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都是紫藤,凭什么就拙政园文徵明的紫藤成为顶流?这是一个好问题,但答案说出来之后,所有的紫藤都要伤心的。

好吧,直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是文徵明先生亲手栽的。所以其他紫藤也无话可说,谁叫你们遇人不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说,我只能说,这是一个传说。嘉靖十一年三月六日,下午14点36分,或许更晚个半小时,两个经历岁月的老人文徵明与王献臣喝了一点米酒,以他们的酒量,这低度数的米酒岂有醉意?然而毕竟岁月不饶人,酒不醉人人自醉。喝到第七杯的时候,文徵明忽然感慨道:老王啊,你说我们人都老了,植物却越来茂盛,百年之后,它们只会更加粗壮,而我们早已烟消云散了,你说人一辈子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王献臣对文徵明的感怀已经习惯,因为浅酒之后的文徵明无论是思绪还是书画,都会比清醒时更飘逸,老王其实打心里要请文徵明多喝一点酒,因为微醺之下的谈话更有氛围。

“人虽不能和植物一样保持千百年的生命延续,但并不能阻止一个人成为城市的传奇。数百年之后,倘若有人看到你的字你的画,对着它们发出感怀,且能引起心中的小小波澜。这也是一种传续,而且比植物更动人。”王献臣举起酒杯,又劝饮了一杯。

文徵明望着庭外的木香,一团一团的小花层层叠叠,浓密有序,想起身上带着一棵前几日从路边捡来的紫藤种子,他一边看着种子,一边喃喃自语:“除了书画流传后世,再种下一棵紫藤岂不更好?年年花开年年忆,一园一藤世事情。”

王献臣听完,哈哈大笑:甚好甚好,我这小园因你紫藤佳话传扬,美哉美哉。

那一日,文徵明三分微醺,种下了紫藤。其实他只是随意说说,因为他知道,人的生命,树的生命都是无常,唯一能抓住的只是此刻能做的事。种下紫藤之后,紫藤的生命就不再属于他,就像画下的画,写下的书法,本质上都只是短暂得属于他。

人要考虑不是未来的事,而是此时能做什么样的事。一株紫藤就这样机缘巧合平淡无奇地诞生。谁又能知道400多年后的今天,有一株叫“文藤”的紫藤名扬天下呢?

没有资料证明拙政园的紫藤是文徵明手植的。也没有资料证明以上我瞎编的场景与对话就一定是假的。事实上真假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风雅传奇已经成为苏州人心中的印记。把一个传奇文人和一株植物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佳话暖人又人文,多么动人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图片为摄影师刘振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图片为摄影师刘振拍摄

当我们年年都会看见紫藤开花的时候,就会想起文徵明先生从未离开我们。尤其是想起数百年来起起伏伏的历史,这座院子这棵植物依旧在,就更令人感慨了。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会问自己:400多年了,紫藤那样遒劲,花开那样美丽,过去一代代看着它的人,和此时正在看它的人,都在历史深处化作烟尘,究竟是我们在看着植物,还是植物在默默看着我们?

想来无解,还是就好好看花吧。看花之后,也来一起读一读文徵明传奇的一生。推荐一本好书,来自鹿茸哥的推荐视频:

看看这本大概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徵明传:苏州的风雅传奇》将追溯文徵明的成长经历,探究他如何在沈周祝允明唐寅、王世贞等名流雅士前后辉映的时代成为艺术巨人,同时也关注文徵明和苏州这座城市、城中各阶层民众的关系,探讨15世纪、16世纪的苏州带给文徵明的影响,文徵明又给16世纪乃至之后的苏州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作者周文翰,艺术和建筑评论家、作家。曾先后担任《财经时报》《新京报》文化记者,后赴印度、西班牙、东南亚等地旅行兼从事文化考察。2011年至今从事文化研究和写作,同时为《金融时报中文版》《新京报》《人民文学》《经济观察报》《艺术家》《亚洲眼》《TAZ》等国内外媒体撰写文化、艺术、收藏、博物学方面的专栏文章和评论。曾先后在北京、深圳、佛罗伦萨等地策划多个跨界艺术展览。已出版《中国艺术收藏史》《艺术家的永恒花园》《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花与树的人文之旅》《不止美食:餐桌上的文化史》《废墟之美:亚欧大陆上的建筑奇观》等著作。

慢书房特别版配套:

文创设计师孔华的题词手绘一幅原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书编辑孙元元女士,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她的手写书签一张

慢书房主题书袋当然不能少啊(随机发货)

文徵明紫藤种子一枚。 (为书舍用文藤种子种出来的紫藤收的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历史上慢书房最最特别的一次组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书自带文创《琵琶行》长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书自带文创《琵琶行》长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