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下教育很多的问题,都是社会问题传导过来的结果。社会如何助力“双减”落地?

“双减”看似主要指向于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其实如果没有系统思维,没有家校社多方协同跟进,最终也很难推进。学校、家庭只是社会这个巨大育人场域两个单一的系统,没有社会育人生态的改变,教育无法独善其身。当下教育很多的问题,都是社会问题传导过来的结果。社会如何助力“双减”落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一是待孩子,要回归儿童视角

李小萌在谈到她的新书《你好,小孩》时说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女儿的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把孩子分成三人一组,然后给他们一张地图,去进行自我探索和合作。然而,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希望参观的孩子排成长长的见头不见尾的队伍,安安静静走过就结束。看到这个学校孩子”散漫“,工作人员就不断对着一些孩子吼,把孩子吼得害怕了。

随着”双减“改革向着深水区进发,学校的课程供给方式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课程、课堂、学校的边界将会逐步打开,很多学校在努力把孩子带出教材的世界、让世界成为孩子们的教材。今后学生走向社会的频度将越来越高,想要涉猎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如果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名胜风景区等社会公益场所的工作人员,只是图自己的管理方便,而没有对儿童天性的理解与包容,孩子们还想去吗?用成人的视角管儿童,这是逼着儿童变得老气横秋。

“双减”后,学生接受“实践性教育”的阵地主要在校外,校园外的世界“友好”指数,决定着学生“社会参与”素养形成的质量。我认为,所有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一方面要携手学校开发出面向儿童的实践性课程,另一方面要转变服务理念,树立客户思维,让孩子们去过一次,一生值得回味。

今天的世界对儿童何种脸色,明天儿童长大成人后就会还世界以何种颜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二是对质量,要回归科学理性

“双减”并非一减了之,背后如果没有学生发展高质量的实现,社会焦虑心理难以降温。只要育人质量能够得到保证,有谁愿意去苦娃呢?学生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的加重,主要是因为社会系统中不少人对质量内涵一直停留在低层次的认知水平上。

比如,对中高考状元的追捧,对学生、教师、学校唯分数的评价导向 ,都是质量观扭曲的表现。诚然,分数是质量的重要内容,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关,但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的关。最近流行的“高学历废物”一词,直截了当道出了只有分数的悲哀。

当下,社会上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狭隘质量观,不仅扭曲了社会上的教育舆论场,而且还以强大的能量绑架了教师和学校,裹挟着一些没有育人定力的学校,在偏航的教育路上狂奔,造成了学生苦、教师累、家长怨的局面。

没有分数的孩子就成不了才吗?李镇西老师在《教育的100种可能》中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在班上学科考试成绩“一直稳定在个位数”的张凌同学,走上了足球职业化之路,现在成为了四川省U16足球队教练。这个“差生”逆袭的故事启示我们:如果只用分数这把尺子评价每一个孩子,绝大多数孩子都将沦为人生的失败者。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成功者。

全社会应该确立何种质量观?我们应该认识到“知识+练习=考试成绩”是质量的过去时,而“知识运用+实践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才是质量的现在时甚至未来时。以简单的考试分数衡量质量,是一种短视行为。学生发展的高质量内涵,除了以“高分”为标志的学习性质量外,还应该有以“高能”为标志的发展性质量和以“高兴”为标志的生命性质量。三个维度都同步发展,才算是真正的个性发展高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三是办学校,要回归勿扰本位

现在学校校长真忙。很多学校校长说,自己很想多进课堂听听课,多坐下来看看书,但很难如愿。据说,现在有不少校长连一学期听40节课的时间都无法保证。校长的忙也带动着教师的忙,有教师戏称自己成了“表姐表哥”。如果真的是因教育而忙,对学生成长倒也是一件幸事,可惜很大程度上他们忙的都是与学生成长低相关的事。

学校在忙什么?在忙权力部门因为对学校办学不放心而组织的名目繁多的检查;在忙奔波于上级部门以信息传递、压力传递为特征的各种会议;在忙填写各种表格、写各种汇报材料。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杂事,开不完的会,见不完的人,写不完的材料,这是当下学校管理的常态。如此众多的忙,有很多都是学校外部强加过来的。有人直呼:现在的学校放不下一张安静的办公桌了!

就拿对学校造成干扰的进校园活动来说吧。当下进校园活动有多少种?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有一个基本判断:只要政府部门序列中有一个单位存在,都可能发起进校园活动。频度高、名目多、过程繁的进校园活动,让很多学校有一种装不下的感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由于人、财、物要事事求人,当一些单位和部门找上门要进校园时,碍于情面不好拒绝。

进校园活动都是学生发展所需的吗?以我的观察,绝大多数的进校园活动,主办单位缺少对教育的专业理解,活动是进来了,但离真正的儿童教育很远。还有些活动以追求场面大、吸眼球为目的,止步于拍出好照片、上个好新闻,异化为形式主义在学生面前的表演。

学生成长的过程固然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也提倡校园要向四面八方打开,把书本中死的知识与精彩的社会生活高度关联起来,赋予知识以真实的情境和意义。如果在时间和精力上能够顾得过来,进校园多多益善是再好不过的。然而学校的课程、课时总量是衡定的,太多的外部活动简单粗暴地进来后,必然会导致学校应有的课程课堂时空“缩水”。学校为保证质量,必然会用增加作业时间来弥补。

我以为“双减”持续推进后,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理部门要管住“进校园”的腿,减少频繁的低效的会,减少以控制为标志的检查。当一所学校真正安静下来,才会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学生的成长上。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姜玥

010-82296739(康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