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借由“县城文学”所引发的不同群体间的碰撞,我们应当注意到,一直以来,互联网所呈现的生活都是部分而非全部的。」

“走不出,看不破……”娓娓道来的歌声,裹挟着泥土感的陈旧背景与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互联网上再度掀起了一股名为“县城文学”的美学风潮。

尽管只是简单的图文搭配,这一主题下的摄影作品却凭借其传递出的饱满情绪,激发出了无数网友关于“县城”“成长”“故乡与逃离”“远方与迷惘”的想象。

隐隐知晓世界的绚烂与广阔,却无力出走;总是望向天空和远方,却困于一隅;身体与面庞仍年轻且青涩,却已知晓剩余人生的模样……

在最开始,这只是抖音摄影博主@乌鸦JEWEY对上个世纪90年代老县城的复刻和怀念,但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拍摄行列,网友们误将怀旧风变成了对当下县城故事的想象和演绎,“美丽而忧愁”渐渐成了一种审美取向上的时尚单品,与真实分离。

(抖音网友对“县城文学”的不满)

愈发同质化和标签化的影像阐述,引起了真正县城人的不满:画面里灰扑扑的建筑是农村不是县城吧,现在还有这样的县城吗?县城就一定是落后闭塞的吗,为什么模特总是一脸无望哀愁的样子?我们是县城又不是不通网不通路,你们真的了解县城吗?

当一种审美取向成为风潮,在完成直觉性的视觉观赏之后,人们会开始好奇其背后的文化内核。争论中,“县城文学”逐渐浮现出了其错位比较的本质,被惯常忽视的人得以发声,真实生活的全景也得以补足。

01

我的县城,是乡怨还是乡愁?

“其实,北上广深大概只占全国面积的0.33%,加上新一线城市,也只是占了全国面积的3%。在剩下的97%的土地上,有着约300个地级市,3000个县城,40000个乡镇和66万个村庄。全国约84%的人在这里消费,生长。”

这是歌曲《县城》在网易云音乐中的一条热评。

从数据上来说,大多数人都来自且生活在非一线城市,按理应当了解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生活是如何运转的。但在互联网上,家乡的模样却总是是模糊不清的,片面化的论调常常独占鳌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红书上关于言情小说里都是“京圈太子爷”的讨论)

如果不是大城市,人们就会默认流光溢彩的故事不会发生。就好比网络文学中的霸道总裁们不是京太子就是沪少爷,脱离京圈和沪圈的想象土壤,故事都会显得太过奢侈。如果生活在县城,那么带着成长隐痛、尽管杀出千军万马却仍会在不经意间感到局促的小镇做题家们的故事就会成为最合理和受欢迎的叙事。

于是大城市成为了幻梦中闪耀的彼岸,而县城只能诞生出逃离的史诗,走得出的已然被归于成功者的行列,走不出的才是常态。然而当我们仔细对照,就会发现这种标签化的行为不过是在玩一场错位比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博网友关于县城生活的讨论)

在大城市奋力拼搏、终于为自己挣来了三十年房贷车贷的人,和在小县城有房有车、月薪不高却能朝九晚五踏实上班的人相比,谁过的日子更舒心?反过来,在大城市有房有车和在小县城背着房贷车贷的人相比,谁的生活更享受?

生活本来就是千奇百怪、各有不同的,哪怕做完93道题得出的MBTI都不能完全定义一个人,更何况“城市”“县城”这样宽泛到没有边际的定义。

然而在“县城文学”这一摄影风格兴起的最初时间段内,并没有展现出生活的多样性可能,反而片面地将县城定义为一个束缚多彩灵魂、需要逃离的背景,以一点顾影自怜的忧愁为情感基调,可能仅仅表现出了部分努力描摹“县城”的人对县城的单一想象。

在县城里成长起来的那些旧时光,或许对某些人来说是挣扎的过去,但对某些人来说却是久久眷恋的精神家园,是魂归梦里的此心安处。当县城被简单总结为灰扑扑、落后、廉价和保守,自然会引起真正了解县城生活的人们的抗议。

人们最大的不满,来自于大量作品简单粗暴地把大城市和县城二元对立,认为大城市就一定是繁华胜地,而县城唯余死气沉沉。但其实县城并不那样遥远,城市和县城也没有那样泾渭分明。

大多给人以刻板、单一之感的摄影作品,或许只源自高位者自上而下的凝视,以及一场酣畅淋漓的臆想,并非对真实的描绘。

然而对县城生活的鼓吹似自证,却也有可能矫枉过正。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高呼并践行着“逃离北上广深”的口号,并举例证明回到县城能够获得一种必然会到来的幸福,微博热搜上争先恐后地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打着“县城”标签的词条:#县城婆罗门##县城青年为什么敢花钱##小县城躺平真的太安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博上与“县城”相关的热搜词条 )

