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致读者:

经济观察报邀请我这样一名从事文物和历史研究的人来谈AI,想想是要冲击我们一下吧。

AI是人工智能,用机器帮助人类认知、思考,这对我们做传统历史文化研究的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因为我们的核心工作是要自己分析和思考。

如果用机器替代我们的话,我们干嘛呢?似乎做历史研究、做文物研究的人,有理由对AI产生先天的抗拒感,可是由于我现在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工作,我们也很强调文化创新,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创新。

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每一代人都会赋予它新的内容、新的定义。比如接纳西域文化,唐代呈现了更恢弘的开放气象;又比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改变也很多;我们在故宫看到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的很多画,跟传统的西方绘画表现不太一样,它也成为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创新是对传统文化很重要的理解,这也是我对创新和科技持开放态度的原因。其实,科技和文化、艺术结合,当前香港特区政府的推动力度很大,我们叫ArtTech(艺术科技),就是要利用科技表达文化和艺术的内涵。

在我的工作中,有三次AI带来的经验让我印象深刻。

一次是在2023年5月,我在福州参加国际博物馆日的研讨,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材料,以前我会用Google查,这次我想试试ChatGPT,它的内容一出来,好像论文一样,非常非常完整。我自己是做研究工作的,不是很相信它,每一个内容都去核实了,发现它做得非常好。后来,我的报告使用了它的大框架,用了它45%的素材,其他部分是我自己的实践和想法。

这件事带给我的感触是,一些AI的资料库是西方知识和材料,中文内容没有那么全面,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AI,背景材料这方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此外也要小心,不是每一次都可以这样用,要知道每次报告的重点是什么,因为这次的主题是博物馆与可持续性,概念比较新,所以我用了西方的框架,但是下次再做其他报告,就不一定适合用ChatGPT了。

第二次,香港故宫馆开幕展览展厅七 (按:“古今无界 — 故宫文化再诠释”)有一件动态书法装置《浪书》致敬当时展厅八(按:“国之瑰宝 — 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的邓文原章草《急就章》,香港艺术家张瀚谦用AI做了一个机器人手臂,以立体画圆的方式呈现大脑电波对文字信息交流的过程,让观众以崭新的角度感受书法的节奏与力度,这个艺术的表达比较天马行空。我是不拒绝AI艺术创作的。

第三次,2023年中秋节,香港故宫馆与香港瑰丽酒店合作推出了一款月饼,我们开幕展览展厅五(按:“器惟求新—当代设计对话古代工艺”)的展览艺术总监“又一山人”(黄炳培)找了本地视觉艺术家黄宏达为月饼包装做设计,他用AI设计了一幅水墨画,用了月球、嫦娥四号、月球表面的元素,揉合传统书法,呈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作品。

为什么做这个呢?因为香港故宫馆做的月饼,大家自然会想我们应该做得比较传统,我们用了AI加水墨来表达,就是想给观众一个不一样的设计。

将来,我们对AI的应用也持比较开放的态度。在博物馆的运营中,使用AI要有一个清晰的目的,而不是无目的地任性使用。如果是展出现代艺术的博物馆,使用AI的空间比较大,因为其展品面对现代生活,它的展览、作品都要挑战人们,引发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和辩论。

至于展出传统艺术文物的博物馆,需要根据历史资料和文献来讲故事,例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使命之一便是推动公众对中国艺术和文化的研究和欣赏。从最基本的功能来说,AI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跟公众沟通,解释文物内容、意义,帮助观众开拓想象,但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创作要建基于历史资料和文献,二是不能破坏文物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我是学历史的,历史资料卷帙浩繁,而AI擅长吸收材料后输出,这有好处,也有不好处。AI能做的,是基于过去很多人都这样想这样做,它不是天才,是看了过去很多人的思考后,总结出最多人用的一个方法或结论,但我们历史学家不是根据一般人的了解去做研究的。

我们的工作很有趣,非常需要创造力,因为在历史研究中,很多材料是不完整的,把一些材料收集起来后,需要有一个推断和推论做出来。这个工作,AI能不能帮我们做呢?不是不可能,关键是,AI搜集10个历史学家的想法,你让它总结一个,可能它搜集了10个,但没有搜集最好的那个,好的历史学家就是能看到其他历史学家看不到的观点、比较超前的观点。

AI是一个工具,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就像我之前用AI整理可持续发展报告材料确实很便捷,但这件事也有几个范畴:首先,它是报告,不是论文,论文我不会这样操作;其次,我不能完全照搬它,我代表香港,代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报告中要有针对性地表达我们的风格。

对它提供的内容照单全收,对我们没有好处,对知识发展和学术发展更是有破坏性。怎么利用AI材料,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所以,关键是,我们如何问问题。

如果真的要一个原创内容,AI不会比我优秀,不可能的,因为我一生做这个课题的研究,我现在最大的担心是,如果我们使用AI,完全用它、抄它,不思考,这个问题就大了。

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标准和经验去处理这个问题,防范这一点,要看每个人的自觉和道德,需要教育,还需要定一个规范出来,我们人类的知识要往前发展的话,这是很关键的。

人有创作力,人有情感,AI处理不了的是情感问题,我高兴不高兴,都会影响今天的表达,很多电影、文学作品都表现过AI产生情感后的世界,这是想象的,如果真的实现的话,就没办法了。

这一天会不会来我不知道,我觉得要看看现在,因为整个人类发展总是经历这样的过程:发展到人们觉得太过分了之后,我们又要退回来,这个历史过程很有趣。这是人类的另一个好处,有反思,而AI没有。这是我研究历史的一个想法,可能按照现在的科技发展趋势,未来我们是控制不了的。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2024年将会做一个考古展览,有一个关涉中华文明起源的主题,我的同事最近去了内地不同城市的博物馆收集材料。

如果重构某一段历史图像需要10件文物,但我们只有5件,AI可以帮我们把整体的图像描绘出来,通过AI搜集其他材料,有一点推论,而且它做完我们要看看它做得对不对。我相信我们会在工作里应用这项技术。

可是要挑一件很好的文物来展览,是一件非常感性的事。因为文物是没有分数的,没有一个文物是77分或者80分,更不存在80分就比77分的好。和其他博物馆谈的时候,对方愿不愿意把文物借给你,这也是AI不能代劳的。

站在现在的节点,技术发展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博物馆是跟社会连接在一起的,我们要拥抱技术。对我们工作会不会被AI替代,我不会过于悲观。

吴志华

2023年12月

(作者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