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秋日温暖的午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的广场上,人们陆续聚集,期待着好戏开场。

阵阵嘹亮的号角声中,身穿盔甲、头插五色彩旗的将士威武出场,古老的藏戏即将登场。

舞台上,一位衣着朴素、面容慈祥、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的老人忙得不可开交,只见他时而弹电子琴,时而拉手风琴,时而用串铃伴奏,双手还不时地在比划着。他就是吉德。现年78岁,是班玛县江日堂乡多日麻村人。老人曾担任班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也是一位藏族艺人,还是江日堂乡民间艺术团创始人。

“班玛是玛域果洛文化的发祥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我们组团演出就是为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吉德老人总是这样说。

吉德年轻时就对藏戏很有研究。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凭着记忆开始编写剧本,并发动组织青年牧民和学生在空闲时练习。

1981年8月起,在蓝天为幕、绿草为台的草原上,他和孩子们开始了演出。这便是江日堂乡民间艺术团的雏形。近四十年的时间,艺术团在果洛州这块肥沃的土壤里辛勤耕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台下天真烂漫的孩子、腼腆羞涩的女子上台后,能立即进入角色,演绎着不同的藏戏人生。多年来,吉德老人的艺术团已培养出了500多名业余演员。

鲜为人知的是,江日堂乡民间艺术团的演出均为义演,演员们没有一分钱的补助。这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演员的误工补贴时刻牵动着老人的心,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继续发展艺术团,吉德老人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一日三餐馍馍清茶、酥油糌粑,每月微薄的工资就是艺术团的主要经济保障。

为了发展壮大剧团,增进各民族团结,吉德老人动员儿子、女儿、女婿、外甥齐上阵,同台演出。另一方面,他还着手强化培训锻炼,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多面手演员,很多演员既是乐队伴奏者,也是分饰不同角色的高手,他自己不仅吹拉弹,还担任乐队总指挥,客串不同角色。

“虽然我现在年纪大了,但还经常客串一些人物,这样既能对演员们言传身教,自己也能过过戏瘾。”吉德说,他们年年都会编排新节目、增加新内容,而且每年都会在村上、乡上、县上、州上表演几场节目。与此同时,他还在创作时把传承和创新相结合,先后编排的藏戏有《文成公主》《松赞干部》等20余部,还独树一帜地把《红军来了》与《霍岭大战》的上下集改编成藏戏搬上舞台。

吉德的艺术团里存放着许多服装、盔甲、面具等道具,其中大多数都是老人亲手制作的。他几十年的付出不仅得到了牧民群众的高度称赞,也获得了国家文化部和青海省总工会的嘉奖,被授予先进个人和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带领剧团走遍草原雪山,为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默默付出自己的心力。

吉德老人的故事只是青海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大美青海,美在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融,更美在600万各族儿女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当万人锅庄跳起来,幸福的“花儿”唱起来,唱红歌、听贤孝、看藏戏……这样的场景在城市广场、乡镇文化中心、社区村庄随处可见。

近年来,我省以文化发展引领民族团结,打造多个文化品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团结民族民间舞电视展演、阿尼玛卿转山文化旅游节、玉树赛马节等各类大型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送戏下乡”,推出《多彩果洛》《相约阿尼玛卿》《魂系金银滩》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进一步用文化引领群众思想、凝聚民心民智,唱响了国家富强好、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