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家中,唐全昆老人向记者敬了一个军礼。遗憾的是,老人的军装没有保留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获得的勋章及立功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业后的唐全昆继续在新岗位上发光发热,曾荣获自治区汽车驾驶员安全标兵。(记者翻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全昆当年在兰州时的纪念照。(记者翻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全昆当年的干部任命书(复印件)。(记者翻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唐全昆顺利完成了驾驶学习,图为当时的毕业纪念照。(记者翻拍)

桂林日报记者胡晓诗 文/摄

日前,记者在位于桂林市象山区凯风路的家中见到了抗美援朝老兵唐全昆。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精神矍铄,目前一人居住的他,可以独自照顾好自己的起居饮食,房屋也打理得干干净净。70年前,老人隐瞒自己的干部身份入伍参军,从紫金山下到鸭绿江畔,从辽阔海岸再到高原戈壁,老人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艰险,不改从容淡定。在儿女们的陪伴下,老人坐在摇椅上慢慢摇晃着,向记者细细诉说他经历的烽火硝烟岁月。

年少副乡长隐瞒身份踊跃参军

1932年出生的唐全昆,老家在江苏溧阳。1950年,当地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年仅18岁的唐全昆因为读过书有文化,被委命为当地的副乡长,负责土改工作。1951年3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唐全昆响应号召踊跃报名应征。“我要起个带头作用。”老人说。为了参军,他隐瞒了自己的干部身份,默默地将自己的任命书压在了箱底。

入伍后,唐全昆被分配到南京做汽车兵,当时这里有两个汽车团。1950年—1953年上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广泛开展了扫盲运动。共和国成立之初,人民解放军绝大多数官兵是贫苦工农出身,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居多,难以适应建设现代化军队的要求,因此唐全昆在进行驾驶培训前还要学习文化,他说:“我还算有文化,还当过教员,教韦氏拼音字母。”

学完文化后,就进入正式的驾驶培训。唐全昆回忆说,当时教学用的是国民党的一套教材,教学用车也是从国民党部队缴获而来,师傅也是投诚过来的,培训内容不仅有实践课还有理论课,涉及汽车构造到汽车修理等内容。在培训中,唐全昆因勤学苦练,节省油料,立下了三等功。

1952年春,经过一年的培训,年仅20岁的唐全昆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暂编046支队从南京启程北上沈阳,再开车从安东(今辽宁丹东)进入朝鲜。这一次,志愿军有两个汽车团进入朝鲜,在此之前已经有10多个汽车团入朝。到了朝鲜,唐全昆投入到了战地运输中,没有上战场杀敌,主要工作就是他所说的“由后跑到前,由前跑到后”。这时,志愿军已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

与炸弹近在咫尺的生死一瞬

战场上,敌军采取了猛烈的轰炸方式,“几乎没有村庄了,都被炸平了,人都住到洞里去了。”唐全昆说。为保障运输安全,公路上每隔两公里就有一个防空哨,哨兵听到飞机响,看到有汽车过来了,就开始打枪,汽车兵听到枪声就要马上闭灯,“我们就靠这个防空哨保命,开始没有它死的人太多了,特别是汽车兵死了很多,车子也损坏了很多。”

唐全昆回忆道,当时他们在朝鲜驾驶的是苏联嘎斯51型卡车,但为了节省钢铁,车厢和驾驶室都是木头搭建的,有的卡车没有开到目的地就报废了。还有很多运输车在公路上被炸坏,沿途有来来往往的汽车经过,就会把坏车上能拆下来的零部件都拆下来放车上,以防汽车零件供应不上,用不了几天车子都拆光了,最后公路上都只剩下车架子。由于战场上物资缺乏,就连如今看来很不起眼的螺丝,在当时都是重要的物资,每一颗螺丝都会被当成宝贝保管好。

没有制空权,志愿军只能日夜颠倒,在晚上执行运输任务。白天他们躲避敌机的轰炸,到了晚上仍然要与敌机斗智斗勇,“月亮出来的晚上敌人可以看到你,没有月亮也只能开着小灯小心翼翼地行驶,如果听到飞机声,连小灯都不能开。”即使在能正常使用车灯的情况下,唐全昆也舍不得用两个车灯,只敢用一个,另一个要保护好作为备品。如果白天遇上雨天或是下雪天,飞机不能起飞,汽车兵们就利用这个时机争分夺秒地运输。在满是被炸弹炸过的泥巴路上,卡车的行驶速度也很慢,每小时三四十公里已是最快的速度,“就比牛车快一点。”老人说。

志愿军舍生取义的精神,朝鲜老百姓也看在眼里,唐全昆说,当地老百姓会把有弹坑的道路很快填平修好,“朝鲜老百姓对我们志愿军很好的。”天亮后,志愿军把车子停在树林里伪装好之后就在防空洞里休息,当地老百姓会在他们休息的时候帮忙做好饭,“老百姓真的很好,淘米淘得很仔细,我记得清清楚楚,翻来覆去地淘掉一些杂质。”

在战场前线和后备基地之间的路上来回奔波,唐全昆也经历了数次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

