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终于在陕北站稳脚跟。1936年9月30日,正巧是中秋节,陕北的秋天和瑞金的秋天完全不同,激起了不少红军战士的思乡之情。

陕北民风淳朴,当地人很重视中秋这个团圆节,虽然大部分百姓日子不富裕,但这一天无一例外,都起了个大早,起来磨面,去蒸馍馍和做月饼。其实,有些人家不会做月饼,但也会蒸一些小米面馍馍,然后用红颜料点缀,小朋友很喜欢。

如果走在外面,就能看见不少人家的小毛驴拉着大石磨转圈,“吱扭吱扭”的声音不绝于耳。红军战士们很多都是南方人,吃惯了南方大米,变成天天吃小米和高粱,一时间还真不太习惯。

越是这种传统节日,年纪小的战士越想家,想念在家和父母一起庆祝中秋的日子。晚饭后,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几个小年轻结伴坐在了窑洞前方的平坝上,一起赏月聊天,思念远方的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颖超

就在众人陷入沉默和思念的时候,远处突然有人喊:“小鹏,子龙,快过来!”两个人以为是毛泽东有什么事情找他们,一溜烟就往声音的来源跑。

结果来人却说:“小鬼,有人给你们送月饼来了。”

两个年轻人很高兴,问:“月饼?谁送给我们的?”

来人答:“邓大姐呀,还能有谁。”

“邓大姐......”两人还没见到月饼的样子,但心里已经是暖暖的了。邓颖超这时是中央机要科科长,和负责毛泽东机要文件、电报的几个年轻小鬼很熟悉,工作方面多有交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子龙

除了工作,邓颖超生活中更像是大家的大姐姐,她理解年纪的同志过节更想家,所以专门把自己的月饼送给几个小鬼。董小鹏、叶子龙珍而重之的接过月饼,先是看了上面的纸条:一块给弟弟,一块给妹妹。

叶子龙“扑哧”一声就笑出来了,童小鹏则追着叶子龙打。按理说两个人都是男孩子,怎么邓颖超纸条上有一个“妹妹”呢?童小鹏年纪小,长相清秀,有几次部队演出,需要人扮演小姑娘,就叫他来演。

邓颖超爱看文艺演出,好几次正巧遇上了童小鹏扮演小姑娘的演出,觉得童小鹏演得好,“妹妹”是打趣的称呼,正体现出大家相处愉快亲切,如同家人一般。

叶子龙和童小鹏打打闹闹折腾够了,停下来一起吃月饼。说是月饼,其实就是用面粉烤制的白饼,没有油,更没有糖馅。但这个白面饼子小巧可爱,烤的松软焦脆,两个小鬼还是吃得很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磨盘

然而过了中秋没多久,邓颖超就要离开延安了,她长征时期落下的肺病很严重,需要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地方去疗养。童小鹏、何子龙很舍不得这位温和亲切的大姐姐,但也不得不和邓颖超挥泪告别。

北平福寿岭平民疗养院,来了个人见人爱的“李太太”

1937年5月,邓颖超一路磕磕绊绊,从延安抵达北平。北平城外是连绵的燕山山脉,当地人将西南方面的山叫做西山。西山上开了一家私人平民疗养院,主治医生是卢永春大夫,对治疗肺结核很有研究。

那个年代穷人多,普通人家都治不起病,卢永春大夫开办的这家疗养院收费便宜,在北平、天津一带的平民中,很受欢迎,疗养院中满满当当住了不少病患。

肺病在那个年代很不好医治,尤其患了肺结核,和得了癌症差不多,医院里的病人大多情绪不好。有间病房中,住着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叫胡杏芬,原本是清华大学外语系的学生,在学校时,能唱歌会跳舞,还会画画,活泼好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颖超和童小鹏

可到了疗养院,可能受环境的影响,小姑娘人就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样,蔫头巴脑郁郁寡欢。实际上,西山风景很不错,5月外面阳光很充足,植被也茂盛起来,但胡杏芬就是心情抑郁。

没过几天,胡杏芬同屋的空床就来了一位病人,年纪比胡杏芬稍微长几岁,眼睛又黑又亮,很有神采。那人进来就和胡杏芬介绍自己,说自己叫杨逸,先生叫李知凡,所以很多人也叫她“李太太”。

介绍完自己,这位“李太太”又热情的说:“胡小姐,我们虽然两个人一病室,但你尽可以享受单人房间的权利,开窗户啦,拉窗帘啦,一切由你做主。你高兴的时候,就和我聊聊天;不高兴呢,就闭目养神。总之,不拘束,这样才不会对身体有妨碍!”

