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融媒体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作为载体

为我们讲述着一段段历史

而民居则作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展现着当地的风土人情

跟着小阳一起

领略简阳古镇所孕育出的特色民居

探寻居民的生活吧~

石桥街道交通路13-37号民居

这座修建于上世纪初的宅邸民居,占地面积569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139平方米,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如今依然具有完善的使用功能,为研究上世纪初石桥镇建筑提供了实物例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01

展示:关注民居的现状

石桥街道交通路13-37号民居是修建于上世纪初的宅邸民居,占地面积569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139平方米,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

这排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分布在道路两旁,它们占据坐南朝北的有利位置,但却没有多余的修饰,墙是普通的竹编泥墙,柱基是石桥常见的红砂石,屋顶、脊柱也很朴素,门框、窗户也是简单的嵌入,柱、梁、枋均为木质,屋面为小青瓦屋面……

在年年岁岁的风霜洗礼中,石桥街道交通路13-37号民居的柱基、台明已经开始斑驳,原有的图案也已变得模糊不清,墙体局部涂料剥落,吊檐板局部损坏,但总体还是保存得比较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朴实的建筑风貌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石桥街道在上世纪初已是棉花、糖、粮食等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商客往来频繁,形成了大量的人流;各地行栈、代号和金融机构的开设,更促进了石桥古镇商业的繁荣。

因此,紧邻石桥大码头以及后面修建的318国道的交通路13-37号民居,曾经也开设过民宿、干杂店、作坊等。它不仅方便了客商的货物中转,还见证了石桥街道在上世纪初经济繁荣的社会状况。如今,交通路13—37号已被居民买下当作商铺和住房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经营:见证古镇的变化

有“天府雄州”之称的简阳

文化历史悠久

作为文化历史载体的民居建筑

其发展也源远流长

据推测

石桥街道交通路13-37号民居

有将近百年的历史

如今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也有四十余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桥古镇上随便拎一幢建筑出来,都有一两百年历史。”

当地文化干部朱伟的说法并不夸张

石桥古镇的老建筑集中成片

是曾经商贸繁荣的实物例证

它们见证了千年码头的繁华

展示了一幅非比寻常的

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

为什么石桥街道会有如此多的历史建筑?

石桥古镇位于简阳城西沱江水畔,是沟通川西、川南、川北的交通枢纽,尤其是航运的重要地位让商贸尤为繁荣。

上世纪初,这里曾是川中有名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各地的商人在此聚集,他们用赚来的钱财在这里买房置地,修建公馆、会馆以及民居。因此,石桥街道的民居受地形、气候、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此外,曾被称为“小汉口”的石桥古镇,不仅是千里沱江上的四大古镇之一,更是一座“移民古镇”,会馆便是这座“移民古镇”独有的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末清初,来到石桥镇经商的外省人逐渐增多,同籍外省人组成同乡会,建立的各大会馆成了他们的聚会地点,也成了外来移民的精神寄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曾经修建的建筑便成了今日的历史建筑。

近年来,为进一步增加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数量,完善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成都市累计梳理公布了17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其中石桥古镇的张家祠堂、陕西会馆、交通路13-37号民居等十余处古建筑已被纳入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保护:发挥民居的价值

历史建筑要保护也要利用,但其最好的保护是合理利用。俗话也说,有人居住的老房子不容易垮塌,也更有生活气息。

因此,在旧有的建筑中

引入新的使用功能

既可满足现实社会的新需求

也能改变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

大拆大建的现象

更有望解决历史建筑

与时代需求之间的矛盾

据《石桥镇志》记载,由于石桥商业的繁荣,大多数民居都兼顾商铺、作坊、茶馆、酒肆、客栈等功能,外面镶嵌木质门板,开合方便自如。

相比起其他地方的民居,交通路的民居基本是有人利用和居住着的,保护还算比较完整。石桥街道交通路13—37号临街面一层为门市,二层为商号货物的堆场,其余房屋用于居住。与江西街相邻的几间民居,如今依然是前店后屋,在这里经营的是一名体型微胖的中年人,他将店铺经过简单的打理后,经营着矿泉水销售、摩托车维修等生意。

简阳的民居建筑

作为成都乡土建筑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

具有历史、文化和建筑学上的价值

石桥街道交通路13—37号民居

如今依然具有完善的使用功能

为研究民国时期石桥镇建筑提供了实物例证

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记者 | 唐玉林 谷成斌

编辑 | 王雯丽 郑玥岚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