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最近上演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降价潮。

4月21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特斯拉Model 3/Y/S/X全系在 中国大陆地区降价1.4万元,调整后的Model 3起售价从之前的245900元人民币降至231900元,Model Y起售价从263900元降至249900元, 降价幅度达5.3%。

这不是一次特斯拉针对中国市场的降价,而是全球。

官网显示,特斯拉汽车在美国集体便宜了约2000美元。Model Y最便宜版本目前在美国的售价为42990美元,触及历史最低价格。另外两款较昂贵的Model Y版本也打折2000美元,Model X车型价格也降至目前为止的最低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想也马上跟进。

4月22日,理想汽车官方发布消息称,2024款理想L7、理想L8、理想L9及理想MEGA将采用新的价格体系。

宣称不打价格战的理想汽车祭出“史上首次”大规模降价的大招, 全系车型降价1.8万到3万不等。

而就在理想宣布降价的前一天, 小鹏汽车也推出了5亿元的限时购车补贴。

一夜之间,新能源车企集体进入了“打折模式”。

这场价格战,因何而起呢?

01 欧美放缓电动化

欧美电动车市场在产业政策的退潮中显露疲态。

根据欧盟委员会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欧盟 新能源车销量同比下滑14.1%,其中纯电动车销量降幅达12.2%。

今年第一季度, 电动汽车在美国的销量仅增长2.7%,远低于去年47%的增幅。而电动汽车之王特斯拉,在美国本土市场更是出现了同比下滑13%的尴尬局面。

为什么欧美电动车市场会突然降温?除了消费者对续航里程和充电站等问题的担忧外,更重要的一点是, 欧美国家对电动车的政策支持力度正在逐渐减弱。

在美国,2023年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已经结束 。

德国最新出台的电动车购置补贴政策明显缩水。 对于售价低于40000欧元的车型,补贴金额从原先的6000欧元降至4500欧元;售价在40000欧元至65000欧元的车型,补贴则从5000欧元降至3 000欧元。 种种迹象表明,欧洲各国正在按下电动车产业政策的减速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全球电动车市场的领头羊,特斯拉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

数据显示, 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交付量下滑了12%。为了提振销量,这家素来以高端形象示人的车企被迫多次下调售价。

以Model 3为例,目前德国市场的补贴后起售价已降至约37000欧元,较去年同期下调幅度超15%。其他主要市场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的降价力度也在10%-20%之间。

可以说,政策退潮之下,电动车销量下滑,迫使特斯拉祭出了全球降价抢量的法宝。

02 国内淘汰战开打

在中国国内市场,这次价格战更是显示,残酷的淘汰赛才刚刚拉开帷幕。

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 在万亿级的蓝海下,却是群雄逐鹿、你死我活的混战局面。

乘联会数据显示, 目前国内新能源车市场CR10(前十大厂商的市场集中度)仅为73%,与燃油车市场90%以上的CR10形成鲜明对比。

这意味着数百家中小车企仍在苦苦挣扎,而马太效应下品牌向头部集中又势不可挡。在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价格战无疑是最直接、最残酷的淘汰赛。

从年初蔚来“口误式”降价,到近日理想、小鹏、哪吒等头部新势力集体出手,再到传统车企比亚迪、长安、上汽名爵等加入战局,新能源车价格战方兴未艾,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价格战往往是行业洗牌期的重要特征。削价竞争成为众多中小玩家的生存法宝,甚至是背水一战的孤注一掷。

而头部车企为了不让市场蛋糕旁落,也被迫加入厮杀,主动降价,借机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一众新能源汽车厂商,已经在淘汰战中出局了,比如威马、高合等一度被看好的品牌都迅速消失了,至少有十五个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轰然倒下。

在这场商战中,各品牌商几乎无所不用其极。

问界、蔚来等品牌商线下针对已下定大火的小米SU7的消费者推出了相应补贴。没有谁的客户是不能抢的,你活了,我可能就死了。

蔚来汽车门店销售表示:“只要您下单,我们同样补贴5000元。我们的大定 也是5000元,而且即便是您锁单,工厂排产了,也随时可以退定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为残酷的商战,可能发生在舆论上。

