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

安徽日报推出

翻开厚重楚史的江淮篇章

特别报道

聚焦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的重大成果

300米,2000多年。

从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大棚到文物保护实验楼,大约300米距离。考古工作者一次又一次走过这300米,倾听2000多年前的“历史告白”。

5月20日,小满时节,记者跟随考古工作者第二次走过这条路。气温日渐升高,考古与时间“赛跑”。目前,已提取各类文物共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等。

鼎食钟鸣,穿越千年。翻开厚重的楚史,武王墩墓考古发掘成果为江淮篇章提供了哪些新的注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

追寻隐秘“王者”

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方形器具。实验室内,一件铜簠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铜簠口沿处有十二字铭文,“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器盖和器身铭文相同。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介绍,“酓前”,读为“熊元”,正是战国晚期楚考烈王的名字。因此这段铭文成为判断武王墩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

经过专家论证,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王墩考古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向记者介绍从墓东一室出土的大铜鼎。

“王者”之踪影,不仅如此直白展现,更在墓葬的营建规模,随葬品类型、数量等方面得以体现。墓中最长的车马坑、首次见到的九室椁室,已然成为佐证最高等级楚墓的重磅要素。此次发掘成果中,“大铜鼎”的面世,再度聚焦人们的目光。

鼎,乃国之重器。此前,人们熟知的楚鼎为安徽博物院藏的“楚大鼎”,又名“铸客大鼎”,1933年出土于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

5月18日下午,武王墩墓备受关注的随葬重器——大铜鼎从墓东一室中通过封箱、吊运,成功提取出来。经再次测量,大鼎口径88.9厘米、通高111.5厘米、鼎耳间距111.7厘米。从口径来说,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楚国大鼎。

鼎,是墓主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两座同样出土于楚王墓的鼎,“鼎”峰相见,难分伯仲,是力与礼的呈现,是春秋战国风云际会的表达,更是楚风东渐留给江淮大地的重要文化遗产。

施展科技“魔法”

武王墩墓珍贵的文化遗产,透露多少历史信息?未来如何呈现在大众面前?实验楼内的清理保护与修复研究工作,夜以继日。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研究,堪称是一次空前的科技考古实践。考古发掘现场,搭建了雾化喷淋系统,有效控制椁室内微环境,避免椁板、漆木器等有机质文物因温度升高、水分蒸发而开裂与变形。对提取到室内的各类文物,文物保护人员及时采取应急保护措施,易腐变的有机质文物样品存入低氧灭菌舱,控制湿度和氧气以减缓其劣化速度,为后续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新出土的大鼎,可煮一头牛吗?在铜鼎内,的确发现了牛骨遗存。人们笑称,淮南牛肉汤的历史,可以推到2000多年前。

“我们即将开展第二批青铜器内的动植物遗存的整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介绍,目前,已经系统开展了动植物遗存鉴定、残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动物骨骼遗存鉴定出有黄牛、猪、狗等10多种动物,植物遗存发现了葫芦、甜瓜、梅、栗等瓜果、坚果,粟、黍、水稻等农作物,花椒、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传统中药植物吴茱萸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9日,市民在淮南市博物馆参观武王墩出土文物展。

在4月首次发布考古成果时,武王墩墓数量空前的漆木器着实令人震撼。目前,出土漆木器已达1700多件。木俑,经过了清洗和保湿处理;着衣俑,表面织物已利用丝蛋白技术原位加固;漆器纹饰和图案,采取了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信息提取。

漆木器色泽丰富,这些漆到底产自哪里呢?张治国提到了“一项比较有意思的实验”。取块脱落下来的漆皮,对漆器表面朱砂硫进行同位素检测,发现朱砂可能产自湘黔渝交界处的武陵山区。从这个例子,不难发现,科技考古不断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为我们破解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格局,带来一次次惊喜。

破解历史“谜题”

文字,是解开考古谜题的重要信息。

此前,在提取椁室盖板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楚系墨书文字。“除了最上面的盖板,第二、三、四层盖板普遍都有墨书文字。碳粉对红外比较敏感,我们用红外成像技术能够很好地提取文字。”张治国介绍,文字分三部分,前边部分指示位置,中间部分指示椁室功能,后边部分指示次序。

椁室盖板上的墨书文字,对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南集府”“北乐府”与过去李三孤堆大墓出土铜器铭文中的“六室”“少府”“太府”等,应是为楚国宫廷服务的专门机构。

随着清理工作持续推进,考古工作者不仅发现椁室盖板有字,而且底板、侧板、椁墙都有字。令人惊喜的是,还发现少量的遣策类竹简。遣策,是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南市博物馆展出的武王墩出土文物。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说:“现在发现的文字比较多,载体也比较多。除了椁室盖板、竹简,很多漆器、铜器、乐器上面也有文字。我们暂时没有时间进行综合研究,但是已经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达成了合作意向,将来对这些出土的所有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

武王墩墓是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目前,北1、2室和西1、2室四个侧室发掘完毕,东1室、南2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按照计划,5月底完成外围8个侧室的发掘清理,6月开始中室的发掘,并把棺整体提取到实验室里。

“竹简确实太难保存下来了!”宫希成满怀期待地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多出一些竹简。”

翻开厚重的史册,煌煌楚国八百年,影响江淮四百年。

随着武王墩墓考古一步步推进,历史的迷雾正在一层层拨开,史家的叙述也将一页页改写。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