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之一,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呈现出一派“大唐气象”,无数人对其十分向往。因此,唐朝也是众多穿越作品的“热门地点”。然而,“改变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很多穿越作品虽然脑洞大开,故事情节也很吸引人,然而纯属“YY”。如果真抱着这样的印象“穿越”回唐朝,那可是要吃大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越回大唐,不管你是幸运的成为一个富家子弟,还是悲催的流落街头,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吃喝拉撒,而是沟通交流。为了弄清自己到底在哪个时期,你拉住一个人,问“现在是哪一年”,对方估计是满头问号——根本听不懂你在说啥。心里可能会想,“这又是哪个旮沓跑到大唐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即使在普通话已经普及的今天,各地极具特色的口音,依旧闹出了不少段子,比如“四成了十,十听成四”。在唐朝,也是这样,开放的唐朝外来人口众多,口音很杂不说,单是唐朝本国人民,口音也多种多样。比如,武则天是山西人,杨贵妃四川出身,贺知章则是说着一口吴侬软语,李白更是来自中亚……这些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如果没有一个统一规范,恐怕会闹出不少事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唐朝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呢?他们有自己的“普通话”。科举考试有一个专用教材,名叫《切韵》。这本书是隋文帝时期编写的,以南迁到金陵的那一支洛下语音为基准,参考留在洛阳本地的口音,形成了一套特别复杂的音系。有人可能会想,为何没有以隋唐皇室的关中秦音为标准呢?或许是因为编写这本书的那群人,觉得陇西贵族都是一群没有文化的“暴发户”,发音太土气了,不能作为“高贵有教养的文化人”用来写作和交流的音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切韵》成书后,获得了天下文人墨客的普遍认同,想必他们也觉得交流起来太不顺畅了吧。唐朝写诗作赋讲究音韵,而《切韵》,成了官方认证的各地考生的参考书目。这自然是会下狠功夫好好学习一番的。而且在官场上,和他人打交道时,为了让别人能听得懂,也会尽力向《切韵》的发音靠拢,“洛下正音”也就渐渐形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说了这么多,唐朝的“普通话”到底是怎样发音的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初唐宰相长孙无忌十分讲究正音,要是喊他名字的话,用秦音念“党孙无忌”,他估计会很不高兴,要是用优雅的切韵正音来喊,则应念作“党参母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