理想MPV车型MEGA是理想汽车首款纯电动产品,但MEGA在3月初上市时遭到网络水军恶意攻击,开局不利。

另据红星新闻了解,在MEGA上市期间,涉嫌参与打压的车企有三至四家,衡水警方展开多人次询问,小鹏汽车一名中层员工正在配合调查。

虽然最终要看警方的证据,但足以说明这场商战有多疯狂了。

毕竟, 最终行业能留下来的企业品牌,不会超过五家。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生死存亡的压力下,每一家企业都必须经历这样的残酷考验。

03 产业链成本革命

企业竞争中的价格战,并不仅仅来源于企业降价的意愿,更来源于产业链的成本革命。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投资热潮方兴未艾。

在整车销量首次超越燃油车的强劲需求预期下,从上游矿产资源,到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车制造,巨额投资纷至沓来,新建、扩产项目接连落地。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国内外新投建项目共计56个,总投资金额超5455.18亿元,同比增长超70%。

产能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正加速释放。

以动力电池为例,宁德时代的CTP技术(无模组电池包技术)已经实现大规模量产,电芯成本较常规方案下降20%以上;松下推出的CTC技术(无极耳电池)可使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至75%以上,进一步降低电池包制造成本。

据测算, 当前主流磷酸铁锂电池的平均成本已降至0.7元/Wh以下,较2021年下降30%以上。

而随着产业政策刺激的退坡,补贴的消失也倒逼车企在降本增效上动真格。

特斯拉在上海超级工厂成功实践的“兆瓦工厂”模式,通过高度自动化提升生产效率, 平均每辆车的生产成本降幅超20%。

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理想等,通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三电”核心部件,构建垂直整合的产业链条,也在供应链把控、成本管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种种迹象表明,产业链的成本革命,给予了车企更大的降价空间。

04 全面向燃油车发起攻击

新能源车企之间的竞争,远没有到白热化的程度,因为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是燃油车。

新能源车要占领市场,让自己活下来,必须抢夺燃油车的客户。

而电动车想最终取代燃油车,性价比仍是不二法门。

电动车相比燃油车,在能耗、智能化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续航、充电等问题,也是其短板。

想要最终完成对燃油车的全面取代,性价比优势的确立至关重要。而降价,正是向燃油车发起攻击的关键所在。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购车成本无疑是影响购买决策的头号因素。

根据第一电动网联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研数据, 超50%的消费者认为目前新能源车性价比不高,35%的消费者认为车价偏高是阻碍其购买新能源车的首要原因。可见,昂贵的价格是制约电动车下乡、走进千家万户的一道门槛。

纵观如今新能源车降价潮涉及的主要车型,实际上大多集中在15-30万元的細分市场。以上文提到的Model 3、理想L8、小鹏G9、哪吒U/V系列为代表,这一价格区间的车型售价下探、让利明显。这恰恰瞄准了新能源车市场体量最大、购买力最强的中产阶级群体。通过降价撬动更多市场需求,对于车企完成从小众到大众的跨越至关重要。

而随着价格红利释放,消费者购车负担的减轻,电动车的终端渗透率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中汽协预测,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到31.6%,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

降价潮的背后,是电动车市场空间打开、爆发在即的价值洼地。

05 谁能活下来

欧美推后电动化,是一个重大利空,并且代表着电动车在欧美市场的未来,具备有重大的不确定性。

再加上欧美都对中国出口的电动智能汽车,开启了贸易保护主义,指望欧美市场爆发,恐怕不现实。

集中在中国市场内卷,有可能是未来一众品牌的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降价换量,是产业发展的必然,但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同质化的竞争模式,会让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态势。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所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应建立在价格优势之上,而应建立在差异化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之上。”

新能源车降价潮,从表面看是一场你追我赶的价格战,实质却是产业升级、行业洗牌的缩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降价只是竞争的一个维度,而那些能够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才有望笑到最后。

功夫财经视频号全新改版!!!

了解最新、最全的财经热点,看懂事件 背后的关键信息

功夫财经大师兄王牧笛

把最有价值的内容讲给你听!

关注【功夫财经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