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根据梁晓声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作为央视开年大戏开播,旋即引发强烈的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娟,作为全剧中最出彩也是最悲情的人物之一,她的身上有梁晓声妻子焦丹的影子。

在梁晓声一无所有时,焦丹与他结婚。从此,他在斗室里创作自己的鸿篇巨制,她在岁月中书写一个女子,以及她被赋予的诸多角色的“史诗”。

这部人生“史诗”并不具备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但同样沉郁顿挫,荡气回肠。

“被爱是运气”

“爱是能力,被爱是运气。”对于梁晓声来说,“被爱”的运气成为他生命的巨大加持。

1981年7月的一天,正埋首于一部儿童电影剧本创作的梁晓声,被文学部的党支部副书记强拉下楼,原来,他给“困难户”梁晓声介绍了一位叫焦丹的姑娘。

此前,梁晓声的“相亲”经历可以用“一败涂地”来形容。

因为家境不好,加之为人忠厚,每次相亲,他都会跟对方说:“我家庭负担很重,父母身体不好,每月都要把工资的多半寄给他们。家里还有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哥哥……”结果常常话音未落,姑娘们就已逃之夭夭。

那天,见到焦丹,他又止不住“如法炮制”。焦丹静静地听完,不仅没被吓跑,反而湿了眼眶:“我没想到你这么不容易,肩上的担子这么重,那更需要有一个人帮你分担。”

在32年的人生经历中,那是第一次有人和他说,要替他分担肩上的重担。

作为共和国同龄人,梁晓声前半生的命运底色,只有浓得化不开的“贫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晓声共有兄妹五人,加上父母、爷爷,当年全家人就挤在哈尔滨道里区一间16平米的棚式房子里。“低矮潮湿、漏风透雨”是他对“家”这个庇护所最深的记忆。

与生于寒门的梁晓声相比,焦丹出身优越,但她并没有大城市姑娘的骄矜之气,于是高贵的“公主”经常化身为现实版的“田螺姑娘”,下班后绕道来到梁晓声的宿舍,去“拯救”她的“落难王子”。每当楼道里响起清脆的脚步声,梁晓声就知道是她来了。

后来,在多部小说中,梁晓声塑造了不少如焦丹一般宽厚仁爱、慈悲为怀的“地母”形象。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

1982年5月,梁晓声和焦丹在相识10个月后登记结婚。

囿于条件,他们没办婚礼,那间狭小的宿舍就成为了二人的婚房。宿舍没有独立的厨房,门外的走廊,就是自家的炉灶。从此,焦丹在一鼎一镬里演绎着她的“烟火人生”。

大后方的稳定和谐,让梁晓声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创作。33岁时,梁晓声以自己的知青岁月为背景,写出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很快,这部作品就获得了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梁晓声由此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

一年后,他们的儿子梁爽出生。为了不干扰丈夫的写作,焦丹在收拾完家务后,就会抱着孩子到院子里转悠。在她的臂弯里,年幼的儿子听着母亲轻声的安哄,也听着夏日的蝉鸣,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睡熟后,才被母亲抱回家。而那时,梁晓声还在台灯下奋笔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名后的梁晓声更加忙碌。为了不让他分心,焦丹不仅成了“大内总管”,也担纲起“外交部长”一职:公婆来北京,她陪着出去逛街;外地的朋友来了,由她来招待;有人求他办事,也是她牵线搭桥,跑前跑后……

1986年,梁晓声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开始长篇小说《雪城》的创作。他通宵达旦地写,达到了一种近乎“疯魔”的状态,结果整整五天没回家,浑然不知焦丹和孩子相继感冒发烧。

当到他家采访的记者将此事转告给梁晓声后,梁晓声心急如焚地跑回家,将妻儿送到医院。

回家后,他给母子俩做了两碗西红柿鸡蛋面,努力调剂出美味的样子。这是焦丹在婚后第一次吃到丈夫做的饭,虽然味道乏善可陈,她却吃得很开心。

不久,远在哈尔滨的公公旧疾复发,到北京诊治。常常是焦丹蹬着三轮车带着二老去寻医问药。瘦弱的她艰难地骑着平衡性能不好的三轮车,行进在熙来攘往的大街上,仿佛是颠簸于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

