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焕庸线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条“胡焕庸线”,是连接东北黑河(原:爱辉)和西南腾冲两个城市的一条直线,以这条线为界、将我国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

这是一条大致倾斜45度的直线,是中国的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最早划出的,最初是为了描述中国的人口密度分界。当时,在这条线东南方的36%国土上居住着我国96%的人口,而在线西北方的近64%的国土面积仅居住着4%的人口。

现在,在这条线东南方的近44%的国土面积上居住着约94%的人口,在线西北方约56%的国土上居住着近6%的人口。这条分界线源于自然地理分割线,如地形、降水量、温度等分割线,这些因素会决定人类的迁徙,从而影响到人口密度分布。

胡焕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焕庸
胡焕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焕庸

根据2017年6月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16)》上的数据,西北部人口平均密度已由2人/平方公里增长到了近16人/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增长了8倍;东南部平均人口密度由107人/平方公里增长至303人/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增长近3倍。

事实上,不只是中国有“胡焕庸线”,美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人文分界线。也就是说,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人口在地域上的分配不均的情况。

“胡焕庸线”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已经成为研究经济现象的一条基线,在诸如气象、农业、地质、互联网等方面,都会拿它说出一些道理来。大体来说,人口聚集的地方,就是财富集中的地方。所以,就有人称,“胡焕庸线”是一条划分繁华与寂辽的线。我们了解下首次划出这条线的地理学家吧。

胡焕庸,字肖堂,1901年11月20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地理学家、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胡焕庸还是一位地理教育家,他对我国地理学的诸多贡献都是在教师的岗位上完成的。

我国近代的地理教育是从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后改为中央大学地理系)开始的。创办这个系的是竺可桢,在竺可桢之后、继承其事业者是胡焕庸。

胡焕庸和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焕庸和妻子

胡焕庸早年在法国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学习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回国后,开始担任中央大学地学系的教授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研究员。当时气象研究所所长和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都是竺可桢,于是,胡焕庸就成为竺可桢的助手。

后来,竺可桢不再担任中央大学教授,原来由其担任的自然地理学和气候学的教学,就由胡焕庸担任。中央大学地学系分成地理系和地质系后,胡焕庸任地理系主任。这样,竺可桢培养地理人才的工作,就由胡焕庸接了过来。

解放后,他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从事了长达4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大批的地理人才。1998年4月30日,胡焕庸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