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训雕像

武训,1838年12月5日出生在山东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亦称武豆沫。

他是我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下面如去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武训的一生。

武七7岁丧父,14岁离家当佣工,屡受欺侮,有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吃尽文盲苦头之后,他决定行乞兴学。

1859,武七开始到各地去行乞集资,足迹所至,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每次讨得较好的衣物和饭食,他就设法卖掉换钱,而自己像苦行僧一样,只吃最粗劣的食物,边吃还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有时,他还像江湖杂耍艺人一样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节目,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以取赏钱。他还将自己的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

武七白天乞讨,晚上纺线绩麻,边做活边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

农忙时他还给富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各种歌谣唱给众人听。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信史,以获谢礼和佣钱……

武训乞讨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训乞讨图

就这样,经过多年努力,武七终于攒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他打听到本县有一位举人杨树坊,为人正直,想把钱存到他那里。由于他是乞丐,杨举人对他拒而不见;他便在杨家一跪就是两天,直到最后打动了杨举人。杨举人听了他的计划,大为感叹,不但答应帮武训存钱,并且表示要助他办学。

随着款项的增多,武七开始典买田地,备作学田。同时他以三分息给他人放贷,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在他49岁时,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的财力了,他觉得时机已经来临,决定创建义学,于是他向杨举人提出建义学之事,杨举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武七应先娶妻生子,武七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1888年,武七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招生约50余名,依循惯例分为蒙班和经班,学费全免,经费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

开学第一天时,武七先拜老师,次拜学生。置宴招待老师时,他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便匆匆而去。

义塾开课后,他常来探视,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跪求警觉。有一次老师睡午觉睡过了头,学生在学堂内打闹,武七径直来到老师的房前,跪下高声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

老师十分惭愧,以后再也不敢疏懒。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就这样,义塾老师对他十分敬惮,而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学有所成者甚众。

武训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训画像

1890年,武七与寺院合作,在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1896年,武七又靠行乞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资助,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武七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一生不娶妻、不置家,一直过着赤贫的生活,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都被他拒绝,他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武训的绝世奇行轰动朝野。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从此武训声名大振。1896年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出殡当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者达万人以上,一时人山人海,哭声震天。

到了抗战时期,中共曾明令将武训的故乡堂邑县更名为“武训县”,柳林镇更名为“武训镇”以纪念武训。1948年7月,当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将他的事迹投拍成电影《武训传》,后因经费困难,拍了大约三分之一后彻停;1949年2月,昆仑影业公司以低价购得此片的拍摄权和底片、拷贝,继续完成了此片,于1950年12月,《武训传》公映。

在当时,拍摄一部电影是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每部电影都能引爆一时的舆论。毛先生看完这部影片后,对舆论一边倒的歌颂武训感到不满,1951年5月20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文章《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毛先生在文章里说:“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

文章还说:“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授予武训先生的牌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授予武训先生的牌匾

按照毛先生的意见,在武训的年代,那些敢于与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封建统治者的斗争者,才是真正的、最大的英雄;在解放初期,千头万绪、百废待兴,电影等宣传手段极为有限、极为宝贵的条件下,应该于歌颂时代英雄,不应该歌颂这些封建时代的所谓“好人”。

根据如去的理解,毛先生的这篇文章主要目的不是批判武训,而是批评某些共产党人,因为毛先生在文章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像电影《武训传》及其他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

归根结底,这不是发展教育之道,依靠武训这样的人、武训的这种方式,无法在中国消灭文盲、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