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做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陆放翁先生所作,诗中所说的,便是从古至今的说书。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说书这个职业发展到现在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的说书和传统的说书在形式上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本质上还是一回事,只是运用了大量的科技手段,比如现在很多的自媒体博主,其中的很多本质实与说书无异。

说书这种方式是有着极强的传播效果的,尤其是配合上现在的科技手段。这在于说书人将历史事件改编成各种有意思的故事,进而通过说书人生动的讲述来达到吸引受众的效果,虽然说书是一个娱乐活动,但是人们从这里面获得的知识却实在是不少,这是因为如果你完全将说书当成是虚构的也不客观,因为他是以历史作为底本进行创作的,而你又不能把它当做确实的历史事件,因为这里面夹杂了太多的故事性的二次创作。

不管怎样,久而久之,说的人多了,听的人也多了,说书人口中的故事也就被当做真实的历史口口相传流传下来了,这些故事除了各种历史事件外,也就是对各种历史人物的评价了,谈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莫过于各朝各代的著名皇帝,而这些皇帝中又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为最出类拔萃,被提及的次数以及谈论的最多,有关于他们的故事和功绩也被广泛的传颂。今天我就想来谈谈他们其中的一位,也就是现如今在网络上被很多网民奉若神明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现如今在网络上提起秦始皇很多人都会崇拜的说他是千古一帝,有着丰功伟业,雄才大略,让中国从原先封建的周制,变为统一的秦制。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大概沿用了两千多年,以及废封建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再造华夏,统一六国,甚至还有人说没有秦始皇的影响就没有后来世世代代的大一统,华夏大地就会和欧洲一样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如果上面这些功业都属于秦始皇的话,秦始皇这位皇帝似乎也确能承担的起上面的这些美誉,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网友口中的秦始皇其志不可谓不壮,其才不可谓不雄!然而很可惜的是历史并非真的如此,作为一个有历史常识的人来说,这样评价秦始皇是不客观的,上面所说的这些功绩非秦始皇一人所为,甚至可以说秦始皇都不是完成这些功绩的核心人物。

所以我想聊聊我眼中的关于秦始皇的一些话题,我想谈论的问题主要是关于下面几点,首先是秦国一统的原因,以及作为皇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如何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再者是为何如今开始神话秦始皇?第三则是华夏自秦以后一直在追寻大一统的原因是什么?真的是因为秦始皇一个人的原因?如网上的网民说的那样,秦始皇给中国人种下了统一的基因?碍于篇幅的原因,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谈论的是两个问题,即秦国为何能够统一六国?没有秦始皇就统一不了六国了吗?以及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秦国能够统一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以下几点:第一点便是秦国独特的地理位置,秦国位于关中地区,关中自古为四塞之地,东边有函谷关、崤关、武关、潼关等要塞扼制通往关东的要道,易守难攻,即便在初期难以和中原大国以兵力相争,但是也足以凭借地理优势来保全自身,发展自己,积蓄力量以待关东之敝。

秦国在地理上另外一大优势就是拥有两大农业产区,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障。关中地区,位于渭河流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十分适合于农业生产,因此被称为“天府之国”。商鞅变法时期,颁布“垦令”,鼓励农耕,招徕移民,大大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的开发。战国后期,郑国渠修建后,“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另外一大农业区是巴蜀。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吞并巴蜀。此后秦国在这里不断进行开发,有著名的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第二个“天府之国”。这两大农业区使得秦国兵强马壮,有足够的资本统一六国。

而我们反过来再看看其余的国家则明显没有这样的地理优势。首先其中的魏国虽然平原很多,可居农耕的土地也多,但是其本身处于四战之地,周边国家的不断进攻使得魏国自身难以安稳发展,最终在不断的征战中导致衰落。

燕赵之地虽然从战略位置上看起来不错,但是最大的缺点是其境内太多山区,可供农耕的土地太少,经济不如其他国家发达,不具备统一的条件。

再来看齐国,齐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是春秋战国中最富裕的国家,但是其与众多国家接壤,也无险可守,最终在五国的联合进攻之下导致衰落。

再来是地盘最大的楚国,楚国虽然面积大,但是它地处南方,南方大部分土地在彼时没有得到开发,于是出现地广人稀的局面,而且北部的边境线太长,要面对的威胁太多,兵力也非常分散,所以不具备统一的条件。至于韩国由于实力太弱,不足讨论。所以从地理环境和位置上来说,秦国无疑是得天独厚,最具备统一条件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则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实在是秦国能统一的另一个重大原因,首先我们都知道,在秦孝公时期当时的秦国由于地处西北偏僻位置,生产力水平低,内部氏族力量较大,私斗成风;外部强敌环伺,韩、赵、魏、楚等国与秦国接壤,河西之地落入魏国之手,北部游牧民族常侵扰秦国;外交上甚至出现各国诸侯都鄙视秦国的局面(诸侯卑秦)。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新继位的秦孝公想要改变现状,壮大秦国。

