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你我皆凡人,但只要眼里盛满着光,赤诚明亮,就会绽放,就不会迷茫,就会迎着风雨不停向前,进而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家庭,也改变了社会。

“凡人微光”是奔流时光中的温暖瞬间,是寻常生活里的不凡你我。本专栏将关注平凡世界中的每一种生活,不断挖掘真实故事与朴素情感,让无数微光汇聚成灿烂星河。

“然起广州——李瑞然广州旧影展”开幕,近百张广州老照片首次曝光

“最美丽仍然是爱,带泪赏仍然是好。”4月9日晚上,设计师岑小可完成了最后的布展工作,不禁唱起了《凭着爱》这首粤语老歌。4月10日,“然起广州——李瑞然广州旧影展”在南粤先贤馆海丝文化阅读空间开幕。展览聚焦中国著名“街坊摄影师”李瑞然的视觉遗产,展现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广州城市变迁的独特画卷,每一幅照片都凝聚着李瑞然对广州的拳拳深情。展览吸引了很多广州街坊,李瑞然离世12年,广州人仍然怀念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的父母边看展览边遛娃。新快报记者邓毅富/摄

生前奔走大街小巷,身后留下十万旧影

4月14日上午,李瑞然的儿子李易在摄影展现场进行了一场分享活动。

李易介绍,父亲拍广州旧景,是因为1989年有一次去香港探亲,有感于重建后的九龙塘变化,当时广州也在大拆大建,便萌生了把市井市况拍摄下来的想法,开始了街拍之路。“我爸爸的工资有限,拍出来的胶卷有二百多卷,还没有全部冲晒出来面世,爸爸就逝世了,再也见不到自己拍摄的成果了。”

父亲去世后,李易整理旧物,发现父亲在日记中写有一句话:我要为广州存照,让下一代可见到广州的变迁。

抱着这样的初衷,20多年来,李瑞然穿梭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建筑工地,“与钩机赛跑”,用镜头记录广州成长与蜕变,拍下了10万余张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广州城市建设和市容市貌的照片。

据李易估算,捐赠给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的7万余张照片,加上电脑里尚未解码和未能及时冲晒的胶卷,李瑞然20余年来拍下了10万余张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瑞然摄于中山五路、北京路交界处,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电脑经济让很多人赚了人生第一桶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瑞然摄于上世纪90年代,夕阳的余晖下是即将拆迁的店铺。

最美丽仍然是爱,带泪赏仍然是好

“他(李瑞然)的事迹,值得我们去纪念;他的作品,值得后代去认知。”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创办人杨华辉如此说。

活动中,放映了古粤秀色拍摄的李老生前一段视频。李老说,拿起相机,就快乐,他希望大家拿起相机都快乐。看到这里,不禁让人笑中有泪,泪中有笑。

广州街坊骆柳彤也讲述了与李瑞然老人交往的往事:当年她住在广园路一带,总在楼下见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迎面走过,怀着好奇心,她了解到老人叫李瑞然,是一个街拍达人,心生敬佩。但有好一段日子,她见不到老人,心想是不是老人病了,于是辗转找到新快报记者,得知老人的住址,便和热心的广州文化爱好者一起去探望,果然老人病了。

于是这群广州街坊、文化达人、媒体人共同开启了关注李瑞然街拍的旅程。“李瑞然有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坐轮椅都要影相;祝大家开心快乐去影相;依家唔影,以后就无了。”骆妈妈说这几句话也一直鼓励她慢走广州,读好广州,讲好广州。

老街坊回忆过往,年轻人好奇探索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不少读者边看书,边看摄影展。一位刚退休的赵先生在看董桥的《旧时月色》,赵先生说,董桥在书中写道:城市的青石板不再泛着旧时月色,唯有掌灯的人,才能照亮回家的路。

策展人、古粤秀色协会会长王大欣介绍展览亮点,分享策展心得:“李老的照片拍得很随机随意,但也记录了很多摄影家不曾考虑过拍摄的画面。”比如广告海报等内容,照片里有一幅巨型的3m百洁布广告。谁能想到,今天和苹果手机巨幅广告差不多尺寸的广告牌,当年卖的是洗碗布。

王大欣也把这次作为考察研究课题,“大部分街坊对李老的照片有一种回忆过往的感情,感叹老广州旧街巷的记忆。年轻观众则对新旧对比照比较有兴趣,以一种探索过去的心态来观展。”

摄影展的主策是“老广新游”团队,这是由一群热爱绘画、写作和广州的本土年轻人组成的手绘创作团队。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轻松活泼的画风,绘出心中的广州城,创作了数十种出版物,介绍广府历史和文化。他们也满怀热情地策展了这次展览。

志愿者拍摄今昔对比照,读懂广州蝶变

本次展览得到了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的大力支持,展览团队从其所藏7万余张李瑞然摄影作品中精选出近百张从未展出的广州旧照,分为“拆与建”“街头广告”“交通出行”“今昔对比”共4个版块进行展出,多元化展示城市的演变和发展。

“拆与建”版块展示了李瑞然老人拍摄的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广州拆迁与建造的摄影作品。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拆迁”成为当时一个重要又复杂的主题,这些老照片记录着广州旧貌换新颜的历程。

“街头广告”版块以20多年前广州街头各式各样的广告为拍摄对象,展示风格各异的手写字、闪烁的霓虹灯、巨大的LOGO和海报等街头广告。它们直接展示着生活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今昔对比”版块展示了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志愿者重访李瑞然作品拍摄地后拍摄的今昔对比照,引导市民走进时空对话,读懂广州的变迁与发展。

人物档案

李瑞然(1922.11—2012.12),广东电白人,广州市第98中学退休美术教师。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年逾古稀的李瑞然老人穿梭于广州的大街小巷,用相机记录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为广州的城市发展留下众多珍贵的历史资料,生前获得“推广西关文化贡献奖”“2012广东最美街坊”等奖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述

杨华辉(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创办人):

让当代人感受乡愁为未来的人留影

然起记忆,感知过去,开拓未来。就是我们坚持为李瑞然做展览的缘由。同时,我更希望参观者受到一种乡愁的教育,这也是大家的一种情结。

李瑞然去世后,我有机会翻寻他没有捐赠到档案馆的照片与遗物,让我十分震撼。李瑞然的照片是写实的,除了城市的变迁的动感,更有真实的街巷风貌、浓厚的生活气息。看他拍的珠江,我仿佛可以闻到江水腥咸与渡轮油烟交杂的气味;看他拍的市场,充满地道烟火的气息……更可贵的是,每张照片他都详细记录地址、年份、签名或活动内容,我强烈地感受到,他希望未来的人可以通过他的照片认识他生活的时代,他知道自己拍照的目的是为未来的人留影。李老是一个普通人,但他用不普通的行动,完成了伟大的创举。

饶原生(广府文化专家):

看一场展,强化心中的“广州记忆”

然起广州,然起记忆。李老师同与你我他一样,是普普通通的广州人,活在广州、爱上广州,那份爱是那么执着、积极、深沉,他留下的十万多张“独家照片”让大家记住了熟悉的广州,广州没什么理由不“出力地”记住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启动了世界记忆工程,这是继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对于世界遗产保护传承的第三大重要举措。一座城市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拆了的,不可追,记住则是必须的。

今天我们聚一起看一个展,亦是在强化心中的“广州记忆”,如果不知怎么记住,那就看看李瑞然老师是怎么做的吧。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