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 作者 宋燕

缘起

来自台湾的收藏家何国庆先生,从 1985 年开始以一己之力搜寻着心中的宝物——明代先贤墨迹。1995 年,何先生为纪念父亲,以父亲之名创立“何创时书法基金会”,到今天,他一点一滴收藏的明代历史文化名人墨迹已超过了 2500 件,包含明代思想、政治、军事、教育、艺术等数十个领域,作者多达 1900 位。他的志业是“为先贤传绝迹”,以先贤的书法呈现一个看得到的明史

为什么对书法情有独钟?何先生坦承是受父亲影响。“父亲过世之后,我发现他留下了许多书法。看到他写的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便明白,这是父亲在思念母亲了。”何先生认为,父亲受益于书法,在没有人陪伴父亲的时候,父亲可以通过书写古人的词句来抒发情感。何先生因此定下了推广书法的信念,他觉得书法是老祖宗留给中国人最好的资产,这里面有文学,有生活,有思想,有艺术

为什么喜欢明代?何先生说,“明代并不是只有皇帝,也不是只有王侯将相,还有许多精彩的人物,比如王守仁、徐光启、李时珍、李如松、王世贞、徐霞客等等,这些人在中西交流、科技、军事、思想、艺术、文化等不同的领域都曾做出杰出的成就,后人难以望其项背。明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

2020 年开始,何创时基金会陆续将藏品进行电子扫描,将高清图片分享到网络,成立“何创时云端博物馆”供社会大众无偿研究这批文化遗产。目前的内容框架以明代为主,点击进入可欣赏高清图片,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在这里透过大图、释文与研究文字,逐字逐句地欣赏和学习。研究者也能以真迹上的文字为史料,探索作者更深层的心灵思想。

在收藏和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何先生亲自研究,动手查考资料,挖掘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史料,深刻体会到作者在当时处境下的人生智慧与人格魅力。他从何创时云端博物馆浩如烟海的藏品中,挑选了 4 件藏品,为我们分享他的收藏理念与研究心得。

王阳明《草书七言诗》

此心不动,此心真的能不动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先生当时看到王阳明这个卷子,发现落款时间“正德己卯(1519)腊月四日”,那是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也是生死交关的一年。后来何先生也幸运得到这个诗卷。

宁王密谋十多年,却提前于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在南昌举兵叛变。王阳明以少数的兵力,仅花了四十三天就平定宁王之乱。这样大的功绩得来的却不是赞赏,而是嫉恨。正德皇帝带着太监与京军南下,太监找王阳明麻烦,跟他要宁王的珠宝。一些人在皇帝面前进谗言,导致他险些被陷害成宁王的党羽。面对这些险恶处境,王阳明关关难过关关过,用智慧化解危机,最终让皇帝相信他。在风波过去后,王阳明在寒冷的腊月,于浔阳舟中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幅手卷

何先生说,王阳明经历过很多事情,可是面对这件人生最重大的事,心情的起伏就很自然从笔端流露出来了。他写到“丹心倍觉年来苦”,那个“来”字拖得很长,差不多有三个字大小,可看出那一年的漫长。“白发从教镜里新” 中那个“发”字也写得特别大,感觉每天对着镜子都看到新长出的白发。这让我想起苏东坡的《寒食帖》,“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破灶”两字,“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哭途穷”三字,也写得很大,让人感受他的失落,来黄州已经三年了,厨房里还是那个破灶,刚好春雨又下了,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离开?

心情是可以用书法来体现的,仅仅读文字稿,读不出书者心情的变化。王阳明常常讲“此心不动”,当他面对藩王叛乱与各种难关,都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稳定。但当他在船上写自己诗的时候,那种心情的起伏就再也无法隐藏了,或许这就是印刷体无法取代书法抒情功能的原因吧。

王阳明《与王济书》

被贬到人生低点,却成为他大事业的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先生还收藏有王阳明的另外一幅书法,是他被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时,给巡视贵州的御史王济的一封书信,可以看出王阳明是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他人生的逆境。

龙场原来是王阳明人生中很重大的一个挫折。但他在得罪大太监刘瑾被贬到龙场这个瘴疠之地,与苗人共同生活的两年里,反而破茧而出,成就了“龙场悟道”的历史地位

他写这封信,目的是感谢王济送他礼物,他表示因为受风寒不能当面回谢,因此让门人先去请罪,另外再找时间去看他。落款写上“即日”,表示他收到礼物立即回信,这些措辞也都表现出他对收信者的谦恭与真诚。

