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错过地产扩张的“黄金时代”,又于近年相继折戟深圳、上海,“浙系一哥”滨江集团还是选择了打道回府,加固杭州大本营。

撰文/ 姚悦

编辑/ 卢泳志

进入二季度,杭州滨江房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江集团”,002244.SZ)在土拍市场加速活跃。单在刚刚结束的6月,就以211.6亿元的拿地代价获取了9宗地块,单月补仓已超过百万方。

风云地产界就拿地情况询问滨江集团方面,对方称以滨江集团公众号发布信息为准。

从上半年的拿地情况来看,滨江集团依然表现出对浙江的格外青睐。不仅在6月29日一天内斥资76亿在浙江拿下三宗地块,而且据克尔瑞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滨江集团以262.13亿的拿地金额,位列浙江土拓榜第一名。

尽管在2019年滨江集团业绩会上,董事长戚金兴表示,外地比例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有机会的话规模占比会相应扩大。但从上半年拿地态势来看,在经历了深圳、上海等城市的外拓遇阻后,滨江集团开始加速向浙江回归的动作十分明显。

01

超200亿继续“重仓”杭州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滨江集团新增土地建面276万平方米,价值共计509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滨江集团2020年上半年拿地情况不完全统计

风云地产界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据滨江集团公众号发布信息显示,上半年滨江集团拿地19宗,其中杭州12宗,宁波2宗,嘉兴2宗;浙江以外仅拿下苏州三块地。

由此来看,滨江集团无疑还是最为重视杭州区域,不仅拓储力度最大,拿地表现也很“豪气”。

比较典型的一次,4月28日,杭政储出(2020)17号景芳三堡单元JG1206-47地块出让时,竞拍仅开始十多分钟,滨江集团就一次加价9.9亿元至上限代价,最终以“56.42亿元上限代价+自持11%”收入该地块。

据了解,上半年滨江集团在杭州的土拍总成交价超过200亿元,近六成溢价率超过20%,四宗地还是以上限价格拿下。

另据克而瑞《2020年1—6月中国房地产企业新增土地TOP100》显示,滨江集团拿地面积排在30,拿地金额却位列8位。“恒万碧融”的面积、金额排名都没有相差超过5个位次。

去年滨江集团首次步入千亿行列,在1120亿销售额中,浙江贡献了1082亿,占比高达92%。

截止2019 年底,滨江集团新增土地面积126.52万平方米,土地款总额503.71亿元。公司总土地储备的57.3%位于杭州,浙江省内非杭州的城市占比25.8%,按照滨江集团目前的周转率,预计未来一年,八成的业绩贡献还是来自浙江,且杭州仍担当绝对主力。

02

外拓两次踩雷损失超20亿

在业内看来,滨江集团“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存在风险。滨江集团也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只不过曾经的尝试让其屡屡碰壁。

滨江集团最早于2007年就规划全国战略。2008年地产寒冬时逆势上市,结果上市即破发。有分析认为,滨江集团受此影响,导致全国化进程异常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直到2015年9月,滨江集团的第一个上海项目才正式落地,但已错过地产的“黄金时代”。

2016年前后,滨江集团又确立了以杭州为大本营、深圳为主战场、上海为次战场、长三角为一面的“三点一面”战略,并打算通过合作开发旧改等作为切入点,打入外地市场,却不料此后又连踩两“雷”。

2016年,滨江集团率先瞄准深圳市场。当时深圳正值“工改热”,在宽松的政策下,工业用地价格较低,且在功能改变、规划调整上有很大空间。

滨江集团看中安丰工业区地块带有30%商务公寓指标,便与深圳安远控股达成合作,共同开发该地块,当时该项目号称价值约200亿。

不过,仅一年时间项目就被迫流产。2017年,深圳出台“史上最严工改政策”,明令规定严禁商业研发用房改公寓。更出乎意料的是,合作方安远控股实控人陈族远涉腐败大案,后因贿赂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滨江集团在该项目上斥资高达11.6亿元,安远控股却因腐败案件失去履约能力。

滨江集团经过评估,或可通过深圳和昆明的两宗土地资产变现,预计收回4.36亿元。在2019年年报中对该项投资款中的剩下7.24亿元计提坏账准备。但直到现在,滨江集团没有收回4.36亿元。

有业内人士还特别指出,签订协议时,其交易交手的实控人陈族远就已涉案,并卷入不止一起官员行贿案。滨江集团的深圳旧改或许就是在铤而走险。

此外,2016年底,滨江集团还在与中崇集团子公司崇滨建设的合作中投入9.06亿元,但项目最终搁浅。虽然滨江集团在官司中胜诉,但因中崇集团陷入流动性危机至今未解,滨江集团拿回借款遥遥无期。

滨江这两次“踩雷”,致使超20亿元的损失。目前虽只计提了7.24亿元的坏帐,但剩下的款项还没有着落。

6月8日,深交所对滨江集团下达2019年年报问询函,针对计提安远控股坏账7.24亿等问题要求滨江集团作出回应及合理性解释。在滨江回复深交所的问询函中,关于内部风控不严因素被一再回避。

03

“千亿”头衔背后“增收不增利”

2017年至2019年,滨江集团销售额开启大跃进式攀升模式,销售额分别实现615亿元、850.1亿元和1120.60亿元。短短三年,实现从600亿到千亿的突破。

然而,滨江集团却因“增收不增利”被指千亿销售额含有水分。克而瑞数据显示,滨江集团去年千亿销售中权益金额为422.8亿元,也就是说落入滨江集团自己口袋的钱仅占37.72%。千亿房企中权益占比低于50%的几乎仅有滨江集团。

2019年报显示,滨江集团的财务成本和土地成本降低,营收越来越高,但利润反而越来越少。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滨江集团的营收137.74亿,归母净利润为17.11亿,2019年,滨江集团的营收为249.55亿,归母净利润却只有16.31亿。

实现千亿销售规模之际,滨江集团的现金流转正,由上一年度的-139.4亿元增至2019年的26.21亿元,增幅达118.80%。滨江集团解释主要系2019年楼盘销售额较上年增加所致。

不过,滨江集团一季报披露,其经营性活动现金流为-25.4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42亿元下滑1152.15%,打破了2019年现金流良好的局面。

与此同时,滨江集团的偿债能力也在下降。截至去年末,滨江集团的现金短债比已降至1.14倍,为近五年最低水平。由于过去的长期有息负债逐渐到期,滨江集团的短期有息负债总额逐渐增加,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增至74.24亿元,在短期债务中的比重达70.53%。

最近滨江集团一次性公布75亿元的融资计划,表示拟新增融资主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公司前期债务、调整债务结构等。

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滨江虽然跨入了千亿门槛,但其权益占比偏低,公司通过权益销售结转的金额不足以支撑规模扩张的需求,因此,企业借贷规模在近两年急剧攀升。

某种程度上,“千亿房企”似乎只为滨江集团争了一个面儿,“千亿”之后滨江集团还需要面临更多状况。尤其是从长远来看,外拓依然是滨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毕竟杭州乃至浙江留给滨江集团未来的想象空间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