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如何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推动国企深化改革,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国企政策有很深的研究,但操作层面往往又感觉到无从入手、难以落地。我们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大潮中传统车企如何通过改革实现逆袭,结合华为和赛力斯合作案例为大家进行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华为全力深度介入赛力斯新能源汽车

与华为合作,东风小康可谓一往情深。东风小康诚意满满,得知华为也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任赛力斯CTO的许林专程驾驶赛力斯SF5从重庆驱车一千多公里来到深圳,在华为总部见到了余承东,余承东和华为其他高管检验以后非常客气,认为这款车驾驶体验不错,加速很快,只是外观造型、内饰设计以及智能化水平,与豪华车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一)赛力斯从身体到灵魂都交由华为打磨

在双方都没有退路的背景下,2021年春节刚过,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由华为全力深度介入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一手包办东风小康新能源汽车的所有工作,东风小康只要接受华为的安排,生产好汽车就可以。

这对很多传统车企绝不能接受,我们从第二个采用华为智选车模式进行合作,但纠纷不断、矛盾重重的奇瑞就能看到一些影子。华为和奇瑞合作打造的智界S7到现在量产都困难重重,双方爆发出来的矛盾是可以想象的。

对赛力斯来讲,这根本就不是矛盾,巴不得华为把所有工作都包办。所以,选择大于努力,选择好华为以后,东风小康的主要领导选择了“躺平”,将全部权利交给华为派来的工程师、管理人员行使,而东风小康要做到的就是全力配合。

这样的合作机制下,我们才看到现在M7和M9的热卖。合作之所以成功,我认为首先就是双方没有退路,就像两个都走到悬崖边的人一样,虽然感觉到前途没有希望,但两个人还能相互加油鼓劲,没有选择只能加油干到底。所以双方合作即使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力,但从来没有动摇。

其次,合作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选择了华为最有优势的赛道,东风小康选择了新能源汽车这个战略新兴产业,双方发挥了各自优势。在开发一款新能源汽车时,华为用自身世界级的技术能力和眼光把赛力斯汽车由一个边缘落伍、没有智能化的电动车拉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化遥遥领先。

M7和M9上市以后,消费者的口碑也遥遥领先。

(二)华为介入最前端,设计契合消费者和市场真正刚需的新车型

华为这么多年打磨产品,已经形成了独有的经验和优势,不放过产品出厂前的任何一个bug。华为设计、升级M7和M9这两款热销车型的过程中,赛力斯选择和华为深度合作,采用华为推行的第三种合作模式智选车模式,现在叫鸿蒙智选模式,跟华为的Hi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华为包办除组装生产外的一切。

华为从一片白纸开始,画新车型的设计图,从用户的真实需求做设计。过去华为的产品或者解决方案,纯内生出来,没有直接参与到和消费者的沟通中,不了解最终用户的需求。现在华为介入最前端,从市场消费者需求开始,如此一来新车型就是契合消费者和市场真正刚需的车型。

过往很多传统车企并不真正了解消费者,了解终端用户。很多国有车企和消费者缺乏沟通,往往闭门造车。花了很多钱,但功能华而不实,很多消费者吐槽的问题长期存在,迟迟不能解决。

HI模式下华为对这个问题无能为力,只有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才能直接接触到消费者和市场,才有可能打造爆款车型。问界AITO英文是“Adding Intelligence to Auto”,意思就是给汽车附加智能。

所以,华为将两大杀手锏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整合起来,在M7和M9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华为能做到每半年小升级,每一年大升级,不断迭代,这个能力在国内目前除了华为其他车企根本不具备。由此极大赋予了M7和M9智能化的水平,解决了过往消费者一直对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所谓智能汽车的吐槽。

过往很多消费者不买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重要原因就在于大量的问题没人管。比方说人机交互的卡顿,不流畅,根本不能正常使用,打着智能驾驶的标签根本不智能。

这里面有多种问题,有软件系统的问题,也有芯片不兼容的问题,以及系统之间不兼容和冗余的问题。华为拥有雄厚的ICT功底,鸿蒙操作系统开发之初,就是跨设备的设计,大到汽车、电脑、平板,小到手机、耳机,都可以装载,打通了全场景的互联能力,畅通无阻。

在开车过程中,华为将其智能化能力全方位展现。上车以后通过3D人脸识别自动启动车辆,自动登陆账号,自动调节座椅和后视镜的角度,都可以实现和驾驶员最贴切的匹配,同时车内香氛系统自动开启,桌面也会切换到常用的应用和服务。

这样的汽车真正具备了“懂你”的功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消费者,这与其他以智能汽车自居所谓的新能源汽车相比可谓遥遥领先。

华为深度掌控了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从底层到应用层全是华为一手开发的,可以保障系统持续升级迭代的速度,也让很多其他车企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