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4月30日)下午3时,欧洲航天局转发了前一天中国媒体发布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的新闻,并向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了祝贺。

虽然美国一直对中国航天的发展处于打压态势,还立法禁止美国宇航局与中国合作,但欧洲方面对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持开放态度,双方也已有过不少合作。

据此前公开报道,2015年5月,中欧签署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欧洲空间局关于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合作的长远目标和实施步骤》,明确2015年至2017年为技术交流阶段,中欧双方参与对方的航天员训练活动。

2016年6月至7月,中国航天员叶光富就赴意大利撒丁岛,参加了欧洲航天员中心组织的洞穴训练。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参加并完成国际洞学训练。

2017年,40岁的欧洲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和她的同事、航天员马蒂亚斯·约瑟夫(Matthias Josef)也在中国山东烟台附近海域,顺利完成海上救生训练。这项训练主要是针对空间站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应急返回溅落海上开展的专项训练,旨在提高航天员海上自主出舱、生存和救援技能,磨练航天员意志品质,增强团队协作和实战能力。

这也是外国航天员首次来中国参加参与大型训练任务。

此前,在回应环球时报记者有关中国空间站有没有和包括NASA在内的国外航天机构以及国外科学家合作的计划的问询时表示,郝淳表示,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瞄准提升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水平,借鉴国内外一些先进经验开展了很多工作,也和航天机构和国家开展了航天合作,这些交流合作之中就包括一些平台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和俄国家航天集团、欧空局等都开展过一系列合作,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益经验,这些合作对我国空间站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愿意和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和平利用太空的航天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前期根据中美两国首脑达成的协议,我们邀请过NASA的航天机构和专家到中国载人航天设施来参观。但后来美国国会通过了《沃尔夫法案》,禁止NASA和中国政府开展航天合作,所以中美两国之间的航天合作就终止了。

郝淳同时表示,未来一定会有国外的航天员参加中国的航天任务,在中国的空间站上进行工作和生活。我们和国外的航天机构进行交流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希望。国外的很多航天员已经为参加中国的飞行任务开始学习中文。但中国空间站还处于建造阶段,我们会随着任务的进程来开展国外航天员的选拔和联合飞行的有关工作。

原创:耿直哥 刘扬 樊巍

延伸阅读

先睹为快!“天和”核心舱发射 摄像头拍到绝美地球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长五火箭上的摄像头仍在执行任务,拍摄到了美丽的地球!网友:太敬业了!加油,中国空间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29日11时许,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随着天和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之后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比五层楼还高,比火车车厢还宽,“天和”核心舱不但大还有黑科技

今天,执行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目前“天和”核心舱已经入轨,“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进入空间站时代。

”天和“核心舱结构

“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比五层楼还高,比火车车厢还宽。发射质量22.5吨,超过了国际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段,这也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和”核心舱由大柱段+小柱段+资源舱+节点舱+后端通道构成,容积达到了50立方米。节点舱有出舱口、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小柱段主要为航天员居住的地方,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配备有三个睡眠区,一个卫生区和一个锻炼区。大柱段主要进行舱内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架构上讲,“天和”核心舱属于第三代空间站技术,采用了积木式结构,而以美国为首的16国又联合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属于全球唯一的四代空间,采用桁架结构,整个空间站结构更大、功能更加复杂。之所以采用第三代,是因为已经基本能满足宇航员在太空中所需的功能。要知道,由于大型结构的使用,它绝大部分建设甚至只能由航天飞机完成,然而航天飞机极其昂贵,平均每15亿美元一次任务,20年来总费用超过了2000亿美元。是航天史册上花费最高的航天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空间站除了能够容纳更多的成员和进行特殊的实验外,和天宫空间站比起来,优势不大。而且建造成本和运输成本非常高。天宫空间站可长期保持3人在轨运行,用现有的长5(重型建设工作)、长7(天舟货运飞船)和长2F(神舟载人飞船)火箭即可支撑,性价比显然要高很多。天和“核心舱”还保有备用对接口等,如有需要可以将天宫空间站进一步升级成更大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核心舱的黑科技

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是天宫空间站最重要的一步,因为核心舱是整个空间站的中枢,之所以是整个空间站的中枢,有三个原因,第一:其他舱段和飞船都是对接到它“身上”的;第二:核心舱是航天员长期驻留的主要生活场所。第三:核心舱是整个空间站的管理控制中心,而且具有长期自主飞行能力。

天和”核心舱“作为中国目前中国最大最复杂的航天器,虽然是采用了第三代结构,但也是自带了许多的黑科技,在一些方面更是远超国际空间站。

“天和”核心舱核心舱把主要的4对太阳翼帆板放置在实验舱末端的桁架上,率先应用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柔性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具有柔性、易于封装和安装、转换效率高的特性,发供电能力反超国际空间站。在轨道控制上又率先应用电推发动机,可用于调整空间站运行时的姿态和轨道,由于使用的是电推方式,它可以用高效率地使用推进剂,少量的推进剂即可以达到调整姿态和升轨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和”核心舱自带的动力系统能够自行维护轨道,并可以由“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在轨补加推进剂。

它还配备了一条强大的机械臂——天和机械臂,展开长度10.2米,质量738公斤,承载能力25吨,有7个自由度,有自动与手动两种工作模式,机械臂具备强大的自由运动能力,可以像人用手抓握身边的东西这样自由操作人的手臂与手才能完成的各种动作。综合技术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主要承担着舱段转位、悬停飞行器捕获和辅助对接、舱外货物搬运、航天员出舱活动、舱外状态检查以及空间环境试验平台照料等重要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整个天宫空间站,虽然结构是第三代,但是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在许多方面也是超过国家空间站的,比如模块化、标准化的舱内科学实验机柜与安装在科学实验机柜中的标准实验单元将使太空实验变得更加方便——只要遵循同一个技术标准,它们都将能够被装入科学实验机柜中,既方便了航天员的操作,也提高了科学实验机柜的使用与周转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在实验机柜的运行过程中,海量的实验数据将通过核心舱自带的高增益天线不断下行至地面,方便地面的科研工作者们实时掌握空间站内科研载荷的工作状态。

采用了模块化、标准化安装之后,天宫空间站硬是塞入了16个科学实验柜和7个预留实验柜,而国际空间站在大了9倍的空间中,也不过只有37个。在塞入了24个实验柜之后,天宫空间站依然保留了大量的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并没有因此就把空间站搞得拥挤不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空间站是一项深空探测必须要有的东西,因为有了空间站才能长期的滞留太空环境,获取实验数据,早在1986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发起863工程,那个时候老一辈科学家就已经规划好了2020年进行空间站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一辈科学家绘制的宏伟蓝图,在西方世界的封锁,可以说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如今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实现开门红,而在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休之后,天宫空间站将成为全球唯一的空间站。

我们要向中国航天、为前赴后继的中国航天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