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东北边防军指挥班子,最初是以粟裕为中心筹建的。

中央军委在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时确定:粟裕任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此时的粟裕,正担负着攻台战役总指挥的重任。

1、最初的司令员——粟裕

在身经百战的人民解放军众多将帅中,粟裕无疑是军事指挥才能最为杰出者之一。

粟裕,时年43岁。南昌起义后上井冈山,在中央红军任过师长军和军团的参谋长。红军主力长征后,在闽浙山区打了三年游击。

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员、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期间,出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根据毛泽东关于“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的指示,实际担起了华东战场军事指挥大任。

华野(三野)历次重大战役的作战指挥,无不出自粟裕之手。陈毅曾致电中央军委,列举五位“杰出军事家”——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粟裕、陈赓,均为中共军事人才群体中的翘楚;其中,尤以林彪、粟裕擅长组织大兵团作战,他俩在解放战争时期领兵最多,战绩也最大。中央军委在考虑入朝参战部队主帅人选时,粟、林二人均为首选,粟裕摆在第一位。

8月1日,粟裕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报告自己休养情况。该报告由来青岛看望他的罗瑞卿带回北京。

12月,经中央批准,送粟裕去苏联疗养。经苏联专家检查,诊断为因长期过度紧张、疲劳和受伤次数较多(先后负伤6次,颅内留有弹片,2次伤及脑神经),以致造成经常头痛、头晕,需要长时间治疗休养。

2、粟裕的两个助手——萧华、萧劲光

粟裕因病休养不能到职,中央为他选配的两个副手——萧劲光、萧华,也都因故不能到任。

组建东北边防军时,军委考虑到边防军部队主要是从四野抽调的,而粟裕来自三野,与部队将有一个相互熟悉、相互适应的磨合过程,因而专门选了萧劲光、萧华这两位有四野工作经历的将领,分别出任边防军副司令员和副政委,作为粟裕副手,协助其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劲光,时年47岁,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担任过北伐军的师党代表,在苏联留过学。

红军时期,曾与粟裕在一个指挥班子里共过事(先在红十一军,后在红七军团),粟裕任参谋长,萧劲光任政委。

1934年7月,粟裕随红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萧劲光则被“左”倾领导抓了起来,遵义会议后恢复工作。抗日战争时期,萧劲光出任八路军西北留守兵团司令员,负责保卫陕甘宁边区。

解放战争中,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在四野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由于他长期在靠近朝鲜的南满地区指挥作战,对朝鲜情况有较多的了解。第13兵团不少指挥员,如韩先楚、解方、吴瑞林等,均是他在南满时的部下。

无论是讲能力,还是讲资历、讲关系,让萧劲光充当粟裕军事上的副手,都是合适的。

萧华,时年34岁,是同级别将领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出身“红小鬼”,17岁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

解放战争中,他在南满军区与萧劲光搭档,萧劲光任司令员,他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东北野战军最初有两个兵团部,“二萧”分别任第1兵团司令员和政委,东北战场有名的“萧萧兵团”即出于此。

此后,萧华担任过第13兵团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这次让他出任边防军副政委,协助粟裕做政治工作,也是合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个以粟裕为主帅,以“二萧”为辅佐的指挥班子,最终却没能建立起来。粟裕养病,萧劲光忙于组建海军,萧华在罗荣桓生病后主持总政工作,竟无一人能到新的岗位就任。

东北边防军指挥班子这三个主要成员,最后甚至未能坐到一起聚一次。这是当初谁也没有料到的。

3、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的“第二人选”——林彪

8月中旬,中央军委开始另行考虑边防军主帅人选,当时认为,若粟裕不能去,最合适的人选便是林彪了。

林彪当时也是有病在身。自1950年春打完海南岛战役后,他就基本上脱离了中南军区领导事务,经毛泽东批准,于3月到北京养病,初住南操场,6月搬进颐和园翠云轩。

据他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当时颐和园内不能坐汽车,林彪身体虚弱,是被人用担架抬进翠云轩的。

后人多讲林彪因反对抗美援朝而托病不出,客观地讲,以林彪当时身体状况看,让他承担率军出国作战的重任,也实在是勉为其难。

就这样,本来应该成为入朝作战统率机关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部,因为主要指挥员没有到任而最终未能建立起来。

4、黄永胜还是邓华?