从信里的内容可以看出,王阳明已经在当地建立起不错的人际关系,而且还收了学生,有自己的书院。这样的社会关系,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从整封信的字体与措词,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这封信用楷体字书写,每个字都是端端正正一笔一划,表现出一种恭敬的态度,在王阳明存世的书法中不多见。这也让对方第一眼就感觉到自己的诚意,可见阳明的情商很高。

何先生觉得,正是由于这样的做人态度,让王阳明在龙场,能够与苗人相处融洽,很快交到朋友,并有门人追随。他在艰苦的境遇下能随遇而安,对任何人都能谦恭平等的对待。经过贬谪龙场的苦难,他之后的每一段人生都非常精彩。这样正向的处世哲学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张居正《文华殿进讲 大宝箴》

梁启超眼中,明朝唯一的政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居正的这幅扇面写于万历四年(1576),当时他身为首辅,辅佐 14 岁的万历皇帝,同时也给万历皇帝讲课。这幅字的内容是叙述自己给万历皇帝讲解《大宝箴》的情况。《大宝箴》是唐代张蕴古进呈唐太宗的一篇文字,规谏为君之道。之后的清朝雍正帝甚至亲自书写《大宝箴》“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的句子为养心殿的楹联。这件扇面的“造膝从容承顾问”一句,描写张居正与万历皇帝亲近谈话,万历虚心求教的情景,可看出张居正与皇帝的关系很好。

扇子的受赠人“容斋”是太监张宏的字号。张宏是当时宫中权力仅次于冯保的第二号太监,张居正与张宏同年出生,特意称其“同纪”。何先生认为写扇面给太监,又用“同纪”这样的称谓拉近关系,由此可看出张居正的政治智慧与为人处世的能力。在明朝的体制中,政令要推动,不能没有太监的协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明朝的很多士大夫过于清高,把太监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能团结各方面的力量

何先生认为,张居正能如此有肚量,固然与他的个性有关,也离不开他年少时候的历练。张居正早慧,12 岁就做了补府学生。来年参加举人考试,湖广巡抚顾璘认为,太早露锋芒不利于心性的磨练,对张居正不是好事。因此特意嘱咐负责乡试的御史不要录取张居正,3 年后 16 岁的张居正才考取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23 岁的张居正中进士,在翰林院为官六载,看尽权力斗争和朝政腐败,又回乡休养了 6 年,才终于磨练出心性。也正因为这些经历,他后来才在严嵩当政的朝廷中顺利度过,最终成为万历帝师与首辅

徐光启 《题琴鹤高风册》

没有徐光启,就没有上海徐家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光启的墨迹很罕见,何先生在多年的收藏生涯中却收藏了两幅。

《题琴鹤高风册》,是当时松江府一名官员离任,松江的一群文人为他写的送行贺词集子,徐光启也在其中,可见他在当时的松江文人圈中已有一定地位。今天的上海市,只是当时松江府下辖的一个县。徐光启在这首诗的落款里署名“海上晚生徐光启”,可知当时尚未中进士。

很难得的是这本册子也收录了他的老师黄体仁的贺诗。徐光启 40 岁与老师黄体仁同一年中进士,黄体仁将自己的机会让给徐光启进入翰林院学习。徐光启此前就认识传教士利玛窦,之后在官场上有机会更深入接触西学,后来的经历基本上都与此有关

徐光启用毕生心力学习西方知识,后来精通历学、天文学、数学、水利学、农学、军事学各专业,在亲自操作实践之余,也写出大量著作。为了试种输入的新品种作物,他在上海家中开辟了实验农田,也就是今天“徐家汇”。万历三十六年(1608)江南水患时,徐光启试种甘藷大获成功。他写了《甘藷疏》说明甘藷的十三种益处,向朝廷介绍这种可以济世活民的作物。流传至今的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就是徐光启毕生实践的心血结晶。而他主修的《崇祯历书》在清初时被修订后颁布,逐渐演变为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农民历”。

徐光启曾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因此亲力亲为翻译西书,提倡数学,融会中西学术,取长补短,以达到超胜的境界。他秉持这种重视实学的精神,被誉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

特别鸣谢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提供书法藏品图片。

图片|何创时书法基金会云端博物馆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