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撰文 |孙壹璨

编辑 |简佳

西安如何留住年轻才俊一直是公众热点关切话题。从城市维度上讲,人均收入是否提升更是“人才是否外流”的决定性因素。

近期华为与吉利迅速加注西安,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01

华为转型:“变道”充满“想象力”

近期,华为对西安的动作主要有:

8月24日:成立西安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系华为数字能源布局全国的第3家。

9月9日:华为“超算中心”项目启动,这是全国第2大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9月28日:华为云(西安)运维中心正式揭牌,成为云全球四大运维中心之一;

10月8日: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在金融棒棒糖看来,上述信息的核心点是:华为将西安视为技术高地,作为其技术研发的“战场”和场景输出的“卖场”,最终为自身“更深的数字化”转型寻找基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华为数字化转型实践示意图

具体来看:

1:都以创新为驱动导向:不论是“数字能源”,“人工智能”,还是“华为云”,出发点都指向了“科技创新”,具体的落脚点则是“数字经济”。从实现目标来看,目前华为搭建的“鸿蒙”“欧拉”等生态已经是对万物互联下的经济形态开了一个好头。

2:都以技术为内核支撑。新成立公司的业务范围就包括了软件开发及新兴能源技术研发。而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也依托于过硬的算法技术及大数据开发服务。华为云运维中心也是如此,每个端口之间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适应现实场景应用的需求。

3:都以西安为战略根据。西安是华为继深圳、上海后布局数字能源公司的全国“第3城”;人工智能和华为云两大运维中心的体量亦是华为少见的地方布局。这些信号都说明了华为对西安的看重,且在西研所的加持下,西安的科研实力和集群效应更加凸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华为产品及业务模型

西安承接华为的能力,自然是一个重要基础。仅以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为例,西安市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585亿元(2020年),人工智能企业超过150家,拥有相关国家级研发平台11个、省部级平台36个……

如果作出大致判断的话,在美国打压下的华为,消费者业务虽然受到重挫,但向“更深科技”进击已经是对赛道的重大调整。幸运的是,西安“荣幸”的扮演了强力支撑。

02

吉利焦虑:“守道”保持“攻击欲”

8月23日,吉利在经开区注册成立西安融晟新能源有限公司。

9月14日,在高新区成立西安浩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10月9日,吉利又在经开区成立了西安吉利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我们发现:三家新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供电,新能源车生产、销售和研发以及汽车零部件研发等。这不难看出,吉利在西安对“新能源”和“研发”相当重视。然而,吉利其实很焦虑。

数据显示,吉利品牌上半年共销售63万辆,其中新能源仅3万辆,占比仅为4.8%,而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市场整体占比为10.8%。与“友商”相比,吉利的销量不仅远远落后比亚迪,更追不上蔚来、理想、小鹏等年轻后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新能源车最新单月销量排行

业内有专业人士指出,其间的问题包括体系过于庞大、新品牌过多等,但有一条则指向了技术推动还有缺憾。

众所周知,电池起家的比亚迪,是为数不多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企业,而其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就是电池,并且纯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动汽车所搭载的电池均自身生产。

反观吉利,过多依赖了沃尔沃这张在新能源领域并没有核心优势的空牌,导致其电池在续航、寿命、品控等多方面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因此一直没有实现其2015年启动的“蓝色吉利行动”(要求2020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9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吉利近年来汽车总销量与新能源车销量变化图

在这个境况下,吉利被称为“新能源转型中的赶路人”。但作为密集布局的西安,我们也应该看到吉利仍然保持着轰击新能源阵地的攻击欲。

而选择西安加注的原因也很简单:

1:已经押重筹:仅在经开区就投资350亿元,启动30万产能,包括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物流配套等设施。

2:西安有预期:西安正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车产量达到150万辆以上,并且要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科技创新中心。

03

大佬驾到:西安要靠“年轻人”赚钱?

1944年的任正非,1963年的李书福,早已是天下皆知的成功大佬,但我们认为,吸引他们“突击加注”的决定性因素——是“西安90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是数据来源为《西安交通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及《西北工业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华为在两校订下了近700人的单,若加上“传统冠军”西电的648人,当年共有1300余人进入华为。

2020年度,交大进入华为人数为326人(本科30,硕士288,博士8人),西电为557人。由于暂时缺失西工大数据,但“西安每年为华为贡献1000人”已成大概率事件。补充一下,西电在2020年,有319名研究生进入中兴。

换成以吉利为代表的制造业,我们再看看。

2019年度,长安大学共有568人进入制造业,仅次于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上汽、东风、比亚迪、吉利、海尔、TCL等“制造业”500强就招募到了330余人。

原因很简单——钱多。

华为的薪水就不讨论了(人均收入70万),在西电公开信息中可以看到,2019年毕业生的月收入(可视为起薪点)为8075元,不但远远跑赢了全省私营单位平均工资(47724元),也超过了全省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83520元)。

在这里我们要看到两大信号:

1:“理工科学生”已不介意所有制身份:“有本事的年轻人玩的是核心竞争力”,在交大西工大2019年就业报告中可见,民营企业入职率已经超过国有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优势产业帮了西安大忙”:如下图所示,IT互联网及制造业在两校毕业生中占比最高,在财经观察者眼里,这必然得益于“集成电路千亿产业集群”、“千亿汽车制造业集群”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文至此很简单了,城市发展靠年轻人没有悬念,但“年轻人要什么”?无非是“钱多、有发展、心情好”,能提供这种条件的自然是“市场创新意志强、现代企业氛围强、工资竞争力强”的优质企业,感谢华为这样的公司做了表率。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要感谢招大引强、延链补链,以“链长制”为代表的“工业强基”,以“秦创原”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正在深刻地改变西安,不但是产业升级,更是人才优化。最终这届“90后”不但会是很好的“劳动者”,更会是很强的“消费者”。

这样的西安才有大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