在讨论保卫国防问题的第一次会议上,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三人均认为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各方面素质比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更强,提议将邓华、黄永胜二人岗位对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华,时年40岁,湘南起义后上井冈山,参加过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红军时期任过连党代表和师、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他与宋时轮一起指挥八路军第四纵队,宋任司令员,他任政委。后在晋察冀军区任分区司令员、地委书记、旅政委。

日本投降后被派往东北,先后担任辽西军区司令员、辽吉纵队司令员、七纵司令员、第44军军长,从秀水河子战斗、四平保卫战,到打锦州、战辽西、攻天津,在历次大仗、硬仗中表现出很高的指挥才能。

四野南下时,他任第15兵团司令员,率部过长江,战湘赣,进军广东,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在没有海空军配合的情况下,开创了以木帆船为主、配以机帆船成功进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的范例”。

从邓华的经历看,他前半期主要当政委,做政治工作,后半期主要当司令员,做军事工作,可以说军政兼通。

黄永胜与邓华同龄,也是四野一员战将。黄永胜早年参加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上井冈山。红军时期,他从士兵干起,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直到师长,一个台阶没有落下。任团长时,获得过中华苏维埃政府颁发的红星勋章,这在当时可是一项殊荣。抗战时期历任军分区司令员、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司令员。

黄永胜的经历、地位与邓华相似,也打过不少好仗,但此人有个缺点,就是不大容易与班子里的人共事。

在晋察冀三分区时与政委王平不和,在冀热辽军区时与司令员程子华也闹得不大愉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合衡量,邓华的能力和素质胜过黄永胜。于是,会议决定,邓华改任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改任第15兵团司令员;第15兵团部与第13兵团部对调,以第15兵团部为基础组成新的第13兵团部,率领第38、第39、第40军北上,编为东北边防军。

新的第13兵团领导成员还有:政委赖传珠、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

5、“特殊”的13兵团

临阵换将,还换了指挥机关,实际上成了第15兵团的首长、司令部率领第13兵团3个军去执行新的任务。

这一做法似乎不大合乎常规,但在四野部队中这并不为奇。

人民解放军的兵团一级组织是在解放战争中产生的。

当时,由于作战规模不断扩大,同一战略区内的野战部队经常要担负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的作战任务,为便于指挥,各战略区先后成立了介于野战军与军(纵队)之间的兵团一级组织。

但在兵团设置上,东北战场与关内战场有所不同。在东北,兵团一级只有指挥机构,没有固定建制部队。对此,东北局曾专门发电向军委作了说明,称东北战场设立兵团部是“为便于战地指挥,为应付同时发生几个战斗”,因而兵团部“不隶属建制部队,只代表总部指挥共同攻击某一城市或在某一地区担任打援任务的几个纵队”。

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北战场的兵团部具有四野前指或方向指挥部的性质。

东北战场起初设第1、第2两个兵团部,后改为第12、第13兵团。

平津战役后,根据军委统一下达的编制,四野整编成第12、第13、第14、第15四个兵团,各军分别归各兵团建制,每个兵团下辖3个军,但实际作战中,四野首长对军一级部队的调用仍相当灵活,并不拘于既定的建制关系。

一个军既可在这个兵团指挥下行动,也可在那个兵团指挥下行动,建制关系也经常发生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当时第13兵团所属3个军,一开始就不在同一个兵团建制内:

第38军属第13兵团,第39军属第14兵团,第40军则属第12兵团。向中南进军时,第38、第39军同为西路军,由第13兵团指挥,担负右翼迂回任务;第12兵团的第40军则编入中路军,由湘南入桂,尔后与第43军一起,在第15兵团指挥下举行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

可以说,四野部队已习惯于这种比较灵活的指挥方式。

将第15兵团部与第13兵团部对调,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黄永胜的第13兵团部当时不大健全,难以承担新的任务。

