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之家 | 温暖驻外人

数十万驻外人都在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 文 约 5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 钟

1771年,旅居意大利的苏格兰画家加文·汉密尔顿盯着眼前的“罗马遗物”陷入深思,这是一件残缺的狮身人面像,拥有鲜明的埃及风情。然而,身旁的文物贩子却对天发誓,雕像是从罗马皇帝哈德良的行宫废墟中出土的。

这究竟是拙劣的赝品,还是一件身世坎坷的文物?

如果是后者,那罗马人又是如何远赴埃及,将它带回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夕阳下的狮身人面像,其背后为哈夫拉金字塔。

入埃及记

西谚云“条条大路通罗马”,反过来理解,利用四通八达的罗马公路,可以从帝国的心脏——罗马城迅速前往各个行省,其中就包括埃及。公元前30年8月,屋大维在亚克兴海战(Battle of Actium)中战胜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埃及艳后)和她的情夫安东尼,这标志着埃及托勒密王朝终结,埃及成为罗马帝国治下的一个行省。这也意味着,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区域实现了罗马治下的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中海区域。来源/pixabay

埃及独特的水热条件,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地理环境,以及罗马人对治理的重视,使得埃及成为帝国最重要的粮仓。根据约瑟夫在《犹太战争》中的描述:“埃及输送的谷物可以维持罗马城4个月的消耗。”正因如此,埃及成为唯一一个直接隶属罗马皇帝的行省。皇帝派遣专人管理埃及的军事、行政和经济事务。屋大维在埃及驻扎3个军团,保证罗马的军事存在并维护社会秩序,此外,埃及还被划分出多个行政层级,便于罗马人深入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罗河。来源/pixabay

单纯维持埃及的内部秩序远不足以消化这块大蛋糕,利用高效便捷的水陆网络缩短罗马与埃及的时空距离才是关键。公元前1世纪至4世纪间,前往埃及的罗马游客,最快捷的方式是由罗马城向南出发,踏上阿庇安大道(Appian Way),这条主干道从罗马城一直向东南延伸至地中海重要港口奥斯蒂亚港。古罗马旅行者在罗马大道上享受的路政服务,与现代人极其相似。

罗马大道有着严格的修建标准,根据罗马法律和考古证据,罗马大道首先要勘探地质,确保道路笔直;此外,在道路两侧开挖排水沟,排干路基水分。路基铺平后,覆盖砂砾或细沙;接着在砂砾层继续覆盖打磨光洁的大石块;最后,用石灰和沙混合而成的“混凝土”浇筑在路面上,保证路面结实稳固。奥古斯都曾颁布法律规定:

“交叉路口宽度必须达到 12.2 米,南北街道宽度为 6 米,其他道路的宽度为 2.43 米。”

罗马大道过硬的修筑条件,决定了它足以承载大量行人、牲畜、车辆的运输。

此外,大道上的里程碑不断为旅客提供路况信息。古罗马的《善普罗尼斯法》规定,在罗马大道上每1罗马里(约1.5公里)的距离要建立一座里程碑。里程碑上标有:该里程碑自本道路的起点是第几座里程碑;距离本处最近的城镇、距附近其他道路的里程;以及道路修建的时间、修建官员的相关信息。游客们结合里程碑和手中的地图很容易安排行程计划。

参考15世纪发现于德国的波叮噶地图(Peutinger Table),这幅4世纪的地图囊括的地理范围从不列颠延伸到印度,从北海延伸到撒哈拉沙漠。该地图上标示了许多罗马帝国的城镇、村落和连接它们的道路,并标示道路的里程;展示了河流、山脉、森林和海洋等图景,该地图由五种颜色绘制,详细区分着不同的地理事物。如果旅客觉得携带不便,还有银酒杯导游图和“安东尼路线图”(Itinerarium Antoninianum)作为选择,前者流行于公元1世纪,工匠在银酒杯上定制雕刻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路程信息,卖点在于小巧玲珑,方便携带,是居家旅行的不二之选。而后者流行于3世纪,它贴心地标出旅游活动行程,等于是帮游客整理出各地特色景点和游览流程,主打旅游的专业性。

白天,罗马游客们依靠大道和地图赶路,到了夜晚,大道休息区为风尘仆仆的游客们提供庇护。1世纪,罗马国家邮政系统(Cursus Publicus)得以完善,罗马大道上间隔12公里设置一处驿站(mutatione)用于更换公务马匹,补充给养。在驿站附近,伴生着旅店(mansiones),任何人都可以付费休息。这相当于今天高速公路的休息区。旅店提供可更换的坐骑,包括马、牛和骡子;并有过夜的房间和沐浴设施;而且设立了餐厅,旅人可以在这里喝酒、吃饭,旅店的设立间隔根据道路状况而定。