营造这种县城与城市生活的反差感,将在小县城过得好的与在大城市过得不好的人相比,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脱离真实的幻想呢。

同讨论大城市和小县城孰好孰坏的问题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会以平视的目光看待中小城市、县城、乡镇乃至村庄里的一切。大城市不是遍地是黄金,县城里也没有隐退江湖后就能获得的田园牧歌。

而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县城,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

02

媒介弱势群体:不被听见的声音

我们常说互联网让人看见了生活的不同面向,看见了更多人生的可能。有人有裸辞去环游世界的勇气,有人有大学毕业就去做国际义工的特立独行,也有人读完二硕读三硕、有在不同领域碰壁和探索的坚持。我们好像极大地开拓了眼界,学会理解差异和不同,然而“县城文学”这一美学风格所引发的争论,似乎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隐秘角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红书上的“各色人生”)

这个常被忽视的角落,是大多数人的普通生活,更是大多数人不那样光鲜亮丽的生活。

网络似乎给予了每个人平等表达的权利,但客观上物质、文化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大城市更快普及5G,个人平均可支配财富更多所以人们更可能购置高清便携的拍摄设备,以及“城里人”更可能拥有所谓“审美”——注定会让一部分人的声音更可能成为主流,而剩余的人则成为追逐主流的观者与听众。

这也是为什么在“县城文学”的美学初兴时,人们的第一观感是新奇和独特,既对略显破败和落后的场景感到陌生,又对人物面孔上坚韧、挣扎和隐忍的表情感到迷恋。老县城中的青年们似乎看见世界却又走不进世界的矛盾感,被了解不深的网络潮人们生搬硬套到了当下,美则美矣,却落入了同质化的藩篱。

(小红书网友对“县城文学”的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红书网友对“县城文学”的不满)

失去了丰富内涵的单一阐释最终引发了在互联网上声量虽小,却确确实实属于“大多数”人的不满。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对“县城文学”讨论冲破了最开始对县城和县城人的随意形塑,帮助“非主流”声音破圈,也鼓励“非主流”生活自我暴露,是一场积极有益的讨论。

借由“县城文学”所引发的不同群体间的碰撞,我们应当注意到,一直以来,互联网所呈现的生活都是部分而非全部的。

相较而言,多姿多彩的生活比平凡的生活更亮眼,奢侈的生活比普通的生活更吸睛,掌握着更多经济、文化等社会资源的人自然而然更愿意主动表达,也更可能掌握网络话语权。就好像万柳书院的少爷小姐什么都不必做,只是展示自己的日常就能吸引到拥趸。

因此互联网上人生处处是旷野,动辄裸辞、长途旅行、年薪几十上百万。大多数人的生活或因乏善可陈,或因平凡得所处可见,所以难以积聚流量,也就此成为媒介中的相对弱势群体。

媒介弱势群体往往有着表达上的困境,在大众传播层面,因为主动表达的缺失,这一类人的媒介形象常常是刻板、单一的。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弱势地位和表达困境是相对的。

在最开始,反驳刻板化“县城文学”的县城人纷纷举例自己家乡的繁华,说自己的县城里有喧闹的商业街和夜市,有星巴克、喜茶、海底捞等许多连锁餐饮,也会举办演唱会和音乐节。然而当这种声音成为主流,紧接着又有声称自己是“真普通县城的普通人”,指责那些发达县城的人和一线城市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不知道也不关心真的还存在着不发达的小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县城”人对县城的不同理解)

在这番争论中,县城似乎也被划分为三六九等,一线城市人被大县城人指责,大县城人被小县城人指责,反驳的声音一层小于一层,处于优势地位的人群被多次细化和重新定义,话语权的剥夺与碾压也在不同的层级中同时上演。

究竟谁有可能在互联网中处于媒介弱势地位?答案或许是每一个人。

在许多想当然的时刻,类似“县城文学”所表现出对“他者”的忽视乃至凝视都有可能发生。我们无法在每一个议题中争论出到底谁的感受是主流答案,也不必争论谁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真实,因为每一份感受和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看见和尊重。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媒介弱势群体的存在,继而时刻自省,不轻易给自以为了解、实则只是管中窥豹的他人生活下定义和贴标签。

虽然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生活里,但当我们望向他人的生活时,应当抱有一种谨慎而谦逊的态度,用平视和聆听的姿态,拥抱这个世界的全部真实。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