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授权转自:精英说(ID:elitestalk),作者:说姐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势不可挡。

而未来人才的竞争必然是一场国际间的较量,当我们的孩子迈出站向世界舞台的第一步,考核全球学生综合能力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不得不提。

这场由经合组织(OECD)发起,针对各国和地区15、16岁青少年,每三年进行一次的评估,从数学、阅读、科学等几个维度,考量学生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ISA被认为能详尽地反映出各国初中学生的学习素质

是目前为止最能反映出学生能力的标准化测试

从而能为各国的教育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图片来源:OECD

从2000年起,每隔三年在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中进行,如今PISA 试卷的语言已经增加到了40多种。每一次测试的结果都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并不是所有“聪明的孩子”都生活在亚洲,也不是只有美国孩子在创造力方面表现突出。

当我们将注意力投向中国学生的表现,一项令人骄傲的数据是:

在2009年与2012年连续两届的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均夺得所有科目冠军。虽然在PISA(2015)的成绩中,中国学生成绩跌落至第10名,但一直被憧憬为教育大国的美国则总分居于第25名,也从未在测试排名中进入前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排名

前三位分别为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日本

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总分第十

图片来源:PISA

一方面,前两次测试只有上海代表队参赛,而第三次(2015)是上海-北京-江苏-广州四地联合参赛,三次测试的排名并不具备可比性,而比排名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参照世界前沿国家的成绩进行对比反思,必将会对中国学生的未来产生巨大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试教育,并没有想得那么糟糕

历数每次的PISA考试,名列前茅的都是哪些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中国(港澳台地区、大陆)、日本、韩国、芬兰。

当我们浏览它们的共同点,会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安排有统一大学入学考试,也就是中国人所理解的“高考”,即便是芬兰也不例外。

  图片来源:Googl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Google

与此同时,排名前四的亚洲国家都被本国人诟病为“分数至上”、“应试教育”,它们也正在努力对高压教育体系进行改革,芬兰的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被本国人喜爱,但因为它能做到学术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平衡,也因此被保留和重视。

毋庸讳言,不同国家的基础教育模式确有差异,可但凡教育成果显著的国家在高中结束时,都会举行这种大学统一入学考试。并且在PISA测试中,教育体制中含有大学入学考试的国家,其青少年取得的分数,要比其他国家青少年普遍高出16分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Google

以在2012年PISA考试中独占鳌头的上海学生为例,其数学、阅读与科学每一科目都雄踞各经济体第一,而且数学成绩优异者比例高达55.4%。

数学排名前七位的是清一色的东亚社会, 其中华人社会占了五个。

  图片来源:Googl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Google

再看阅读这一项,中国上海不仅位居第一,成绩优异者比例也是最高的,达25.1%。成绩优异者超过15%的还包括:中国香港、日本与新加坡。经合组织成员国和地区的平均水平为8.4%。科学这一项,中国上海、中国香港、新加坡与芬兰位列前五,西方国家仅有芬兰入围。

在高等教育领域成绩傲人的许多西方国家,他们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包括但不限于:美国(481、498与497),英国(494、499与514)与丹麦(500、496与498)等(括号内为各国数学、阅读和科学的成绩)。

  图片来源:OEC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OECD

从PISA数据来看,以中国与新加坡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模式完胜,应试教育,没有想象得那般糟糕;美国教育,也并非憧憬的那般美妙。

当拥有全球最多一流大学的美国在PISA测试上败下阵来,不少美国学者感到费解,著名媒体撰稿人阿曼达·里普利就是其中之一。

而后,阿曼达·里普利深入芬兰、韩国、波兰三国实地调查,与众多教育政策制定者、教师、家长和学生全面沟通,完成了一本震撼美国教育界的著作《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纽约时报》2014年度推荐

美国亚马逊教育类书籍第一名

图片来源:豆瓣

阿曼达·里普利在书中写道,“如果必须让我在仓鼠转轮式和蹦蹦床式这两种教育模式中选其一的话,我想我还是会选择仓鼠转轮式的教育模式。

在她看来,尽管应试教育还存在诸多明显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许多优点:

