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6年6月2日,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投湖自尽,一代大儒告别人世,在他的入殓仪式上,清华大学著名教授梅贻琦、梁启超、梁漱溟等人西装革履,神情肃穆,弯腰以三鞠躬的方式向王国维先生作最后的道别。

他的礼仪为何与众不同

只有一个人,身着长衫,脚蹬布鞋,在灵前行三跪九叩之大礼,所有人都惊呆了。

校长、教授、朋友、学生在他头颅叩地的三响中回过神来,一起列队跪下叩头,重重地叩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人就是陈寅恪。

在像王国维这样的大师告别之际,下跪叩头可能才是最好的方式,也是最庄重的礼节。

这样的仪式,才能和王国维先生的马褂,以及头上那根遗世的发辫融为一体

可以说陈寅恪才是对死者的文化理想和死因最理解的人。

“万里独步成绝学,世间再无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高峰,被誉为近代“最博学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陈寅恪身世

他出身名门望族是真正公子中的公子。祖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晚清著名四公子之一,同光体诗派重要人物。

大哥陈师曾国画大师,是鲁迅,李叔同的挚友,张大千的伯乐。

母亲俞明诗,出生于传说中的绍兴俞家,大舅俞明震台湾布政史,也是鲁迅的老师。

三舅俞明颐,官职不算大,湖南学政,他老婆叫曾广珊。曾国藩的亲孙女。

四表弟俞大维,中国兵工之父,后任台湾国防部长。

他的侄子叫陈封怀,中国植物园之父,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家族中,陈寅恪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他是个天才,也是个怪才。

游历西方20多年,足迹遍至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瑞士,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美国哈佛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未曾获得一个学位,因为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甚至对古希腊语波斯语,拉丁语、竼语也有涉及,简直不可思议。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陈寅恪国学基础深厚,又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学问深不可测,独步成绝学。

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空前绝后。1925年陈寅恪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大学四大导师,他的课堂上总是坐满了人,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

连朱自清,冯友兰和吴宓这样的著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讲课,所以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思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300年来唯一一人。

胡适说,陈寅恪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见识、最能用材料的人;

季羡林说陈寅恪才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

他一生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自由,勿宁死。

陈寅恪的晚年结局

1949年前后,陈寅恪谢绝一切以及海外的劝说,携全家前往广东岭南大学,也就是后来的中山大学。

他人生的最后20年,都在中山大学度过,失明和摔断骨的痛苦,并没有消磨掉他喷薄而出的创作才华,那光芒四射的《论再生缘》就诞生在这段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4年到1964年,整整10年时间,陈寅恪呕心沥血完成80万字《柳如是外传》封稿。

10年动乱时期,陈寅恪遭受残酷折磨,工资 停发、存款冻结,全家被赶出所住的东南区1号楼,惨居于一平方之中。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在广州抱病离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文稿被洗劫一空。

这位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被学界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陈寅恪就这样成为绝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家岳南先生亲身走访两岸三地查阅无数资料文献,最终耗时8年写就一部恢宏著作《南渡北归》,进入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配合,将300余位大师的过往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胡适当年南渡的真实原因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权力斗争? 留守的陈寅恪,叶企孙等大师,又有着怎样的悲凉结局等等

翻看这本书让人心情激荡同时又不免感叹, 大师已去再无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