1950年初,为便于固定经营某一新解放的省区,四野各兵团分别兼任二级军区领导机构,如第13兵团兼广西军区,第15兵团兼广东军区。

当第13兵团进驻河南担任战略预备队时,黄永胜只带少数机关干部来到郑州,兵团部大部分人员仍作为广西军区领导机关留驻南宁,继续指挥广西的剿匪作战。

据黄永胜本人回忆,当时随他到郑州的只有3名机关干部——1个秘书,1个作战参谋,1个通信参谋。

当时四野4个兵团,第12兵团部被萧劲光带到北京改为海军领导机关,第14兵团部被刘亚楼带到北京改为空军领导机关。

第13兵团部虽于5月免兼广西军区,但领导机关被一分为二:黄永胜率部分人员到郑州,副司令员李天佑、政委莫文骅率大部人员留南宁。

唯有邓华的第15兵团部还保留完整的指挥机构,该兵团部虽然也兼作广东军区领导机关,但都驻在广州,实际上是一个机关两个牌子。

邓华接到去第13兵团的任命后,与政委赖传珠、副司令员洪学智联名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为便于掌握部队和尔后作战,可否考虑让第15兵团“全部指挥人员和机构”一起北上,这样“彼此互相了解熟悉,马上作战较为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叶剑英为书记的中共华南分局也同时致电中央军委,提出第15兵团指挥机构在广东作战、剿匪已10个多月,情况较熟,与地方政府配合默契,希望邓华等人和第15兵团部能继续留在广东。

中央军委采纳邓华的意见,同意第15兵团司令部全部和政治部大部由邓华率领北上,基本上带走了一个完整的兵团指挥机关;同时,将原第13兵团政治部的组织部门留下,并入新的第13兵团政治部。

新的第13兵团部刚刚开始运转,政委赖传珠就因身体原因不能履职,兵团政治领导人的岗位出现空缺。

据赖传珠日记记述,他是在汉口参加中南军区复员工作会议期间受领北上任务的。

7月28日,兵团部从广州出发,赖传珠本人迟至8月21日才动身,9月1日到达安东,晚到了近1个月。这段时间,他面见了毛泽东、林彪、高岗。但他身体状况一直不好,血压偏高,高压达到142~175毫米汞柱。

9月16日,赖传珠致电毛泽东,请求组织考虑其身体状况不宜在前线工作。

19日,毛泽东复电:

“你的身体不宜上前线,同意你改做后方工作。但因十三兵团目前整训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你仍须应留在十三兵团,帮助邓华等同志一个时期,待军委找好代替人再来后方。”

9月25日,赖传珠被免去第13兵团政委职务,但军委并没有另派他人接替,而是让邓华兼任兵团政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5日,赖传珠离开安东去北京,出任军委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这样,邓华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军政一肩挑。

6、洪学智与韩先楚

第13兵团北上后,为加强兵团指挥力量,中央军委先后调洪学智、韩先楚前去担任副司令员。

洪学智,时年37岁,17岁当红军,长征中三过草地,在红四方面军当过从闭到军的各级政治部主任。抗战时期,任抗大五分校副校长、盐阜军区司令员和新四军三师参谋长。解放战争期间,与黄克诚率部进军东北,担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后出任六纵司令员。

六纵是东野主力军,经常担负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作战任务,打过许多恶仗、硬仗。六纵改编为第43军时,洪学智为第一任军长,后任第15兵团第一刷司令员兼参谋长。他在中南打的最后一场大仗,是协助邓华指挥解放海南岛。

调洪学智到第13兵闭任副司令员,是邓华建议,经毛泽东批准,林彪出面点的将。

本来,第15兵团部改为第13兵团部北上时,已决定洪学智留广州,在叶剑英领导下,主抓广东军区具体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洪学智说,8月初,他奉叶剑英之命,到北京请示第15兵团与广东军区合并问题。