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有一个人就应运而生了,想必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他就是商鞅。商鞅由于在魏国得不到重用,所以来到了求贤若渴的秦国,并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得以施展他的法家思想。商鞅于是投桃报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 经济 军事 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改革,使得秦国得以发展壮大,具备了统一的基础。这些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的改革彻底抛弃了封建制度中由贵族身份而来的统治结构,代之以耕战为中心的统治结构,改变爵位取得方式,以军功和农耕为奖赏标准授予平民爵位;废除了土地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主张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确立法治思想,让法律在全国上下各个阶层得到执行实施。

2.在经济层面上废除了实行已久的贵族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广开阡陌,奖励国民开垦荒地,规定对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农民可以免除其服劳役和缴税的义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发展农业为本业,发展商业为末业,对商人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极大促进了秦国国内小农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家给人足、路不拾遗”的社会安定局面。

3.在军事层面上废除了各诸侯国普遍实行的军队领导权的世卿世禄制,创立军功爵制。禁止并惩戒军队内士兵私斗,推崇凭军功和战功升迁级别,具体制定了二十等的爵位制度,根据士兵取得的军功大小授予其不同等级的爵位,注重从些凭军功进爵的士兵里选拔和任用官员。实行军功爵制,平民士兵可以依其取得的军功得到爵位,出身在贵族行列的宗室子弟,如果没有取得军功,就不能授予其爵位,不能任命其担任某些官职。奖励军功政策的实施,使得秦国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达成了“强兵”的目的,为后世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牢固的制度基础。

4.另外在社会组织方面实行什伍乡里制度,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政长官伍长和什长负责各自区域的社会治安,一旦发现形迹可疑者或违法犯罪者要及时上报,商鞅还在此基础上实行什伍连坐法,制定严刑峻法以及恐怖的政治高压,要求乡民邻里之间相互监督纠正日常行为,如果一家犯罪则什伍要连同受罚。实行分户令,重新编订户口,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个体小家庭式的户籍制度,以增加征税单位。商鞅的两次变法都大力推行分户分家,禁止成年的父子兄弟居住在一个大家庭,一则有助于挖掘人力资源,增加国家的税租收入,增加服劳役人口的数量,二则摆脱了国内的戎狄风俗,激发小家庭的权利意识,提高了秦国民众的文化层次。分户令的实行间接起到了壮大秦国经济实力的作用,也为军队的扩大、军事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这些变法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整个国家的人力和物力组织和集中了起来,并且把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积累社会财富,但是将一切的财富都掌握在君主手中,供君主调动。另外废除世卿世禄制度,用军功爵位制度调动普通百姓的积极性,设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君主能最大化的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为君主所用。

这种变法是否人道,是否利国利民我们暂且不做讨论,但是这种变法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帮助秦国强大了起来,并且得以统一六国,而且在当时的乱世下,法家这种制度确实是最符合统一需求的制度。反观当时的其他国家也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革,改革的趋势也都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只有秦国的改革是最彻底的,这一点从商鞅改革过程中触动了多少贵族的利益,以及商鞅在秦孝公死后招致的报复就可以看的出来。另外即便是商鞅死后,商鞅的变法也能够在秦国继续的实施,形成了身死法存的局面。所以商鞅变法是秦国能够统一的另一个重大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点则是由于社会风气方面,秦国由于世居关中之地,周边都是西戎,初期未足涉猎中原,所以中原淫靡奢侈之风未染,或者说相较于中原人染之较浅。再者秦国自变法之后一直实行的也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秦国人也因此直率之气未脱,改革起来相对于其他国家也更加容易,阻力相较于其他国家也比较小。另外这也导致了秦国的民风较为彪悍,兵也自然比中原诸国强大。这是社会风气所决定的。

第四点则是人力方面,有了以上的三点作为基础还不够,因为统一这件事总要有人实施的,既然需要有人实施,那么实施的人就非常关键了,以下几个人对于秦朝统一之功是非常关键的。有人在这个时候可能兴高采烈的站出来了,你前面说了这么多,到人力方面总应该说到我们的秦始皇欧巴了吧?对不起,还得往后排排,因为我翻遍史书,秦始皇于统一之功实微不足道。秦国统一按照吕思勉大师在他的著作《先秦史》里面是这样总结的:“富强之基,树于商君;蚕食之形,成于魏冉;囊括之谋,肇于不韦;三人者,实秦并天下之首功矣。”吕大师所言绝非虚言。