严格、严谨,高标准、高要求;

学习不轻松、考试不容易,学生从小就有更高的自驱力、自律性和抗挫力,独立自强、坚持不懈,有紧迫感,亦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未来更可能在复杂残酷的环境中顽强生存;

大学统一入学考试,向教育体制注入动力,为孩子和学校设立一个灿烂的目标,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全民重视教育,人们都相信,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硕果累累。每位家长、每个孩子,都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和孩子都有源源不断的自驱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Google

包括阿曼达·里普利在内的部分美国人还认为,如果单纯从学术训练的过程、结果及相应品质塑造角度来看,美国教育体系缺乏严格性

此后,连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都在国情咨文中提出效法中国“进行更早和更长时间的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丹麦与中国PK,

5轮竞赛后碾压式“失败”

面对上海学生在两届赛事上傲人的成绩,丹麦作为欧美国家的代表曾明确表示过不服。在2013年的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中,就让两国的初三学生展开了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PK。

从阅读、数学、英语到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丹麦人似乎原本是想要证明中国孩子虽然分数高、成绩好、基础知识牢靠,但的确在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方面存在弱点,可最后的比试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豆瓣

出于公平公正的前提,摄制组选择了丹麦胡奥斯市一所公立学校和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九联中,这两所教学水平和学生背景大致相当的学校进行比试。

当丹麦和中国两国学生的日常暴露在对方面前,两地的学生都对彼此的状态感到不可思议:

丹麦学生对中国学生“一天整整有12个小时都要待在学校里,一周要完成44节课的学习”感到不可思议;中国学生也不解丹麦学生每天只上6小时课,竟还觉得上课“好累”,下午两三点快放学的时候就累到课间的时候都睡着。

图片来源: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

可想而知,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业强度下,丹麦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完全没办法和长期处于紧张学习中的中国学生相比,而且还显示出了严重的落后倾向。

最终,在阅读、数学和英语这三场需要通过试卷形式完成的测试中,中国学生仅在英语这一科目上输给了具有先天母语优势的丹麦学生(丹麦语和英语同属日耳曼语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

而在之后的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的比拼中,中国学生依旧没有让人失望。

在团队协作的考核项目中,摄制组特意请来了在大企业担任相关领域培训师的专家,他首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任务——四人一组,用50张白纸和4卷胶带,搭建一个可以同时容纳整个队的“房子”。

最终会搭出怎样的“房子”并非此项考察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这些队伍将在这个过程中开展怎样的合作,是否听得进他人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

尽管丹麦学生们有诸如野营、辩论赛、演讲会等丰富的实践经历,但在具体协作和解决问题时,他们却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最终,丹麦学生不仅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团队表现也不那么让人满意。有个学生在任务失败后,还一把扯烂了尚未成型的作品。

相较而言,中国学生则一开始就进行计算与讨论,同组学生目标明确,步调一致,团队之间通力合作,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

仔细观察了整个过程的专家表示,中国学生的表现确实比丹麦学生亮眼许多,其团队合作的能力水准几乎达到了丹麦学生的200%。

该专家认为,也许是受到丹麦教育模式的影响,丹麦的年轻人喜欢挑战权威,也过于强调自我,这反而不利于在团队协作中取得优势。

“我们真要好好想想,到底是我们的能力真的很强,还是我们自以为自己的能力很强。”

图片来源: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

五轮比试结束后,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中国学生以4:1的压倒性优势,大胜丹麦孩子。

为此,纪录片中的教育专家显得忧心忡忡,认为丹麦孩子会在骄傲和自满中被中国人无声无息地超越,甚至担心将来中国人会抢走原本属于他们的工作机会。

图片来源: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加坡

领跑全球的教育强国有何秘密?