9日中午到前门车站,一下车就被守候在那里的邓华直接拉到林彪住处,在林彪家里吃了午饭。

饭间,林彪对洪学智说:东北边防需要你,已经确定,你到东北去。
洪学智听后一怔,问:我去能起啥作用?林彪说:让你去,就是要你去发挥作用的,邓华就要出发到朝鲜了解作战的情况,现在第13兵团几个军已经在鸭绿江边上布防了,邓华一走,很多工作没有人管。这些部队,都是你熟悉了解的,是四野的老部队,所以你得赶快去东北指挥管理部队。
林彪要求他吃了午饭就走,并说火车票已经弄好了。
洪学智问:叶剑英交给我的任务怎么办?
是不是回去汇报一下再走?
林彪说:不行,来不及了。现在朝鲜战局很紧张,加强东北边防的任务很急,叶司令交给你的任务,你打电话或者写封信和他说一下,让他另选人接管你的工作。

洪学智后来说,当时他还是想回去向叶剑英汇报一下,但林彪、邓华担心他一旦回去会被叶剑英扣住,坚决不同意他再回广州。

这样,洪学智就在毫无准备且未征得直接领导叶剑英同意的情况下,被送上火车直接开往东北,前后不过一顿饭时间。

所以,洪学智常戏称自己不算“志愿军”,是邓华把他鼓捣来的,来时连身换洗衣服也没来得及带。

韩先楚与洪学智不同,他到第13兵团任职完全是本人的申请。

韩先楚和洪学智同岁,同出于鄂豫皖的红四方面军,红军时期当过团长、师长。抗战胜利后,率抗大学员大队到东北,任四纵副司令员,因指挥部队在新开岭战役中全歼国民党军“千里驹师”,打出了不畏艰险、敢于决战的名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任三纵司令员,善于主动灵活歼敌,被誉为“旋风司令”。三纵改编为第40军时,韩先楚为该军首任军长,后兼任第12兵团副司令员,与邓华一起指挥解放海南岛的战役。

海南岛战役结束后,韩先楚回到汉口,此时第12兵团部已调北京组建海军领导机关,他面临一个重新分配工作的问题。

韩先楚在自传中谈及这段时间情况时写道:

1950年6月回汉口,后上级调配干部时,拟调我去十三兵团,或十五兵团,或任中南空军司令,并征求我的意见。因为十三兵团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我愿意入朝与新的敌人作战来锻炼自己,所以经许可后到十三兵团任副司令员。

韩先楚在四野中有“好战分子”之称,每当工作岗位变动,他总是要求“到有仗打的地方去”。这次主动要求去第13兵团任职,正体现了他的性格和追求。

韩先楚到第13兵团时间较晚,报到时,各军已按计划过鸭绿江入朝,兵团部也即将从安东出发。因此,韩先楚到任后,没留在兵团部,而是直接下到他曾任过军长的第40军,随该部行动。

8、解方与杜平

除洪、韩二人外,第13兵团部还有两位不可缺少的人物——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

解方,当时叫解沛然,时年42岁,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张学良东北军中当过师参谋长。加入中共后,担任过中央军委情报部局长八路军旅参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胜利后进东北,先在地方军区任职,后出任第12兵团参谋长。解方有很强的司令部工作能力,四野南下时,他先是协助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组织向中南进军,后任第40军副军长,又协助军长韩先楚指挥该军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

解方是8月中旬到职的,他的到来,对加强第13兵团司令部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杜平,与解方同岁,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解放战争时任四野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秘书长。1950年4月,被任命为第13兵团政治部主任。

据杜平回忆,7月15日,中南军区第三政委谭政从北京开会返回,路过郑州时将他召到火车站,当面指示他速率第13兵团政治部的组织部门去安东,和邓华率领的第15兵团司令部会合,组成新的第13兵团领导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19日,中央军委来电催杜平等人早日动身,电称:“边防迫切,任务光荣,希早日来京,面授机宜。”

在第13兵团领导班子成员中,杜平是最早到位的,在部队政治动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由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解方、杜平组成的新的第13兵团指挥班子,尽管组建时间短促,成员从不同岗位选调而来,但由于他们在东北战场、平津战役和进军中南时经常在一起协同作战,有的还一起搭过班子,彼此之间是比较熟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为重要的是,这几个人都有很强的能力,都能独当一面,做到优势互补。

这个班子,称得上是强强的组合。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