1988年,梁晓声完成了长篇小说《雪城》,念及妻子多年来的巨大付出,他在书中借男主人公给女友写的一封情书,表达了对妻子的感激之情:“好女人是一所学校。一个好男人通过一个好女人走向世界。”

她是一家人的“粘合剂”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梁晓声的人生开始变得“兵荒马乱”。那时,他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下岗了,生活陷入巨大的困顿之中。

于是,焦丹就成了他不折不扣的“执行者”。那些年,她经常跑邮局,这个月把钱寄给公婆,下个月又寄给小叔子、小姑子。梁晓声每年光资助家里的金额就高达数万元,这些钱都是他写小说挣的稿费。

梁晓声深知妻子素来节俭,但面对自己家人的难处,她却表现得慷慨大度。和朋友提及焦丹,他感慨万分:“这一辈子,真心视我的父母、弟弟妹妹为亲人的,除了妻子焦丹,别无他人。”

对此,焦丹却觉得很正常:“接受一个男人,就要接受他的家庭,人心都是肉长的。爱丈夫,就要爱他的家人,就这么简单。”

1998年10月份,哈尔滨气温突降,雨雪漫天。那一天,梁晓声的母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弥留之际,她紧紧抓住梁晓声的手。

他从母亲浑浊而溢满泪水的眼里读懂了老人的心思,于是哽咽着说:“妈,你放心走吧,我们会照顾好大哥的。”

原来,梁晓声的大哥30余年来一直住在哈尔滨江北的精神病院里。

大哥原本品学兼优,也上了大学,但是入学后在经济上捉襟见肘,甚至连放假回家的车票都买不起,备受歧视和欺辱。结果,大哥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被迫退学。

梁晓声曾说:“如果不是因为贫穷,大哥也许不会患病;如果不是因为贫穷,我也许不会成为作家。”

母亲去世后,梁晓声与焦丹回哈尔滨接大哥。2000年初,两人将家中积蓄全部取出,在北京西三旗买了一套房子,并将这套新房让给了大哥住。

为了让大哥得到更舒适的照顾,他们还从老家雇了邻居二小,专门负责大哥的起居生活。梁晓声夫妇定期去看望他:接大哥出去逛街,游览,上饭店,回家吃团圆饭……

2017年除夕之夜,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时,梁晓声想到一家人多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红了眼眶,对弟弟妹妹说:“很多兄弟姐妹在父母去世后,就变成了亲戚,很少来往。我们这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关系融洽,主要是你嫂子的功劳。”

妻在,家在

2010年,年过六旬的梁晓声开始了一场文学“马拉松”。每天早上,他用刀具将一支支铅笔认认真真地削好,然后在工作室的长方桌上摊开一沓沓稿纸,每天伏案写作10小时,持续数年。

《人世间》前后写了三稿,不断增删修改后,文稿多达近万页,都是梁晓声手写而成。历经8年,115万字的巨作《人世间》问世。

2019年8月,《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3年后,在电视剧《人世间》的首映式上,梁晓声动情地说:“我们家的顶梁柱就是焦丹,没有她就没有今天,这部小说要献给我最爱的妻子。”

半个世纪的岁月,风流云散,梁晓声生命中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而他的妻,是他转过头去就永远可以瞧见的身影,就像一幅斑驳的油画,在暮色中,仍闪烁着昔日的光。

“要找到一双悲悯的眼睛

干净的手

和清澈的心

要有一句风对树枝的暗号

找到一棵树,和它一起站立

日月山川,都是身后的背景

要和他相爱,白头偕老

任何人的出现都不再重要

我们用树根拥抱,枝头上

落满了繁星……”

“最华人”、《阅读时代》202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