如果有人说中国学生在PISA考试中的胜出是“昙花一现”,那新加坡则毋庸置疑是PISA这场赛事发挥稳定的佼佼者。

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采用新加坡的数学教材,无论是科学、阅读还是数学排名,新加坡学生最新一届的分数都位居全球首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Google

这个领跑PISA的教育强国,其教育模式也多次惹来热议与关注。

新加坡自立国之初,即奉行精英教育,从小对学生进行分流,优生差生区别对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加坡的“小升初”几乎有着和东亚国家“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整个新加坡十二三岁的孩子将以小学毕业后的一场考试成绩,决定未来二十年的人生走向。

   新加坡让人眼花缭乱的教育分流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加坡让人眼花缭乱的教育分流系统

每走一步都是过五关斩六将

图片来源:Google

因此新加坡学生从三年级末开始,就要面临一波又一波的分流考试,只有一路考试过关斩将,才能成为社会精英。反之,则会在不同的关卡被分流,只能在毕业后做一份体力劳动的工作。

这样的分流看似极为残酷,但一位新加坡的教育学者曾说:

分流机制其实与整体国情有着莫大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坏事。由于国家天然资源匮乏,因此唯有将最优质的资源倾斜至全国最优秀的人身上,才能保证效益的最大化。

图片来源:纪录片《未来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纪录片《未来学校》

对于先天条件不好的新加坡,劳动力是这个国度唯一的资源,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唯一途径。可以说,新加坡重视教育,是政府破釜沉舟的发展战略和希望

也正是依靠这套教育制度,让新加坡通过不断分流将精英筛选出来,实现精英治国,因此新加坡学生的学力表现在各项国际考评中都极为突出。

图片来源:纪录片《未来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纪录片《未来学校》

但是,高强度分流教育的代价也极为高昂:

对个体学生而言,从小学开始的每一次考试都决定着未来命运的方向,自幼背负着自己和全家人施予的巨大压力。

而分流结果一旦确定,本身就不易逆转。

       新加坡教育部长黄永宏承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加坡教育部长黄永宏承认:

分流教育机制也会有副作用,“这可能会导致歧视”

图片来源:纪录片《无声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读》

更悲哀的是,当学生们自己都接受了外界给自己划分的等级,他们安于现状,不求突破,就只能在自己所在的教育层次中,走完全程。

在纪录片《不分阶级》中,主持人向就读于普通技术学校的学生问道:“你们平时跟不同级别的学生交流多吗?”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基本上不跟快班的人玩,因为他们看不起我们。

还有一个来自慢班的女孩说,比自己层次高的学生往往不会找自己玩,因为他们瞧不起人。她曾被一个快班女孩当面奚落:“你来自普通学术层级,你就是个蠢货。

纪录片《不分阶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不分阶级》

他们把自己视作无一不精的好学生,对我则视若无物。”

另外一个男孩无奈说道,试图用尴尬的微笑来掩盖内心的一抹自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不分阶级》

有数据表明,仅在2015年新加坡青少年自杀率就升高了50%,每年,还有三千名无助的孩子会拨通自杀防治专线求救电话。

而在社会层面,残酷的教育制度迫使父母们对子女的未来命运无比担忧,一方面付出极高的投入,在每一级考试上展开军备竞赛,另一方面这笔潜在的巨额支出极大地削弱了生育意愿。

       图片来源:纪录片《未来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纪录片《未来学校》

过去,总有人说“中国孩子太苦了”,“中国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了”,但相较于新加坡的分流教育体制,中国的应试教育可以说更为幸福。

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都离不开各自的国情现状,而我们现有的高考制度,已经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

在一个教育宽松化的大趋势下,对教育方式除弊革新的改变正在发生,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必要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对学生精神力量的磨炼、艰苦素质的锻造,和实实在在对成绩的提升。

如何权衡精英选拔、学力水平和社会公正,对每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漫长摸索的过程,只有理性评估每一种教育体系的优势和劣势,认真寻找与自己最匹配的教育模式,才有可能走得最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