首先商鞅的对于秦朝能够统一的功劳已经不必多言,上面已经说清楚了,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秦朝绝无统一的可能。

关于魏冉方面,在魏冉为政期间,推举白起为将、任用任鄙为汉中守,多次攻打韩魏蚕食两国土地,而其发动五国联合伐齐、实行南下攻楚等举措削弱了齐楚两国的实力。史学家司马光认为,魏冉举荐白起,南取楚都,东面扩土“使六国稽首事秦”,对秦国的统一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再来是吕不韦,吕不韦为相期间,对内实行德政,对外采用武力征服,灭掉了东周,设立三川郡等,让秦国版图逐年扩大。后来嬴政继位,尊吕不韦为相国,称其仲父。在辅佐秦王政管理朝政期间,吕不韦继续派兵征战各国,为秦始皇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三个人在秦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秦始皇本人于统一之功实在是不足道尔,即便是不和以上三位为统一立下大功的人相比,和秦朝统一之前的前五位君主相比也毫无突出之处。可以说秦朝统一是农耕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历史大势,而秦国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再加上能人辅佐,从而并得六国,此绝非秦始皇一人之功。

而在文章的最后我个人想尽量客观的评价一下秦始皇,也想分析一下秦始皇被神化的原因。首先秦始皇这个人是暴君则是无可争议的,这从他焚书坑方士和儒生这一点可以看的出来。

再者观其言行可知,其为人实图好虚名者耳。比如秦始皇泰山封禅,巡行四方刻石立碑彰显功德,以及祈求长生等不切实际的做法,以及其为人奢侈淫靡,花费无度更是不必多言。

再者秦始皇的才能也确实难以称得上是雄才大略,秦得天下之后在久经战乱,生民急需休息的时候依然看不清天下大势,依然用法家的严刑峻法治理天下,而且其为人严酷,仍然不知道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反而是继续营造宫室,修建长城等劳民伤财之举,其实修建长城也不是坏事,但是他错就错在对于国家的承受能力没有一个客观的认知,进而导致国力大耗,民生凋敝,致使初定不久的秦王朝二世灭亡,中华大地再一次的陷入了战乱之中。有人可能会说秦国在秦始皇时期实力达到了顶峰,但是这其实和秦始皇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是由于前任的励精图治,到了他这一代顺理成章的事。所以秦朝的灭亡和秦始皇不改弦更张,施行休养生息之策有很大的关系,此等对天下大势浑然不知的人何来千古一帝之说?又何来雄才大略之说?

也有人可能会为秦始皇辩解,说当时秦统一天下用的就是法家的那一套,在此之前也没有其他国家统一天下,统一之后秦始皇用他统一天下的手段来治理天下也是自然而然的,不可以以此来偏责秦始皇。这样说倒也是有道理,毕竟他也是第一次统一天下嘛,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你们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秦始皇呢?你们可是把他捧成了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帝王啊,既然是最伟大的帝王自然也应该以最苛刻的标准来要求他了。而且这在我看来也算不得什么严苛的标准,只要是中材之主就可以判断的出来国家急需休养生息了。

至于秦始皇的功绩,自然也是有的,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按照秦国原本的发展势头发展了下去,并且最终统一六国,在这期间没有昏庸到阻止这种顺理成章的事发生。再者就是统一六国之后按照群臣的建议,废封建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并且在文化上也实行了统一文字等举措,这些举措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也都明白了秦始皇的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以及其才能不过是中下之才,远远谈不上是什么千古一帝,在我看来历史上类似于秦始皇这样的皇帝很多,比如汉武帝,北周的周宣帝,隋朝的隋炀帝其为人和才能都是差不多的。这些人都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保人之手,对外界几乎一无所知,其特点是志大才疏,空有凌云之志,而无治理之才。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但是却不考虑国家以及人民的承受能力,最后往往是搞得生灵涂炭,满目疮痍。而且这些人虚荣心极强,这也就会导致他们做得举措大都是面子工程,从而不顾国家和百姓的生死安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结论其实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评价,后世的史学家对秦始皇的评价与我也大差不差,大多也都是赢秦无道,以至二世而亡这种话。然而我发现最近几年事情出现了变化,有不少人开始为这样的暴君评功摆好,各种溢美之词开始出现,各种评功摆好的行为也滔滔不绝。这又是因为什么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