜访袁世凯一起,意在说明在朝的、在野的,都在寻求共和的出路。这是根本违背历史真实的,这是历史上未曾发生、也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情节。艺术创作允许虚构,但应是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是虽无记载但却可能发生的,是一种合理的推导。违背历史逻辑的虚构,是不合理的,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从反映历史本质来说,电视剧《走向共和》作为历史正剧是不成功的。任何历史著作或者文艺作品,不可能原样复原历史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根据经过鉴别的史料复原历史过程的本质特点。如果撇开历史过程的本质特点,去反映人的人性的一面,反映作为女人或者男人的一面,这对于后人认识历史、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有什么帮助呢?这个电视剧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塑造慈禧、李鸿章、袁世凯人性的光辉的一面,反过来却揭露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人性的另一面,尤其对孙中山,把他刻画成一个小丑、疯子、骗子,完全与历史本质相违背,与我们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三个伟大人物的认识相反。按照《走向共和》的字面看,主角应该是孙中山,实际上孙中山变成了丑角,主角让位于孙中山等革命派革命的对象。这种艺术形象的颠倒,已经引起了观众历史知识的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