一次,天已蒙蒙亮,唐全昆与班长结束运输任务,两人开着小灯一前一后地行驶在返程的路上,突然听到一声炸弹的巨响,一枚炸弹正好扔在了两车之间,“炸弹爆炸以后,我回头一看班长的车不见了,原来车子掉进了弹坑里,我赶紧把他从弹坑里拉出来。当时,班长车上安装的防空罩架子被炸烂了,本是空的车厢被炸弹炸飞的泥土填了一大半,被炸弹炸飞的石头和碎片不断掉落下来,把耳朵刮伤了,所幸两人并无大碍。当时我的车离弹坑只有二三十米远,如果炸弹投得早一点或晚一点,我们两辆车肯定有一辆要出事”。

当时在朝鲜,除了公路运输还有铁路运输。一天晚上,在公路与铁路的交叉点,唐全昆载着粮食遇上了行驶而来的火车。冒着白烟的蒸汽火车引起了敌机的注意,这一次,敌机没有扔炸弹而是打机枪,子弹打在铁轨上,飞溅起一串串的火花。此时,卡车上的人既不能倒车也不能前进,只能一动不动地等着火车过去了才能走,“当时真的好怕被子弹打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老人仍心有余悸。

唐全昆说,自己没有被炸翻过,也没有挨到枪子,但是连里的战友有翻车的、有被炸的,“美国佬有空中优势,可以无法无天,我们没办法,我们装备落后,但是仍然打赢了他们。我们拼命拼人,牺牲了好多英勇的志愿军战友啊,还有被冻死的,运输跟不上,工厂的衣服生产也供不上。”说到这,老人的声音低沉了下来。

朝鲜归来又到高原瀚海

1954年,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刚从朝鲜回国的唐全昆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到了福建。为应对此次危机,我军在福建的前沿地区修建了大量飞机场,“哪里紧张就往哪里跑,哪里需要军备汽车兵就要到哪里。”唐全昆说。

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举行。至此,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解除。

1955年,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索康·旺清格勒等在当时的西康省藏区策划煽动武装叛乱。当年下半年,唐全昆随队驻兰州跑西藏,运送军用物资到拉萨。当时,离西藏最近的军区只有兰州,所有物资都要从这里起运。在青藏高原崎岖的道路上,唐全昆开车拉了3年军用物资,再次荣立三等功。

去往拉萨的路上,运输车队要翻越唐古拉山和昆仑山,运输线长达2000多公里,沿途没有一棵树,看不到一个人,来回一趟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风雪大啊!”老人感慨起来,“大风一吹,雪把路覆盖住了,要把雪挖走之后车才能开过去一点。”高原上,零下40摄氏度是再寻常不过的温度,有一次遇上零下47度,超出了普通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温度计都不能正常使用。为了抵御严寒,唐全昆穿的是厚厚的皮大衣,走路都走不动,“苦就苦在路不好走,风雪堵路,这个苦不当兵的是不知道的。”老人说。为了纪念自己翻越了昆仑山,原名唐全坤的老人把名字里的最后一个字改为了现在的“昆”。他还说,目前这个汽车团依然存在。

1958年,唐全昆从部队转业,屯垦戍边来到了南疆广西,在南宁武鸣的东风农场开始了新的生活,1967年他又到灵川县潭下公社参与筹建农垦东风氮肥厂,直到1992年在桂林市农机校退休,这期间,他依旧从事车队管理、汽车教员等工作,与汽车打了一辈子交道。退休后的老人也没有闲着,爱好手风琴、京胡的他,家里的家具都是自己亲手做的,电脑、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操作起来也不在话下。老人的小儿子说,因为抗美援朝的经历,老人一直不愿收看电视里播放的相关影视剧。

经历过战争的残酷,也体验过高原的暴风雪,如今已88岁高龄的老人却淡淡地说道:“我把自己看得很轻,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波折。”

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至1953年7月27日结束,历时2年零9个月,分为运动战和阵地战两大阶段。其间,我志愿军车勤人员共完成200余万辆次、480万吨物资前运任务,后送了大量伤、病员,完成了大批武器装备牵载机动任务,在我军军交运输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1950年10月至1951年1月,志愿军以运动战为主,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这一时期,战况多变,部队前进快,运输距离长,车辆损坏多。为此,我军先后组建了13个汽车团入朝保障。

在上甘岭战役结束后,敌人不甘心正面战场的失败,秘密策划从我军侧翼登陆。1952年12月,志愿军根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指示,全面部署了反登陆作战准备的任务。为解决反登陆储备物资运力紧缺问题,志愿军领导向中央军委请示,又紧急组建了6个汽车团(其中4个团入朝)。

空中绞杀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利用其空中优势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发动了持续近一年的空中封锁战役,称之为“绞杀战”,这种战术美军在二战中针对意大利和德国都曾用过,也都曾取得过相当成效,但志愿军以防空、抢修和抢运三位一体展开了反“绞杀”作战,最终保障了后勤补给线的畅通,挫败了美军的“绞杀战”。

为保证公路运输的安全畅通,志愿军在主要公路干线上设置了对空监视哨,平均2000米就设立一处哨位。对空哨除了负责在美机临空时鸣枪报警,同时也担负防范敌特、引导汽车隐蔽、维持交通秩序以及清扫美机投下的定时炸弹、蝴蝶弹、三角钉、四角钉等任务。1951年下半年担任防空哨的兵力达到12600余人,设哨里程由2100公里增至2500公里,总共设置1308个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