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是毛主席一生的生活状态。

在中国革命道路上,毛主席的贡献无人可及,如果没有他,中国革命的前途未卜。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革命早期,他的位置并不是那么稳固。

1929年时,因为和设立在上海的临时中央思想意见相异,他离开了红4军。

但红四军是他一手创建起来的,他要走,工作怎么继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毛主席主动上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对接下来的局势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在最后亲自举荐了一人接替主持工作,而毛主席举荐的这一人,也正是朱老总同样举荐认同的。

所以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毛主席和朱老总都认同的这一人是谁?为什么会选他呢?

1929年初,朱毛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准备挺进赣南,开辟新的根据地。

彼时红四军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四周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

中央政治局为此专门召开了会议,讨论红四军的问题,会上,多数人发表意见,认为红四军应该“将武装力量散入各乡村去”,进而避免被敌人“消灭”,并决定让朱老总和毛主席离开部队,到中央去,避免二人因为目标太大,徒惹敌人注意。

会后,由周恩来起草了这封带给朱毛的指示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阴差阳错的问题,这封信历经辗转,送到江西瑞金的时候已经是4月。

此时,红四军所面临的形势实际已经出现了转变。

红四军第一次入闽,而后又连战连捷,与赣西特委领导的间隙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胜利会合。

朱老总和毛主席此时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扩大红军影响力?并为此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

会上,毛主席确立和宣布了要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宏伟蓝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四军在这期间还第一次统一了军服,又成功动员了群众参军,筹集了军饷,接连动作下来,红四军士气大涨。

而就是这时,朱老总和毛主席收到了那封来自上海中央的信,信中,中央对敌人的军事力量过高估计,对红四军处境充满忧虑,要求红四军分散隐匿,分成以连或营为单位的小部队组织,散入湘赣边境各乡村中,单独行动,进行和深入土地革命。

这样悲观的内容可以说是和当时高涨的士气显得格格不入,且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消极影响。

最后,信的末尾,上海中央还表达了一定要按照此命令执行,否则即撤销朱毛职务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席读信眉头紧锁,半晌没有说话,他知道中央最后的意思明确,但他更知道,着眼当下的实际情况,如果盲目执行中央决策,只会得不偿失。

于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主席最终给中央写下了一封长信,在此之前,除了给中央的汇报信,主席很少写长信,但这一次,他经过慎重思考,最终写了这封长信。

这时,他已经做好了被免官的准备。

在信中,主席首先明确,尽管眼下的革命形势依然严峻,但只要坚持开展农村工作,动员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胜利最后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而“分散隐匿”,对于人数本就不多的红四军来说,并非最正确的选择,这样一来,初到赣南,群众基础还不够牢固的红四军,反而更容易陷于被动,被敌人各个击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主席的话来说:“中央要我们将队伍分得很小,散在农村中,朱、毛离开队伍,隐匿大的目标,目的在于保存红军力量和发动群众,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集中扩大红军力量才是首要的,这样对敌也更有优势,利用赣南地区复杂的地形优势,打运动战,找准机会,攻击敌人薄弱之处,前期如此,到后期,部队发展壮大起来,就可以灵活改换其他作战方式。

最后,有关部队的领导人选,主席当时在信中说:现党的指挥机关是前委,毛泽东为书记,军事机关是军司令部,朱德为军长。中央若因别项需要朱毛二人改换工作,望即派遣得力人员来。我们的意见,刘伯承同志可以任军事,恽代英同志可以任党及政治。

这段话,毛主席说的是“我们”,指的正是朱毛为代表的红四军前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句话说,毛主席和朱德当时对如果非要按照中央要求离开红四军后,谁来接替他们,给出了共同的意见和人选,那便是刘伯承和恽代英。

其中,刘伯承对应的是朱老总的位置,而恽代英对应的则是毛主席的位置。

毛主席和朱老总,在1928年春天的井冈山走到一起,他们就是红四军的“灵魂”,也正因此,这支队伍同时被以他们二人的姓氏冠名“朱毛红军”,曾经采访过他们的美国记者韦尔斯用“孪生天才”来形容他们,并将毛主席比作“政治头脑”,而朱老总则是“热烈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毛主席和朱老总共同推荐的刘伯承和恽代英,二人是否也具备这样的特质呢?

刘伯承,我们很熟悉,他后来成为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那恽代英又是何等的人杰呢?为什么毛主席和朱老总在当时会认为他能接替毛主席的位置呢?

长袍书生,手持书卷,神情平静,目光却饱含革命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