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摘自:《档案春秋》杂志

《海港》:突出中国工人支援非洲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
海港》是上海京剧团根据淮剧《海港的早晨》集体改编的现代京剧剧目。故事是这样的,1963年夏,上海港某装卸区码头工人们紧张抢运援助非洲的稻种,暗藏阶级敌人钱守维趁机破坏,将玻璃纤维倒入散包小麦里,并造成了错包。装卸队党支部书记方海珍及时发现阴谋,组织工人连夜翻仓,追上驳船,调回散包,胜利完成援外任务。
1964年,上海淮剧团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创作演出了反映新中国海港工人生活的现代戏《海港的早晨》,由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主演,受到热烈欢迎。

1964年4月,周恩来来到上海,观看了《海港的早晨》,认为不错,不过也提出了一个疑问,戏中的主角、青年余昌宝(京剧《海港》中改名为韩小强)轻视码头劳动,造成了事故。他有那么多码头工人叔叔,有那么好的舅舅,本人也是码头工人的后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说明我们教育还存在问题……不久他还特意向刘少奇推荐此剧。1964年7月的一个夜晚, 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以及 陈毅等,观看了上海淮剧团演出的《海港的早晨》。

其时,江青也看过这出戏,并且认为在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充斥戏剧舞台的状况下,这部剧能很好地反映码头工人的生活,真是难能可贵。当时正忙于“京剧革命”、树“样板”的江青,看中了《海港的早晨》。要让工农兵占领舞台,她手中已经有了写农民的《龙江颂》,写解放军的《智取威虎山》,而写工人的戏选了好久都没有合适的,《海港的早晨》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她甚至为改编这出戏特意搞了一番“调查研究”,询问《海港的早晨》在工人中反映如何?剧中青年工人不安心码头工作的思想是否符合事实?玻璃纤维事件是否真有其事?
两个月后,京剧《海港的早晨》便在上海京剧团着手排演,由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杨子荣的童祥苓的姐姐童芷苓主演。1965年3月,京剧《海港的早晨》在上海演出,江青审看后竟大为不满,指责把这出戏改坏了,只写了个“中间人物”,为什么没有写英雄人物?必须重编!而且童芷苓的动作太软,演得一点都不像码头工人。于是在修改过程中,上海京剧团专门从宁夏京剧团请来声音宽厚、骨骼健壮的李丽芳扮演方海珍。三个月以后,戏改完了,剧名也改为《海港》,可是审查的结果江青还是不满意,理由是犯了“无冲突论”的错误。

怎样才能表现戏剧冲突?创作人员真是煞费苦心,剧组在1972年第5期《红旗》杂志上撰文,专门提到这个问题。为此他们把原剧本中的人民内部矛盾改为敌我矛盾,将由韩小强造成的事故改成钱守维利用韩小强的思想问题一手造成的政治事故,并将原剧本中的“出国大米”改为“援非稻种”,以突出中国工人支援非洲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
为了在戏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需要,他们甚至对人物都进行了删改。原剧本中有一场韩母对韩小强进行家史教育的戏,因为突出了韩母的作用,相对减少了方海珍的戏份,改编者干脆直接将韩母这个人物去掉,让小强的舅舅、老码头工人马洪亮对小强进行家史教育,由方海珍进行港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改编后的《海港》终于让“首长”点头了,但接下来在将其搬上银幕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不少令江青“添堵”的事。
1972年8月,由北影和上影联合摄制的影片《海港》杀青,摄制组带着几分得意、几分忐忑等待着审查。审查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首长”暴怒,指责影片中将方海珍拍得太丑,丝毫没有英雄人物的样子,而且画面乌突突的一点都不明朗。她下令将原编导“请”出摄制组,让刚刚拍完《龙江颂》正雄心勃勃筹拍故事片《海霞》的谢铁骊和钱江,再一次充当“救火队员”,火速赶来与上影厂的谢晋一起,二拍《海港》。
谢铁骊和钱江虽然对于样板戏影片的拍摄已经轻车熟路,但《海港》不一样,既然已经被首长“毙”了一回,重拍就要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他们特别在方海珍的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从发型到着装都设计了多种方案。为了谨慎起见,拍完几场戏后,摄制组先暂停拍摄,送审样片,等候下文。
这一回江青的怒气一点也不亚于上一次,突出问题还是方海珍的形象,她从方海珍身上的衬衣到围巾的颜色,从环境中树种的选择到花坛里花的色彩,指出了一大堆她认为难以容忍的毛病。没有办法,谢铁骊和钱江只好以个人和摄制组的名义,连写了两篇检讨,“从灵魂深处”分析重拍失败的原因。
“烧香敬佛”的事都做完了,第三次重拍《海港》也变得顺利起来,摄制组仅用了40多个工作日就完成了拍摄,1973年8月送审的时候,居然得到了江青的赞许,说片子比过去有进步也有特色了。谢铁骊和钱江如释重负,希望尽快回厂,筹备等候已久也渴望已久的故事片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