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的朋友圈里被“浙大生日”的宣传片刷屏了 。看着视频中浙大不同的校区,我睁大眼睛,试图寻找那些熟悉的场景。有,但是不多,可能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吧。

毕业这么多年,现在也很少回杭州,更鲜有踏足曾经校园的机会,仿佛浙大离我很远。但是我的朋友圈,我的工作圈,甚至是我的粉丝圈里,无时无刻不闪现着浙大校友的“身影”。从这个角度来说,浙大又似乎从没离开过我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突然有“写点什么”的冲动。“宏大叙事”官方已经做了,我就从我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角度来写写。因为我是1999年入学的,所以我就写写1999年的浙大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校史

浙江大学的渊源——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

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1928年7月1日起,冠以“国立”二字,称国立浙江大学,下设工、农、文理三个学院。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被迫辗转西迁贵州。在中国著名气象、地理学家、校长竺可桢先生领导下,浙江大学历经艰辛,第路蓝缕,崛起为当时国内有影响的几所著名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

1946年秋学校迁返杭州。至1948年3月底,浙江大学已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院、25个系、9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的综合性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浙江大学的学科和院系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动。其部分系科调整到省外兄弟院校,部分院系或独立成校,或与之江大学、浙江省立医学院等院校组合重新建校。之江大学前身为建于1897年的育英书院;

浙江省立医学院前身为建于1912年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大学文学院、理学院的一部分、之江大学的文理学院和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又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

浙江大学的农学院单独分出成立浙江农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的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医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调整后的浙江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

1995年成为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的重点大学之一。

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9月15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

从1897年到2024年,整整127年,而1999年只是其中的1/127 。对于学校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我来说,这可能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一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四校合并

1999年是浙大四校合并的第二年,也是我入学的年份

1998年9月,老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杭州大学 (现为浙大西溪校区) 、浙江农业大学 (现为浙大华家池校区) 、浙江医科大学 (现已不存在) 四校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

在我当时的记忆中,浙大成了中国最大的大学 (可能不准确,但当时就这么单纯) 。 如果浙大没有四校合并,没有成为“规模”最大的学校,对于当时的上海考生来说,可能都不知道这所学校有这么“厉害”

在报志愿的时候,我在杭州和南京之间徘徊,最后选择了杭州的学校。原因也并不是因为浙大多么“厉害”,而是离家更近一些

所以,四校合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提高了浙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省外的考生来说,触达率更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首批985

1999年,浙江大学成为首批9所列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一共9所,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985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谓的985,这3个数字与1998年5月4日这个日期有关系。“98”取自年份,“5”取自月份,组成了985。

就在1998年5月4日这一天,国家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一入学啥也没干,就获得了一顶“皇冠”,这就是浙大给我带来的“殊荣” 。非常荣幸,我是一个985大学的毕业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竺可桢学院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是以浙大竺可桢老校长之名命名,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原浙江大学 (工科) 混合班

1984年设立混合班

1994年设立工程教育高级班(交叉复合班)

1999年设立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交叉复合班)

2000年成立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增设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

讲1999年的浙大,为什么要提到竺可桢学院呢?

因为和良子经常打球的几个哥们,就是竺可桢学院的 。但我依稀记得他们是99级的,可那时候竺可桢学院还没有成立,这是我写竺可桢学院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哥几个还好吗?

还能打得动篮球吗?

还记得挤在一楼电视机房看NBA直播的日子吗?

还记得在球场挥汗如雨的时光吗?

普通人对于聪明人往往有些刻板印象 ,比如说“文弱书生”之类的。1999年的时候,我已经替大家检验过了,竺院的身体强壮程度并不比建工学院的弱,但建工学院也强不了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

“大师兄”金庸

1999年3月,金庸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 ,上图是在邵逸夫科学馆举行授予金庸先生名誉教授典礼的画面。

“大师兄”是金庸最喜欢听到的称呼。 在很多场合,他把浙大的学生亲切地称为“小师弟、小师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我除了看武侠小说之外,与金庸大师关系最近的一次了 。“师兄弟”啊,刚入学就有了一个这样大名鼎鼎的大师兄,甚是“荣幸”。当然这都是浙大带来的,对大师兄,和对我而言,都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7

之江“学习符”

前段时间,一则 ”浙江大学学生宿舍内发现23年前励志纸条”的新闻在网上很火 。记者调查后 发现:是一位99级的校友方琴所为。世界真奇妙,居然和我一样都是1999年入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记得当时的新生部都还是在之江校区,一个看江比较方便的地方。因为建筑系的新生大一就在玉泉校区,所以我对之江的印象不深,只记得观潮去过一次。

1999年的时候,大家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的。还记得其他专业的同学经常会晚自习之后,还跑到我们外经贸楼下面的专业教室“蹭”学习空间,而我们也会时不时的熬夜赶赶图。

但现在建筑行业已经不景气了,不知道学弟学妹们还熬夜赶图吗?是不是还有其他专业的同学来“鸠占鹊巢”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8

结束语

还记得当年竺可桢校长给每一个浙大人的灵魂拷问吗?

第一个问题:“你到浙大来做什么?”

第二个问题:“毕业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记得当时BBS上最火的回答是:

“你到浙大来做什么?”

”混“

“毕业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混混“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虽然至今可能还回答不好这两个问题。但是我没有成为”混混“,这就是浙大给我的教育

这就是我和浙大的故事,一个99级建筑学的浙大学子在母校127生日时的随笔,也欢迎你和浙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