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晚间,康迅网团队突然收到我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沈华浩教授因病去世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多家媒体已经发布了相关的缅怀文章,但我们仍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更深入、准确地表达我们对沈教授的敬仰与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学是他一生“深爱的事业”

沈华浩教授出生于医学世家,但在1978年大学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工科。本以为和医学分道扬镳的他,却因为视力受限,又被调剂到了医学专业。

随着学习的积累和深入,沈华浩渐渐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临床事业当中。1985年,顺利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开始与导师一起研究呼吸衰竭。在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沈华浩意识到,随着科学的进步,未来的医学发展模式必将聚焦于疾病的早诊、早治,而非终末期的“力挽狂澜”,因此他和导师商量更换了研究方向——哮喘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这一冷门赛道。

用沈教授自己的话说:“从医,有偶然,也有必然。”虽然未能进入自己最初热爱的领域,但或许是“天选之子”,命运使然,他发现,“钻研医学、科研和教学也是自己深爱着的事业。”

也正是这份满腔热枕,哮喘之路,沈教授一走就是30余年。

国际哮喘研究的“领跑者”

钟南山院士在谈及沈华浩时曾说:“我带过1000多名学生,华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2000年第五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会会议上,华浩被选为全国委员,是同辈中入选最早的。2008年,首批呼吸病学分会‘专家委员’中,华浩是最年轻的一个。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是有目共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B血型、摩羯座的沈华浩,对事业好像有种天然的使命感。他坚信,只要有一份执着+一份追求+一份坚持,总能做出些成绩来。

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沈华浩就表现出了对医学科学研究的极大兴趣,甚至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但凡有时间、精力,他都花在课题研究上。最初,课题组招募不到志愿者,沈华浩就身兼数职,是研究者,也是对照组里的研究对象。支气管激发试验中,为了获得更多的研究数据,他就在自己身上试验,让同事一次次追加吸入剂量,脸都憋成了猪肝色。

在国外读博士后期间,他每周工作超过100小时,科研工作的热情始终像火一样。期间,他发表了数篇高质量论文,并首次揭示了困扰医学界140余年的难——嗜酸粒细胞和哮喘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因此崭露头角,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回国后,沈华浩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工作。他重视患者每一个症状和细节,勇于大胆猜测、果断检查,并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上天从不会辜负认真的人,2004年,沈华浩团队接待了一位来自浙江丽水的“怪病”男孩。男孩反复胸闷、持续搓胸,已经不能行走,必须卧床。沈华浩在不断地问诊中发现,男孩每次发病都在运动后。于是,他亲自为男孩进行了肺功能检测和气道激发试验。“当时,我就判定他患有支气管哮喘。”沈华浩回忆道,并据此进行了相关治疗和康复,男孩得以康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华浩与患者

男孩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7年间,先后有24例类似的患者找到沈华浩。随着越来越多类似病例的积累,沈华浩发现了藏在疾病背后的真相——哮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哮喘亚型——“以胸闷为唯一临床表现”的胸闷变异性哮喘。2013年,沈华浩在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免疫年鉴》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这是国内外首次发现、命名并报道的新型哮喘类型,更是继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发现咳嗽变异性哮喘、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钟南山院士提出隐匿性哮喘之后,业内对哮喘表型分型的第三次突破性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文封面

他的发现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成为国际哮喘研究的“领跑者”。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胸闷变异性哮喘也被美国学者称为“Shen’s Syndrome”(沈氏综合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现3种哮喘亚型的学者

1979年发现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查德·欧文(右),1992年发现隐匿性哮喘的钟南山(中),2013年发现胸闷变异性哮喘的沈华浩(左)

沈教授带领团队继续深耕,探索胸闷变异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治,并在此基础上更新哮喘的类型与治疗方案,荣获多项殊荣。自胸闷变异性哮喘首次命名10余年来,已经有国内外200余家单位的学者发表了近300篇相关研究,写入19本教科书或医学专业工具书,收录进10部指南或专家共识中。

沈教授在生前曾说:“一个临床科学家的价值,就是兼具医生与科学家这两种素养,从一个特殊病例中发现共性的规律。科学家要能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从而解决问题,指导现实生活。”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华浩及其团队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心系患者的“赤子”

无论是对待患者还是科研,沈教授都秉持赤子之心,他认为“只看病不做研究“或“只做研究不看病”,都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学家。沈教授生前有很多身份,医生、科研人员、教师……当被问及最看重的身份是哪个,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医生!

沈华浩常说:“再忙也忙不过患者的健康。”钟南山院士也在悼文中分享:“我不止一次在网上看到哮喘患者发自内心对华浩的感激。”

每天,他穿梭在杭州城东的医院和城西的研究所之间,不知疲惫,只为他惦记的患者。每次出差,他都是搭乘最早的航班去,最晚的航班回,就为了把时间留给患者。

他尊重每位患者和家属,并将这份尊重融入到行医的一言一行之中。冬天听诊的时候,一定会先把听诊器焐热;给患者体检时,从不忘拉帘子,保护患者隐私;作为上级医师,查房之前,总是先问好患者的名字,而不是以床号数字来代替。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工作中,沈华浩教授担任浙江省非典防治专家指导组成员,并担任非典定点医院现场救治专家组主要成员,为浙江省非典防治取得阶段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因其突出贡献,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还应邀出席东盟10+3 SARS高级国际研讨会非典会议,介绍中国抗击SARS的经验。

2016年9月底,沈华浩确诊了恶性程度较高的前列腺癌。可命运的不公并没有击垮他对医学的热爱。在抗癌的8年中,他先后接受了3次手术、8次化疗、3次全程放疗,以及无数次的药物治疗。可即使被病魔缠身,他依然没有离开他所热爱的岗位。

住院就把小餐桌变成办公桌,无法亲临病房、会议现场,就在线上进行会诊、指导,手术后无法坐起,他仍然强忍疼痛,在护具的支持下继续工作。

刚刚过去的3年新冠疫情,也是沈华浩与病魔斗争的3年,但他仍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新冠的防控上。2020年,沈华浩教授受命担任浙大二院救治专家组组长,组织专家组讨论、制定医院对新冠肺炎的筛查与诊疗规范,持续优化医院层面非常时期各方面规章流程,并对全院临床科室提出的有关新冠肺炎的问题进行专业指导……每天他都是最早到、最晚离开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华浩教授抱病参加国际新冠肺炎会诊

图片来源:中新网

他说:“医术可以挽救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挽救一个家庭。”他用爱与使命,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家庭幸福。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笔者有幸与沈教授有过数面之缘,在呼吸病学相关的大型会议中,沈教授总是以其独到的见解和严谨求实的态度,站在台上为我们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的演讲、汇报,如同一场场知识的盛宴,让与会者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会场之下,他是和蔼的师者,会认真回答青年医生的问题,会不断引导学生求真求知,也是亲切的医者,用双脚丈量到病房的距离,将最多的时间留给患者。他用毕生热爱着自己的事业,并不止一次说到:“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做的事全都是我想做的。”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当吾辈之楷模!

谨以此文悼念沈华浩教授!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