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宁市永和镇夜明村借力乡村振兴东风,对这个千年古村落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历史和红色资源进行充分发掘打造,同时以“一村一品”为主抓手,大力发展蒲公英特色种植推进产业扶贫,带动了该村精准扶贫户如期实现稳定脱贫,村民增收致富,夜明村这个昔日的“桃花源"如山中明珠再现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村旅游显“桃花源”魅力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走进夜明村,映入眼帘的似乎就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名句描述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明村,据传因该地有银矿,夜里会发光而得名。作为千年古村落,该村历史人文深厚。茶仔石阶古驿道,在宋朝就是通往宝山、程乡、梅县及潮州的一段要道,现该村还保存有三段比较完整共1000多米的古驿道。沿着古驿道行至半山,“不见瀑布先闻水声”,再往前就是著名的响水寨瀑布,据史料记载,宋代丞相李纲、著名诗人杨万里途径夜明观赏夜明飞瀑时均留下诗篇。此外,夜明村仍保存有宋朝时期银矿洞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灌溉修建缩小版的“红旗渠”、三百多年的古民居。夜明村还在199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确认为“解放军游击战争根据地”,成为老区一块红色故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充分挖掘夜明村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进行提升打造,夜明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投入建设资金近100多万元。借助原有李子产业的基础,以千年古驿道的修复为中心,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引导发展农家院、农家饭店等具有农村风味的餐饮文化。现夜明村农村综合文化示范广场项目已完工,夜明片至七层片主干道实现了水泥硬底化。村庄主干道栽植台湾草、变色花、红继木等各类花灌木2000余株,完成村落标识6处、全村主干道路灯八公里全部安装LED灯,修整残墙150米,古栈道进行了保护性修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前期对村容村貌进行修整打造,2019年5月,作为兴宁举办的“绿色梅州活力兴宁”的自行车骑行活动的途经村落,夜明村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给选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助骑行活动的举办,该村种植的李果也卖了个好价,据村支部书记吴新文介绍,原来该村李果以卖青果为主,每斤不到1元钱,借助赛事的举办,夜明村一夜成名,李果也卖了个好价钱,均价达到2.5元每斤。按现有种植300余亩计算,年产量150万斤左右,村民单李果收入这一块就有375万元。夜明优美的自然风光也留住了“人气”,成为骑手、徒步者周末的“网红打卡地",人气的高涨吸引了投资,吴新文说现在就有几位老板准备在夜明村发展“民宿”和“农家饭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小蒲公英成“致富宝”

夜明村虽然不是省定贫困村,但该村远离圩镇和城区,村里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常住人口仅仅200多人,仍然有9户精准扶贫户。2018年,夜明村在帮扶单位武警广东省总队的支持下,经过广泛深入调研,结合该村已有小面积种植蒲公英成功的先例和当前花草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该村建设农业示范园发展种植蒲公英,生产制作蒲公英茶。蒲公英种植基地很快就发展到60亩,村里也注册了野生蒲公英茶品牌,进行了的生产试验和运营。9户贫困户全部成了蒲公英产业的扶贫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前,吴新文带领笔者来到蒲公英种植基地,只见有好几个工人在田地里拔除杂草,绿油油的蒲公英苗有不少已经开出了小花,在和煦的春风中摇曳。笔者现场搜索“蒲公英茶的功效”,发现“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强化肝脏的作用……”。“现在规模虽然不大,但蒲公英茶产值高,每亩可达10万元、总产值可达600万元,单这一项每户贫困户平均可从中获得年收入近5000元。随着专业大公司的加盟,发展前景更为可观。” 由于有了“一村一品”蒲公英种植,9户贫困户全部已经于去年底退出了贫困行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新文所说的“专业大公司的加盟”原来是在去年10月上旬,为进一步顺应市场发展,把蒲公英茶打造成夜明村的拳头产品,真正实现“一村一品”,夜明村与江苏国大易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展开了蒲公英基地战略合作。此次签约后,夜明村与国大易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将以打造梅州特色农业品牌为目标,共同打造生态蒲公英种植基地。双方采用“线上线下平台+基地+农户”的蒲公英茶叶产业化合作经营模式,计划初期发展种植至100亩。夜明村的蒲公英茶项目还得到了帮扶单位的支持,总队已经于去年帮扶15万元,帮助村里购买产茶机器、扩大种植规模等,助力将这一农业品牌做大做强。预计今年,基地规模将达到100亩,年产量可达15万斤以上,将充分带动该村乃至周边村劳动力就业,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夜幕降临,夜明村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微凉的山风中夹杂着青涩李果味,借助于对口帮扶和乡村振兴,夜明村这个昔日的“桃花源”正在发出如它的村名“夜明”珠一般耀眼夺目的光芒。

【全媒体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钟思婷 刘海阳 李天文

【作者】 张柳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