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璟璟

近日镇江的金山寺成为当地热点不是因为景区,而是由于景区门囗的乞讨人员。据了解他们长期在此乞讨,每天按时上下班。知情人士介绍,其中一名乞讨的老太太,她已经在镇江乞讨了二十年,前两天老太太还告诉袁女士自己已经买了房。保安队长表示:“有的时候天气不好,我们就看到她儿子开车送她过来的”。(中新社)

扎根景区门口,专注乞讨二十年。职业乞丐背后的“财富故事”,总是透着讽刺、离奇和深长意味。

职业乞丐之所以拉仇恨,一则在于“伪造悲情”“欺骗感情”,其所作所为骗取大众爱心,完完全全亵渎了善意;再者,从近些年的报道来看,不少职业乞丐也确实赚得盘满钵满,乞讨者比施舍者还要富有,这确实有点角色错乱了。而除此以外,还必须看到的是,职业乞丐三两成群,沿街占道乞讨,客观上也影响了公共秩序、市容市貌,给市民的正常生活到来不小的困扰。有鉴于此,整治职业乞丐,可谓理所应当之事。

但从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职业乞丐的治理,基本都是形同虚设。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对于流浪乞讨人员,民政部门不能只能采取“自愿救助管理”,而无权强制收容遣送。的确,这是法治的巨大进步,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公共管理者对职业乞丐“没太多办法”。不论是驱离,还是宣传教育,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沦为“打游击”的猫鼠游戏。长此以往,监管部门疲于奔命而效果寥寥,久而久之也就懒得管了。

诸如镇江金山寺门口的乞丐群,已经很好找到了与景区、救助站的“共处之道”,他们很清楚,如何在不激怒对方的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事实上,很多职业乞丐都是如此,他们对自己“领地”的游戏规则、容忍底线、行为边界一清二楚,甚至与特定的“管理人”形成了暧昧的默契乃至是同盟关系。所谓职业乞丐,很多都是“地头蛇”,他们绝非只是“装可怜卖惨”那么简单的本事,而是各自小圈子、小范围内的“人精”。

针对职业乞丐现象,不是要不要治理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办法治理、用什么办法治理的问题。长年累月,盘踞一处,专业乞讨,这绝对不是偶然。那些爱心泛滥而理智稀缺的善人,那些见怪不怪索性放任自流的管理者,都该为此负责,都该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