几句话说完,胡杏芬对这位“李太太”就产生了好感,相处下来,没几天,胡杏芬就喜欢上了“李太太”,两个每天在病房说说笑笑,一点也不像是两个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颖超

其实,这位“李太太”正是邓颖超,她来到北平求医,刚开始住进了一家大医院。但由于她年轻的时候,在北平天津一带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因此熟人特别多。在大医院中差点被旧人认出来,为了安全和保密,邓颖超决定离开大医院。

再后来,邓颖超就来到了西山的福寿岭平民疗养院,成为了胡杏芬的病友。自从邓颖超来了,病房中多了很多欢笑声,胡杏芬声音好听,也爱唱歌,但是记不住歌词,总是唱一首:“猫咪咪,猫咪咪,我爱你,我爱你。猫咪咪走过来,我来抱抱你”的歌。

因为胡杏芬老唱这首歌,疗养院的病友们就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叫“小猫”。而“小猫”总和李太太形影不离,疗养院中的人又李太太简化了一下,叫“太太”,“小猫”和“太太”的友谊就这样发展起来。

疗养院其实没有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大部分患了肺病的人,都是在床上静养,依靠自身的免疫力逐渐恢复。但邓颖超不爱总在床上躺着,她明白加强身体锻炼的好处,特意向卢大夫要求,每天都出去散散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杏芬

这件事成了疗养院的大新闻,病人们都觉得惊奇,对李太太敬佩又羡慕。邓颖超给自己简单规划了一条散步的路线,每天到疗养院两里外的礼王坟走一圈,那边风景好,距离也不算太远。

礼王坟顾名思义是一处贵族墓地,从清代开始修建,由于年代不算长,所以保存的还不错,周边栽种着一圈高大的松柏,还有一圈深红的围墙。为了记录家族的故事,礼王坟有不少墓碑都刻有字。

每次邓颖超回来,都会给“小猫”胡杏芬带回来一些趣闻,有一次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捡回来几块水晶样子的石头。胡杏芬将几块石头视若珍宝,喜欢极了。

邓颖超喜欢吃水果,北平入夏以后,街上卖水果的多了,她偶尔会买一些回来,西瓜、香蕉、苹果、桃子都有。每次买了水果,邓颖超都会招呼大家一起吃,“小猫”胡杏芬得到了邓颖超的各位关爱,次次都少不了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王坟

可以说,邓颖超是将胡杏芬当成小妹妹,打打闹闹时间也过得快些。夏天病房里温度很高,胡杏芬耐不住高热,等夕阳下山了,就搬着帆布躺椅找通风的地方纳凉,还要拉上邓颖超一起。

不少人其它病房的人也是一样的情况,偷偷跑出来纳凉的人多了起来。胡杏芬是个剧迷,和著名作家曹禺是清华同学,大家聊起曹禺的作品《雷雨》、《日出》时,胡杏芬就会给大家讲曹禺的一些轶事。

胡杏芬和大部分小女生一样,一聊八卦就起劲,每次聊起这些八卦都眉飞色舞的。邓颖超也看剧,但她更爱读进步刊物,一般就在一边安安静静看书。

有一次,邓颖超去山坡下人家串门,胡杏芬不知道,满疗养院找人,到处喊“我的太太!我的太太!”隔壁的病友王小姐打趣她说:“小猫,几分钟不见你的太太,就那么难捱时间吗?将来和爱人在一起,还不知怎样亲热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时的邓颖超

胡杏芬不但不生气,还在一边“哈哈哈哈哈哈”笑个不停。病友们发现,自从李太太来了,胡杏芬再没有郁郁寡欢,每天都乐呵呵的,恢复了她那个年纪小姑娘的活泼和欢快。

其实,不仅仅胡杏芬受李太太影响很大,不少病友受李太太乐观积极地感染,对于疾病都更有毅力和信心了。看来,有时候好的心态,对病情影响也很大。

李太太认了个干女儿,日本侵略者侵占北平

疗养院附近有一片小果园,邓颖超经常去买水果,果园的管理者是农民老李。老李是个厚道人,这块地是租的,每年交了租金,剩下的钱刚好够一家人的温饱。

老李对左邻右舍挺大方的,有小孩子来偷果子吃,只要不搞破坏,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了栽种果树,老李还养了好几箱蜜蜂,平时能割出一些槐花蜜、荆花蜜,特别香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和邓颖超

邓颖超平时出来遛弯的时候,经常会去老李的果园看看,和老李聊聊天,聊果树的种植,聊日常的生活。平时老李沉默寡言,但在邓颖超面前话多了很多。老李心里感叹,城里有文化的太太,居然愿意和他一个种田的农民交朋友,真是怪事。