沿着阿庇安大道行进约14天,罗马旅客们终于来到了奥斯蒂亚港或图拉真港,这些港口修建着防波堤,保护船只不受海浪侵袭,港口可以容纳上百艘船只。地中海商船占绝大多数,商船由双层板材加固,提高载重量;船体内外部都涂有沥青或和蜂蜡的混合物,保证船体密封耐侵蚀。20世纪30年代,在尼姆湖(Lake Nemi)底发现两艘罗马帝国时期的游乐船。这两艘船虽然不是海船,但他们的建造比例与海船相同。此外,早期的罗马帝国还用一些特别大的船只运送特殊的货物,如从埃及运到罗马本土的谷物或方尖碑,这种商船可以容纳上百名乘客。帝国时期,并不存在专门的游轮,旅客与商船协商好价格以后,静候商船启程。比较推荐的航行时间是3月中旬到11月中旬,但受到风向和洋流的影响,日期并不确定。等待的时间里,普通旅客们准备着酒水、食物、被子、床垫和搭建在甲板上的小帐篷,富人们则选择住在船尾舱中。海上航行是丰富多彩的,旅人们在船上玩游戏、赌博、阅读和喝酒消磨时间。一切顺利的话,半个月后,游客们就将抵达亚历山大港,开启神秘诡谲的埃及之旅。

希腊化的国际都市——亚历山大港

公元前334年,为纪念征服埃及的伟大功绩,亚历山大修建了这座港口城市。在他的继任者——托勒密的不懈经营下,亚历山大港不仅是托勒密埃及的首都,还是希腊化时代地中海的经济文化中心。这座城市洋溢着古典文化浸润过的人文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历山大大帝雕塑。来源/pixabay

罗马旅人靠岸前,一定会被亚历山大灯塔吸引,这座灯塔是公元前285年~前247年间托勒密一世主持修建的,直到他的儿子即位后才宣告完工。灯塔分为三层,顶端是使用鲸鱼油脂照明的火炬,为方圆55公里的海域提供导航。

早在公元前3世纪,地中海世界就已经流传“世界七大奇迹”的概念了。其中与埃及相关的有亚历山大灯塔和吉萨大金字塔。游客们刚一踏上埃及,就目睹如此雄伟壮观的奇观,这种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埃及金字塔图,出自伏尔内《叙利亚与埃及游记》

亚历山大港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古典世界中藏书数量、门类最齐全的图书馆,在被阿拉伯人征服前,亚历山大图书馆号称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游客可以提着油灯,在浩瀚的书海中搜寻誊写在莎草纸和羊皮卷上的古典书卷,图书馆随时可以听到学者们激昂的争辩声。图书馆旁据说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陵墓,这位古典世界的传奇英雄,曾是无数政治家仰慕的偶像。历史上,这座陵墓曾吸引了凯撒、屋大维、哈德良等罗马政治家的凭吊。

结束了一天的游览,逛逛当地市场,品尝埃及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当时最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来自欧亚非不同民族的商人、祭司、演员、游客、学者云集于此。在亚历山大的市场,罗马游客可以买到来自非洲内陆的金粉、象牙、乌木;来自印度的玳瑁、珍珠、珊瑚;甚至是阿拉伯的香料和中国丝绸。正如当时的俗语所言:“在亚历山大,唯一买不到是雪!。”丰富的饮食文化也为游客平添了一丝异域风情,埃及特色美食,大蒜蜗牛、炒内脏杂碎搭配熏鱼、大麦啤酒被端上游客的餐桌。绰号“方尖碑”的烤羊肉串从炭炉中散发出撩人的烟火气,还有浓郁的椰枣酒令人酩酊大醉、神魂颠倒。在晚风中,酒馆飘出热辣奔放的埃及本土音乐,与犹太圣堂里神圣肃穆的“塔基拉音乐”交织在一起,这种奇妙的经历是难以言说的。

对罗马游客来说,在亚历山大停留不仅仅是短暂小憩、缓解旅途疲倦,更重要的是尽快联系驳船、向导、厨师和同行的旅游“搭子”,准备好路上的探险物资。因为他们即将逆尼罗河而上,踏入法老的神秘国度。

金字塔和斯芬克斯——法老之都孟菲斯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从东非高原一路向北注入地中海,河水携带的黑色泥沙形成了沿河平原,在入海口,土壤淤积出尼罗河三角洲。尼罗河的水系形似一朵由南向北绽放的莲花,花朵部分是下埃及(北部),而漫长的花枝则是上埃及(南部)。罗马游客们的法老之旅就是从花朵下部的孟菲斯和吉萨开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罗河与埃及

根据埃及祭司曼涅托的记载,埃及历史上的第一位法老美尼斯在公元前3100年统一了上下埃及,定都孟菲斯。作为法老的都城,孟菲斯在古王国时期具有相当重要的政治、宗教地位。新王国建立以后,尽管埃及的统治重心转移到位于更南方的底比斯(今卢克索),但孟菲斯中依旧布满彰显法老王权的纪念物,尼罗河两岸也分布着大量金字塔和遗留下来的神庙建筑。胡夫金字塔和卡夫拉金字塔是吉萨金字塔群中最为出名的两个,前者是现存最大的金字塔建筑,而后者则以塔后的狮身人面像著称。金字塔是现代游客必去打卡的埃及景点,帝国时期的游客们也不例外。不仅如此,罗马人看到的金字塔也与现代大有不同。

