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温州学子们最想去的本地高中名校,温州中学从来是排名NO.1的那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州中学

若名校江湖有一本“武林秘籍”,温州中学这所百年名校能够一直称雄浙南、“笑傲江湖”的秘密,或许都在一首校歌里——

“雁山云影,瓯海潮淙。看钟灵毓秀,桃李葱茏。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州中学旧时的校门

这是1923年秋天,25岁的朱自清先生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任教期间,为学校写下的校歌,多年后,“英奇匡国,作圣启蒙”已成为学校的校训

雁山云影,瓯海潮淙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是座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州中学校园

正如上世纪80年代,温中学子、朱自清先生的学生马星野,在写给同乡南怀瑾先生那首睹物思乡的诗中,所提及的那句“雁山瓯海土生香”一般,“雁山云影,瓯海潮淙”已然成为温州风土、游子乡愁的一个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州中学旧影

晩清到民国时期,温州崛起了一批以“三孙五黄”、“东瓯三先生”等为代表的的知识群体,成为“开风气之先”的前沿阵地,推动了近代社会转型。温州中学便是先贤们开风气之先的时代产物。

教育家:孙诒让

在朴学大师、教育家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瑞安人)的大力倡导下,温州近代教育有很大发展,规模与办学形式均居浙江省前列。孙诒让先生晚年,正值甲午战争失败,他痛感国家日非,怀着“自强之原,莫先于兴学”的信念,绝意仕途、居家兴学。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到他去世前的14年间,孙诒让先生在温处(温州、丽水)两府兴办各类学校达300余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诒让先生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孙诒让先生倡议改温州中山书院为温州府学堂,这就是温州中学前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州府中学堂

当时,众推孙诒让为府学堂总理,他以公务纷繁谦辞,另聘余朝绅为总理,但他仍参与重大校务决策。温州府学堂后改名为温州府中学堂、浙江省第十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

1906年,温州府择定在校士馆旧址建师范学堂。孙诒让时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亲自主持筹建。温州师范学堂于1908年建成,后易名为温州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十师后与十中合并,改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州中学堂第一次毕业摄影

孙诒让先生一手创办了温州府学堂、温州师范学堂,为温州近代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创校之时,孙诒让先生提出:“救国以办教育为先,而办救国的教育切忌空疏,应以传授科学为务”,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这位教育大家为温州中学百年厚重文化传统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家:刘绍宽

1906年温州府学堂改名浙江省温州府官立中学堂。因学堂管理松驰,学务不振,孙诒让举荐刘绍宽任温州府中学堂监督,着手整顿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绍宽先生(前中)与平阳县军政支部成员合影

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平阳人,于1906年4月-1912年5月,1917年8月-1918年12月两度掌校,前后七年半时间。上任之前两年,刘绍宽曾专赴日本考察学务70天,回国后著《东瀛观学记》。1906年11月,刘绍宽又赴杭州考察学务,认为“中学办法可效者、皆照日本学校之式”。刘绍宽任内锐意改革,整顿学务,厘订学规,力聘名师;亲名编教材,改革学制,增添设备,扩建校舍,学校面貌为之一新,对温州中学初创阶段有筚路蓝缕之功,为后人所敬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守庸先生

刘绍宽任内师资阵营雄厚,所聘名师众多。总教习洪允祥,系慈溪人,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大高材生,博学多才,治学有方。各科教员有国文张棡(震轩)、高谊(性朴),经学朱味温(朱鹏),英文马公愚(马范),图画马孟容(马毅),并以最高月薪120元从上海重金聘请陈守庸任英文教员。

孙诒让创建温州府学堂、温州师范学堂,开启温州近代教育之先河。刘绍宽两度掌校,整顿学务,严谨治校,对后来温中严教勤学优良校风的形成影响深远。

教育家:金嵘轩

1923年10月,教育部推行新学制,十师奉命并入十中,校名沿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设中学部、师范部和小学部。十师、十中合并后的第二年,原师范部主任金嵘轩于1924年8月继任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嵘轩先生

金嵘轩(1887-1967,名嵘,以字行,瑞安林垟人),早年留学日本,结识革命党人章太炎、陶成章等,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回国后,他立志教育,毕生奉行“知行务实”,主张“名师兴学”、“知行合一”。

金嵘轩先生曾三度主持温中校政,先后达26年,是温州中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一位校长。金嵘轩推崇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有一颗赤诚爱国之心,在他任校长期间,学校民主空气浓厚。1924年秋,他就邀请许校友、当时刚从苏联回国受指派来温发展党组织的谢文锦,到学校演讲,宣传马列主义。

金嵘轩不满当时政治,同情进步学生爱国活动,学生受到迫害时,多方予以掩护和营救。金嵘轩先生爱校如家,鞠躬尽率,在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教育经费面临绝境之际,校方负债累累、教师薪金无着,在学校经费处于极度困难的关头,金嵘轩眷念故里教育,毅然变卖祖产家田,为学校偿还债务,使家乡教育渡过了难关。

他倡导“名师兴学,培育良才”,使温州中学名师云集,办学成就斐然。

怀籀亭边勤讲诵

温州中学之所以成为百年名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向来重视师资力量,历任校长多方力聘名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滑动查看长图