有一次,邓颖超来遛弯时,老李刚好在割蜂蜜,老李慷慨的送了一瓶给邓颖超。邓颖超一点也不扭捏,大大方方的和农民朋友道谢,收下了老李的好意。

回了疗养院,邓颖超将蜂蜜冲给“小猫”胡杏芬和,小姑娘喝得香甜,一边喝还听邓颖超念叨,是一位李先生送的蜂蜜。几天后的一个黄昏,老李抱着一岁半的女儿来到疗养院。

邓颖超正躺在病床上休息,只听外面有人高呼:“李先生!”邓颖超一个翻身从病床上起来,急急忙忙从病房中往外跑,出门就见到了老李抱着女儿。老李的女儿穿着寻常的农家衣裳,衣服寻常,但人长得很可爱,冲着邓颖超直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颖超

邓颖超很喜欢孩子,笑着开口:“美德,你妈妈今天怎么把你打扮得这么漂亮啊,叫我声干妈,我明儿和你合照一张相片。”

小姑娘笑呵呵的喊了一声:“干妈。”

胡杏芬听邓颖超念叨过这位送蜂蜜的“李先生”,心目中“李先生”应该是一位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因为邓颖超本人就很有书卷气,她的朋友应该也是这样才对。胡杏芬怎么也没想到,“李先生”竟然是一个满脸麻子、剃了光头的农民。

邓颖超和“李先生”讲话非常自然友好,就像平时和卢永春大夫说话一样。胡杏芬有些愕然,邓颖超一个知识分子,竟然和农民很谈得来。

之后,邓颖超还特意托人进城,给小美德买了什锦饼干,真的就像当上“干妈”一样,对小姑娘很关心。胡杏芬心里暗暗感叹,疗养院上下谁不喜欢“太太”呢?“太太”对任何人都很友善,每次有了什么吃的,都会抓一些分给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颖超在疗养院

疗养院中人人感叹:“真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啊!”

可惜疗养院的安生日子被打破了,1937年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整个中华民族心中都燃烧着怒火。消息传到西山疗养院,病友们平时闲聊的兴致没有了,心思都集中到报纸上,关心国家的战事情况。

没几天,疗养院的病友发现,“李太太”对战局的估计非常准确。“李太太”说过:“这仗得暂停几天,但停过之后便要有打仗。”“李太太”还劝大家,有能力的赶快离开北平。

果然,有几天很平静,没什么战报消息传回来,疗养院的人都夸:“李太太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真服了。”

谁都想不到,疗养院的李太太就是邓颖超。没过几天,疗养院附近进驻了一部分伤兵,病友们又讨论起来。化身李太太的邓颖超突然提出倡议:“病友们,这些士兵都是为我们民族负伤的,我们应该捐些钱慰问他们,表示我们的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颖超在疗养院

胡杏芬第一个站出来赞同:“对啊,真是好主意!男病友室有我清华的同学郝威,他病情不严重,可以负责那边的募捐。”

邓颖超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曾有过组织募捐的经验。很快男病房和女病房的募捐都完成了,郝威和邓颖超一起统计好钱的金额,商量钱的用途。

郝威佩服李太太的想法和组织能力,他主动问:“李太太,我们一共有一百多元钱,买些什么呢?”

邓颖超略微思索,回答:“小郝同学,钱不多,现在天气热,我看买一些伤员需要的毛巾手帕,剩下的再买些饼干吧!”

病友们托医院的工友帮忙进城买东西,之后再送去给伤兵们。伤兵见到疗养院的病患送来慰问品,一个个都很感动。伤员们聚在一起,让一个会写字的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回疗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颖超返回延安

北平的局势越来越紧张,甚至疗养院都能听到远处的枪炮声。为了安全,疗养院的女病院全部搬到了上坡下的男病院,大家抱团取暖。男病院中有一架无线电收音机,邓颖超每天都守在收音机旁边等消息。

本来得了肺病,不应该情绪太多激动,更不能大喊大叫大笑。7月28日,中国军队抗击日军,捷报频传,邓颖超从收音机室跑回病友房间,给大家传递消息:“大家注意,我们收复廊坊。”

病房里立即传来噼里啪啦的掌声,大家都哈哈大笑,根本不顾及身体的情况。

然而,就在中国军队取得一些胜利时,宋哲元突然率领中国的军队撤出北平。深夜疗养院收到这个消息,大家全都安静下来,这是要当“亡国奴”啊!中国军队怎么就撤了呢!

邓颖超已经无暇再顾及疗养院的情况,她在一个清晨离开了疗养院,很多病友来为她送行。邓颖超要离开北平了,组织上要她立刻返回延安。#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