罗马帝国时期的胡夫金字塔外观比现在要更加壮丽。在修建之初,金字塔外层覆盖着一层由白色石灰石打磨成的护罩。这层光滑闪耀的外壳,在太阳的照耀下反射出无数光芒,这让骑在骆驼上的罗马游客感觉身处于太阳神的沐浴下,不由得感慨法老的威严。这些石灰石外壳在中世纪被阿拉伯人剥去,用来修建开罗城里的清真寺。现代看到的阶梯状金字塔实际上是金字塔的内衬。只有吉萨高原南部的弯曲金字塔还保留着部分旧貌。此外,在尼罗河泛滥季,罗马人可以在胡夫金字塔的地基前泛舟游览。而随着河道改道,当代人再也无法重现这一乐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20世纪20年代,日落时分,游客站在胡夫金字塔顶端俯瞰撒哈拉沙漠,哈夫拉金字塔屹立在他们左侧

游客们并不满足于远观金字塔,亲身进入法老的陵寝才能够满足罗马人的好奇心和探险热情。穿过金字塔前的廊道,进入祭祀庙。在这里,埃及当地人和祭司们热情地向旅客兜售导游服务。罗马游客的好奇心与当代人完全一致。金字塔是做什么的?花了多少时间?花了多少钱?石材是如何运输的?他们都想弄个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弯曲金字塔,位于埃及达舒尔,法老斯尼夫鲁在位修建的第二座金字塔,该金字塔在初期就是按照角锥体外形来设计,并且由于金字塔外层石块均采用向内倾斜的砌筑方式,建筑整体也产生了更大的内聚力,这也使得弯曲金字塔成为目前外层饰面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塔

这些金字塔修建的时间距离罗马游客所处的年代足有2500年之久,漫长的岁月不仅风化了宏伟的建筑,也使建筑背后的迷人历史和象形文字的含义被人们遗忘。埃及导游通常指着铭文,发挥想象力胡乱“解读”一通。如一位罗马游客记录的,神庙祭司告诉他,(胡夫)金字塔是国王花费1600银币的价格,命令36万人花费20年建造的,他甚至列出了工人每天的饮食清单,包括菜花、萝卜和大蒜洋葱。这种故事越传越离谱,另一位罗马游客说,导游告诉他,脚下的鹅卵石是工人吃剩下的蚕豆。金字塔是先用盐堆出轮廓,接下来利用斜坡将石块拉到指定位置,最后引尼罗河水融化盐,金字塔就建成了。罗马的地理学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狠狠嘲讽了这些荒诞不经的解释,据他理解:“金字塔是法老炫耀、挥霍财富的手段”。然而,这种解释也并不全面。

吉萨金字塔旁边的狮身人面像对于罗马人极具吸引力。罗马人们将希腊神话中“斯蒂芬克斯”的形象代入其中,赋予雕像一种离奇的神话色彩。在公元55年,流沙覆盖了狮身人面像,一位名为提比略·巴尔比勒斯的罗马总督下令清理,为的就是让游客有更好的观赏体验。现代考古学家在雕像的爪部,发现了罗马游客刻下的打油诗:

“斯芬克斯是个奇迹——她是天上的幻影。

凝视她的身影,脑海中产生神圣的幻象。

她的脸庄严圣洁, 她的身躯如狮子般威严!

结构娴熟,堪称杰作!”

类似的旅行者留言在斯芬克斯上还有16个,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是毁坏文物的胡乱涂鸦,然而千年后的我们透过这些文字,却产生了与罗马人共赏埃及奇景的别样感觉,时间带给人类的厚重感,在这一刻扑面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狮身人面像。来源/pixabay

旅途的永恒见证:罗马城中的方尖碑

相比于普通罗马游客带走的小玩意儿,皇帝们对古埃及方尖碑情有独钟。方尖碑是由整块大理石雕成的长方形棱柱体,四面打磨平整,并雕刻上赞颂太阳神和法老的象形文字,作为古埃及王权的象征。罗马人将掠夺方尖碑作为征服埃及的一种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埃及方尖碑。来源/pixabay

公元前12年,屋大维下令将两座属于图特摩斯三世的方尖碑运到亚历山大城凯撒殿前,以此纪念自己的养父凯撒。公元前10年,屋大维又下令,将埃及赫利奥波利斯的方尖碑运到罗马。为此,罗马人建造了巨大的运输船,甚至不惜开凿运河。这块石碑最终被安置在马克西姆赛马场,在基座上,雕刻着意味深长的铭文。

公元39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一块方尖碑安置在君士坦丁堡,圣菲索菲亚大教堂旁的竞技场中,这也是最后一块被罗马人掠夺走的方尖碑。历史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狄奥多西一世死后,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再不复旧日盛况。

罗马人前往埃及的旅游热情亦逐渐萎靡,最终消散在埃及的漫天黄沙中,只剩下永恒的方尖碑无言地诉说着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