在孙诒让、刘绍宽、金嵘轩等教育大家的感召下,早年温中名师荟萃,群星璀璨。文学家朱自清,“一代词宗”夏承焘,戏剧史学家王季思,历史学家周予同,培养出苏步青、方德植等数学家的陈叔平、杨霁朝,博物学家贾祖璋等等大师学者先后在此任教。名师大家学识渊博,不拘泥于固有教材,正是“怀籀亭边勤讲诵”,学校开放兼容、自由并包的文化传统由此开启。

名师: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担任过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是我国新民主革命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和爱国学者。他的多篇文章如《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曾入选中小学教科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自清先生

1923年2月,朱自清先生应聘来到温州,担任省温十中国文教员兼温十师的课。

朱自清先生不但为学校撰写了校歌,更为温州带来了“白话文”革命之风。朱自清先生打破文言文独霸课堂的局面,鼓励学生多读多作白话文,让学生得到了“思想上和文笔上的解放”。他用独特的教书育人的风格,培养出了马星野、苏渊雷、朱维之、赵瑞蕻等响当当的各界人才。在温州中学教书期间,朱自清先生还写下《温州的踪迹》一组散文,其中写仙岩梅雨潭的《绿》,更是脍炙人口,影响深远。

名师:陈叔平

陈叔平(1889-1943。名闳恕,以字行,温州市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州中学校园中的陈叔平先生塑像

陈叔平是温州府学堂第一期毕业生。因成绩优异,陈叔平毕业后被学堂监督刘绍宽留校为领班生,任教数学;后赴浙江高等师范学堂深造,学满返校继续任教数学达25年之久。

翻开发黄的《浙江省立十中校友录》,连续27年每届教员都有陈叔平的名字,这在清末至民国是极为罕见的。1938年12月,陈叔平刚满50岁,因病被批准提前退休。当时的校长杨成勋特为他开会欢送。全校师生自发集资在校园里为他立碑纪念,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为纪念碑题字。此碑后来随温州中学数度迁校而搬迁,至今仍竖立在温中新校园里。

陈叔平培育了大量的数学人才,著名数学家如苏步青、李锐夫、王国松、徐贤修、方德植、徐桂芳、白正国、杨忠道、谷超豪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在温州中学80周年校庆时,苏步青作诗云:“叔师训我作畴人”。杨忠道教授为纪念恩师,特在母校设立“陈叔平陈仲武奖学金”,并在《怀念几位数学老师》文中写道:“叔平老师能把枯燥无味而被学生视为畏途的数学,讲解得趣味无穷……若干年来温州读数学的人特别多,无疑与叔平老师在温州中学长期执教有关。”

陈叔平先生师德高尚,名闻遐迩,1943年病逝出殡之日,自动参加执绋者约6000余人,万人空巷,一时传为佳话。

名师:夏承焘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号瞿髯,浙江温州人。1914年,夏承焘报考温州师范学校,据说当年学校拟录取40人,却有2000余人报考,夏承焘最后以第七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承焘先生

夏承焘先生开创词人谱牒之学,一生治词授业,在诗词领域建树颇多,被称为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一代词宗”。

夏承焘先生毕业后,曾两度在温州中学任教,一次是1925-1926年;还有一次是抗战时期。他在1938年4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夜阅温中学生所编《中国文学》刊物,有俨任的中国古代史之遗风,又有赵瑞蕻《科学的中国文学史建立之刍议……各篇皆可观,后生可畏、自觉赧然。”关怀学子、奖掖后进之深情跃然纸上。

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

秉承“英奇匡国,作圣启蒙”的校训,云集各类名师,百年来温州中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显现出鲜明的“数诗交融,文理兼长”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正也与朱自清先生在校歌中写到的“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相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州中学教学楼上的校训

早在孙诒让先生,就提出“科学救国”理念,他尤其重视数学学科在科学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他认为“科学又以算学为始基,一切科学能否深化,是否有裨于国家,均与算学攸关”。温州中学重视数学教学传统由此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步青先生

温州中学素有“数学家摇篮”的美称,从这里走出了苏步青、李锐夫、徐贤修、樊畿、杨忠道、谷超豪、方德植、白正国、陆善镇等一大批数学大家,他们为温州博得了“数学之乡”的美誉。我国著名文学史家、戏剧史家王季思先生在母校八十周年校庆时撰写的《寄语温州》一文中,有这样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话:“我后来虽专攻语文,由于在中学阶段代数、几何、生物、地理等科的基础打得很好,使我具备了当时青年人的所应有的科学头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振铎论》

温州中学也培养了一大批文史、艺术方面的大家,如郑振铎、夏鼐、夏承焘、王季思、苏渊雷、周予同、林斤澜、刘旦宅、马星野等。令无数学子骄傲的数学大家苏步青、谷超豪,均是文理兼长的典型代表,他们都写得一手漂亮的古体诗,意境隽永。

新中国成立后,温州中学走出了张肇骞、张淑仪、施立明、李启虎、陈式刚、王克明、吴朝晖等17位著名院士,他们在多个国家重大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取得重大成就。

读懂了这首校歌,你是否读懂了百年名校温州中学的成功密码?

参考资料:《百年温中》

温州中学校园图片由何勇提供

编辑:汤琰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