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宗的史书上《五灯会元》卷17 有一段著名语录,有一位老僧人说过:

我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后来,随着年龄与涨了知识之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最后,再回过头来感悟,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里,也就是老僧人说的,入禅的三个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

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筋疲力尽,摔了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

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你对名利,物质不断的追求,只要你心术不正,最终也是许大地产老板(家印)的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唐·王维《终南别业》

闲来无事,一个在山涧随性而走,一叶小舟乘兴而行,走到山穷水尽之处,就坐下来,看天,看天上的去卷云舒;看地,看地上的溪流淙淙。

王维的一生很特别,青年时期顺风顺水,中年时期穷山恶水,晚年时期风轻云淡。

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使这首诗成为了一幅富有禅意的山水画,展示了诗人淡泊宁静、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实质上这一首诗是王维对自己的心意做了一个很贴切的描述,这就是他此时生活的写照,也可以说这首诗概括了他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有声写静寂之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微声来写暗幽之妙。

这就是有中有无,无中有有,这里不单有佛,还有道的思想。

王维在《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在《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静,太静,外界自然静与内在心里静二合为一。一瞬间就被带入了那个意境当中,不能自拔。

正如胡应麟在《诗薇》中所述,王维的诗让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黄周星在《唐诗快》中也赞叹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钱穆父的分别已有三载,各自的生活中历经了很多的坎坷和变迁。他赞朋友在历经沧桑和磨难之后,面对生活的波澜不惊,就像古井无波一样,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温暖。这种冷静和淡泊正是苏轼所向往的。

“樽前不用翠眉颦。”送别的时候不需用翠眉来表达悲伤,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

人生如寄,正如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无论是春天的百花争艳,秋天的圆月皎洁,夏天的凉风习习,还是冬天的白雪皑皑,四季的更迭和生命的轮回,都是无门慧开禅师用来启示人们领悟生活、保持平常心的象征。

心中没有世俗的忧虑和烦恼,没有名利的追逐,没有身体的疲惫和压力,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地融入自然,领悟生活的美好。

心中没有繁琐的事务和压力,那么无论处于何时何地,无论环境如何变换,我们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为就是讲清幽,其实不是,人家陶渊明说,我就在市井中住着,但是我听不到车马的喧闹之声。为什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的心静下来了,所以我住在哪儿都是静的。

中国古人讲“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现在很多人弄反了,一说我这个地方很清幽,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如果这个人的心不能静下来,你就算住在王维那个空山里头,也照样听不到桂花落下的声音。

这首诗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退步》

青秧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人的身心。插秧的过程,也就是修行者通过耕耘自己的内心,将秧苗插满心中的田野,使内心充满生机和希望。

人们在水田中倒映出的天空,暗示修行者需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和静定,如同水田中的天空一样清明明亮。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使内心清静无染,不被外界的繁华所迷,不被自己的欲望所困。

“退步原来是向前”一句,诗人通过反喻的手法,表达了修行中的智慧。在修行过程中,虽然表面上是在退步,但实际上是在向前。退步并不是放弃或倒退,而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烦恼和执着。只有通过这样的修行过程,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向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不渡人,人自渡。李商隐问:“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而最终千帆过尽,他们也会理解:“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即使已经见识了乾坤之大,依然能够怜惜草木,皆因有禅心。

旷达,包容,看淡名利,一切的一切在我们看来,人间都是美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