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吃物,不一定名贵就好,关键在于气息,在于适时。“鲜”气飘飘的春天,正是品味野菜的最佳时期,位于崇明竖新镇的上海岛丰蔬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马兰头也迎来了一年中的采销旺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岛丰合作社共种植了150亩马兰头,是长三角地区马兰头单一品种种植规模最大的基地。眼下,连片的蔬菜大棚内,马兰头长势喜人,一株株翠绿娇嫩,等待采收。合作社负责人马灯富介绍,以前作为野菜,马兰头只有在春季才可以品尝到鲜菜,现在依托大棚种植,马兰头采收期从每年9月一直可以延续到次年的6月。“一年至少可以收获4-5茬,冬天的时候一茬需要60-70天;春天,随着温度升高,40天-50天即可收获一茬。”每天,十几位工人忙着采摘、打包、装车,通过冷链运输发往上海及全国各地。

枸杞苗是枸杞在春天萌发出的柔嫩叶芽,和荠菜、马兰头一起并称为“春野三鲜”。岛丰合作社还试种了一种不挂果的叶用枸杞,成熟后采摘嫩茎或叶,也是颇受欢迎的上好野菜。马灯富介绍,枸杞苗采收期长,每年10月初到次年5月下旬都可采摘,市场行情好的时候田头价能卖到每公斤15-16元。

马灯富瞄准当下健康饮食的流行趋势,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另辟蹊径探索野菜规模化种植。冬天,他在原先的蔬菜“8型棚”内再搭一个小内棚、地上增铺一道内膜,防止马兰头受霜冻影响。每年的5-9月是养地期,棚内不种任何作物,保证野菜有充足的时间休根养根,增加土地的肥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当下,人们注重养生,野菜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受市场认可。高品质、小众野菜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种植野菜的经济效益比普通的绿叶菜高。但目前市面上的野菜大都是半野生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野菜的季节性强,一些人为因素,可能会对野菜的口感产生影响,因此科学保留优质野菜种源、推动野菜规模化种植,一方面能够保护本地野生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崇明区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何欢宇介绍说,崇明具备丰富的野菜资源,今年以来,站里组织人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野菜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目前已收集十多种野菜,其中既有市场上常见的马兰头、荠菜,也有繁缕、球序卷耳等老一辈熟知的特色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促进崇明本地野菜种源保护,区蔬菜站自今年2月开始,在崇明种源农业科技试验基地(晖远基地)着手推进本地野菜种质资源调查、收集、选育工作,从全区各乡镇林地、菜地、道路及其周边区域寻找那些外观“野”、香味“浓”的野菜种源。目前已收集到野生荠菜、黄花苜蓿(草头)、马兰头(螃蜞头)、繁缕(鹅滕藤)、枸杞头、球序卷耳(猫耳朵草)、马齿苋、薤白(小蒜)等品种,部分长势较好。在选育期间,基地的技术人员通过生境调查和形态特征观察,开展野菜生长环境模拟实验,摸索野生生长转人工栽培,待小规模试种成功后,再选择合适的生产基地进行规模化种植。

“老年人吃野菜是为了怀旧,中年人吃野菜是为了养生,年轻人吃野菜是为了追求新鲜感,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野菜有着不同的需求。”在何欢宇看来,如何保留野菜独特、质朴的口感,让营养丰富的崇明野菜能够走上更多人的餐桌,是做野菜种源收集保护工作最大的意义。

来源:上海三农

编辑:郭王旖喆

责编:李琳、陆海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