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英国人在各地都能遭遇发生在镇江一样的抗争,他们就永远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

镇江,自古以来都是南京的重要门户。在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中,英军一路如入无人之境,相继攻克了虎门、厦门、定海和吴淞口,然而就在英国人将炮口对准南京时,却在设防最为薄弱的镇江吃了大亏,虽然在镇江之战中英军185人的伤亡看起来很不起眼,可这几乎就是此前英军所有战斗损失的总和,领导清兵在镇江痛击英军的海龄更是以身殉国,虽然海龄本人在后世将充满争议。但镇江之战终将是中英鸦片战争中最浓墨重彩的那一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江之战

1842年英国侵略者发动扬子江之战,并以极快的速度攻克了吴淞口,封锁了长江出海口,随后为了切断京杭大运河,同时进一步巩固封锁长江出海口的战果,一万余名英军于1842年7月15日兵临镇江城下,并在21日集结全部兵力后发动了总攻。然而面对镇江只有1600余名旗兵和2700余名汉兵的防守,英国人却迎来了开战以来伤亡最惨痛的一次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残缺城墙抵御英军的清兵

开战之初负责镇江外围防守的2700多名汉兵根本不敌人数和装备都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军,英国人的火炮很快就推到了镇江城下,虽然负责内城防守的旗兵奋起抵抗,但英军还是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轰开了一小段城墙,看着不断涌入的英军,手持劣质武器的清兵依旧没有放弃,利用地形优势在城内和英军打起了巷战。交战到夜晚时分英军从三个方向突破镇江防线,在这种情况下城内的清兵依旧没有放弃,直到战斗总指挥海龄战死,英军踩着清兵的尸体踏入镇江城内,这场轰轰烈烈的保卫战才落下了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络罗·海龄

事后就连英军军官都在其回忆录中感叹道:“每个人都非常英勇,让我无比钦佩,虽然打到最后一人,却始终不肯放弃”,为什么人数和装备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军会在镇江城下吃瘪,原因其实有很多,这里我简单分析三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悲壮的镇江之战

1. 英军轻敌:在此之前英军轻易攻克了无数防守严密的重地,战争后期英国人在面对镇江这个防守薄弱的小城时,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在战斗的各个环节自然就放松了下来,毕竟就连虎门这样的重地都被英军攻克,没有人相信镇江会让英国人吃瘪。

2. 准备充分:作为一名副都统,海龄能够调动的资源少之又少,但他还是积极修缮城墙,严格训练和要求自己的士兵,甚至还主动向上级要军饷征集士兵巡查长江镇江段,可以说在英军来前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 旗兵英勇:镇江之战中旗兵战斗之勇猛完全超出了人们对清末八旗士兵的认知,这些旗兵异常勇猛的原因也非常简单,这其中大部分人已经在此地驻扎了上百年,亲人、祖坟、家产全都在这。要他们去保卫朝廷可能还不至于拼命,但是要让他们保卫实实在在的家,我想很多人都会无所畏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镇江之战古战场遗址

战后镇江之战震惊了整个朝廷,高堂之上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就在他们将要放弃妥协时,还有人能跟英军战斗到最后一刻。随后清帝下令寻找海龄仅存的后人,并赐予其缢号,还专门在镇江为其修建了昭忠祠。然而海龄的余波还远远没有结束,在其死后不少人纷纷上书指责海龄在镇江之战期间严禁民众出逃,并以此打着诛杀“汉奸”的名义上门搜查,错杀了大量无辜的民众,以至于人心不服,在此期间海龄更是纵兵杀害了大量心生不满的民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描述镇江之战的绘画

那么海龄到底有没有误杀民众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当时的清帝都承认了这件事,争议在于到底杀了多少?但这些在混乱的战斗中已经很难考证了,最后清帝以“大节无亏”为此事盖棺定论,大意就是:虽然纵兵杀死了普通民众,但在民族大义面前,海龄丝毫没有含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满清王朝

不过不论怎样杀害无辜民众这件事却是海龄始终无法抹去的污点,但这件事归根结底却是清王朝的原因,当时的“汉奸”并不是如今意义上的“汉奸”,简单来说就是“H族的奸人”,因为清王朝是异族王朝,即使是在英国人入侵这个关键时刻,清王朝都没有放松对汉人的防范,而海龄只不过是一名忠于清朝的将领,所以坚定的执行了清帝的方针,仅此而已,但不论怎样,海龄始终担得起抗英名将这个称号,面对后世,尴尬的不是他,而是他背后的清王朝。

那么各位觉得该如何评价海龄这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