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特大团伙职业骗薪诈骗案。以杨某某等人为代表的职业骗薪群体,瞄准沪上众多中小企业疯狂实施诈骗,骗取薪资金额高达3500余万元,让被害企业不堪其扰,有的企业甚至因此倒闭。截至目前已起诉188人,现有178人被判刑。(4月11日澎湃新闻)

企业骗员工不新鲜,但员工骗企业还能得逞,可谓新鲜事。

从此案看,这些被骗的企业,大多是来上海寻找机会的外地中小企业,他们本身人生地不熟,急需熟悉上海的营销人才为他们服务。骗子主要是应聘营销岗位,这种岗位即使上班打卡,但人员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外找客户,这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检察机关介绍,骗子通过伪造学历证书,虚构工作经历、个人能力入职企业后,以虚构拜访客户记录等方式制造自己正在为公司努力工作的假象,以此骗取公司支付的底薪或业务报销款项。当被害单位发现上述人员未能给公司带来任何收益、业绩一直为零,欲将其解聘时,部分人员还会以“正在寻找客户、客户资金马上到位”等方式拖延在职时间,以骗取更多薪资。

对此,这些被骗企业固然是有责任的,比如对入职员工背调不严谨、日常考核管理不严格、社保缴纳不规范等。但是这么多企业被骗,应该还有企业之外的原因。比如,这些中小企业可能没有能力识别应聘者学历证书和工作经历及其能力的真假,这就需要靠“店小二”的帮助。

如果优化营商环境中,有这样一项制度——相关部门为企业对招聘人员的背调审核把关,这些部门则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准确识别应聘者的身份。特别是如果各地相关部门能够联网,实现数据共享,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麻烦。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制度规则统一。离不开各地各部门的大数据分享。

浦东新区检察院表示,从建立健全入职信息审查制度、强化企业内控管理、规范新入职人员社保缴纳等方面,对金融、销售等行业的64家企业制发检察建议。这样的勇于承担值得肯定,但仅仅靠检察院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更多部门对企业各种支持。比如,骗子以虚构拜访客户记录等方式制造自己正在为公司努力工作的假象,相关部门能否研发某种智能产品来预防这一现象?

对受骗企业而言,这也是个教训。像社保缴纳,企业完全可以做到规范,并因而很方便的从社保系统发现骗子的问题。其不规范的原因,或许是有些企业也有骗员工的小心思。结果反而因此被骗子抓住漏洞骗了企业。

这个案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就营商环境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营商环境还需要继续补短板、挖潜力。就企业而言,不要把法治当成企业的麻烦,而是看做企业的便利。用法治的力度严格管理,用法治的温度对待员工,企业才能行稳致远。如果总想打个法治的擦边球,看起来眼前对企业有利,但纸里包不住火,时间一长,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