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体育8月1日报道:

东京奥运会田径第三比赛日,男子百米飞人大战半决赛正式开战,苏炳添凭借9秒83的成绩直接拿下第三组小组第一!晋级决赛!比赛结束后,刘翔也发文祝贺。

在这场激动人心的半决赛里,苏炳添跑出了9秒83的成绩,在小组中位列第一,他就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杀进奥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在这之前,苏炳添保持的亚洲纪录是9秒91,如今苏炳添大幅提升了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

32岁不是极限!苏炳添创造历史 进奥运百米决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32岁不是极限!苏炳添创造历史 进奥运百米决赛

在苏炳添创造历史后,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创造历史的刘翔发出了苏炳添夺冠的视频,并发文祝贺:封神!9秒83!!!

可以说,在中国田径史上,刘翔和苏炳添都是神。有网友也说道:“你俩都是骄傲!”

加油!苏炳添晋级男子田径半决赛!用3年完成蜕变,与闪电仅差0.03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加油!苏炳添晋级男子田径半决赛!用3年完成蜕变,与闪电仅差0.03秒!

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追平了由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创造的世界纪录夺冠,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创造了中国人在男子110米栏项目上的神话。赛后,刘翔激动地说:“谁说黄种人不能跑进前八,我要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奥运会冠军!”

三联周刊人物策划本文首发于2015年8月

苏炳添终于站上"高手的赛道" 队友惊叹:有杀气啊!

每个顶级运动员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自我怀疑、自我挖掘下,一步步走上自己的巅峰,然后再接受身体渐渐衰落的宿命。普通人坐上看台,为的是欣赏与赞美身体的辉煌,但在宿命的阴影下不断挖掘自身的过程,或许才是体育运动真正感人的地方。

9.99秒

苏炳添半蹲在室内训练场的跑道起点,两手按在地面,微微左右摇晃身体,一寸一寸地调整两手之间的距离。他的手势看起来非常轻巧,甚至有纤细轻盈的感觉,与蹲身后像青蛙脸颊一样鼓起来的粗壮大腿肌形成鲜明对比。

今天的主要训练内容是起跑。苏炳添的起跑被认为是世界一流的,这得益于他不同常人的腿部和腰部肌肉。他的纵跳数值达到40,同在国家队的年轻队友仅是他的一半。肌肉上的优势在器械训练时能看得很明白,当同组队员一起拿着哑铃做快速抬腿,或者把橡皮筋绑在脚上,做腿部伸缩时,他的动作明显更干净果断。强健的大腿肌腱像积蓄和释放力量的优质弹簧,大腰肌则将上下肢扎扎实实地连接在一起,他可以在更短的瞬间将身体打开,干脆利落地弹出起点,并浑身一体地送上跑道。

苏炳添和队友们一遍遍地蹬踏起跑器,起身,冲出跑道,压低身体向前……每次起跑都有队友在旁边用iPad拍下,他一帧帧地回放,讨论,然后再回到起点,蹲身,冲出跑道……这样枯燥反复的练习,是为了能站上最高水平的赛道。一个多月后就是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站上决赛的赛道是所有职业百米运动员的梦想,但只有世界上跑得最快的8个人才有圆梦的资格。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百米飞人大赛上,除了中途弃赛的牙买加名将阿萨法·鲍威尔,所有的选手都跑进了10秒。在即将到来的北京田径锦标赛上,这些高手几乎悉数到场。教练袁国强预计,想要进决赛,至少要跑到9.95秒。

苏炳添或许是中国目前离这个梦想最近的人。他今年5月31日在国际田径联赛尤金站跑出了9.99秒的成绩。过去这个项目的9秒区一直为西非黑种人所占据,只有两名非西非黑种人的选手跑进过9秒区,一名是法国名将勒梅特里,他是白种人里唯一一个跑进9秒区的选手,另外一人是黑种人加太平洋棕色人种混血。苏炳添则成为黄种人的第一人。从日本短跑名宿伊东浩司在1998年的曼谷亚运会上跑出10秒整纪录以来,黄种人花费了17年,才跨过这道速度的门槛,国内媒体纷纷对此加诸盛誉,称赞苏炳添是短跑的“亚洲之光”。

创造历史的荣誉是确定的,但9.99秒这个成绩还不完全属于苏炳添的身体。比赛结束的当天晚上,他的腿部抽搐了。突破亚洲人速度极限的结果是,肌肉的承受能力也超出了极限。教练和曾经的队友们都看出来,他在最后30米有点动作变形,身体的核心力量已不够支撑他保持完美的跑姿和节奏。他能否再次承受住这么强大的爆发力对身体的冲击,再次跑出“像飞机升空一样”美妙的节奏感,再次稳定地跑进10秒,是苏炳添现在要面对的疑问。

百米短跑被称为田径场上的“王中之王”。奥运会上,百米短跑比赛进行时,其他项目都要暂停,这样的礼遇可以看作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致敬。百米短跑表现人的爆发力和速度极限,展示人体最原始的美感和能量。它是最简洁的运动,没有障碍物,不需要工具,甚至连弯道的技巧都不需要,运动员只需要迈开大腿,挥动手臂,驱动身体快速向前。但它又是技术性最高的项目,运动员要保持像一把大开大合的剪刀那样圆润精确的跑姿,并在短短十来秒的时间里,将力量逐次分配给身体,完成起跑、加速、途中跑和冲刺的阶段转换,使奔跑出现快而不乱的节奏——这是看台上山呼海啸的观众想象不到的技术空间。今天的“百米之王”博尔特原本是200米选手,他在自传中回忆,当他向教练提出要进入100米项目时,教练拉长了脸。“他想我是在说疯话。在他看来,短距离项目太难了。因为那是个绝对的技术活。呯!发令枪一响,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得非常顺畅,一个小差错就能毁掉一场比赛。起跑差?想都别想了;加速阶段技术薄弱?想都别想了;冲击阶段不动脑子?想都别想了!在200米比赛中,我可以犯个错,小颤一步,起跑稍慢,然后在弯道段补救回来,因为有足够的时间和距离给我调整。但是100米完全不一样,有很多地方你都可能犯错,但没多少时间给你补救,从第一步到撞线的最后一刻,每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

在尤金站跑出9.99秒后,苏炳添晚上睡前常常会回想这次奔跑的全程,他要做的是记住当时的感觉,并在跑道上一再重现它。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跑,将这种感觉固定下来,直到肌肉和大脑都打下烙印。这天训练的最后内容是跑一个完整的100米,队友们两两一组,影子一样快速但安静地从跑道上一掠而过。苏炳添独自站上赛道,但他发出的声响超过任何一组队员。站在终点处,远远就能听到他呼哧呼哧的呼吸声,像一台马力强劲的发动机,冒着蒸汽轰隆轰隆撞向终点。蹲在跑道边的年轻队友们低声惊叹:“有杀气啊!”

2012年伦敦奥运会

天赋

赛场之外的苏炳添,是一位身材并不特别醒目的小个子年轻人。对专业田径运动员来说,身体就是他们的才华,有人一看就拥有压倒性才华,有人拥有马马虎虎的才华,也有人只有难以称为才华的才华。很难一眼就对苏炳添进行归类——看上去也让人觉得健康强壮,可不会就此确定他是一位亚洲顶级的短跑运动员。虽然略有黝黑,但皮肤光滑,甚至给人干净白皙的印象。说话时常常看着对方的眼睛,眼神虽然锐利,但并不咄咄逼人,是那种冷静观察、沉稳分析的眼神,其中有一种自然而然,能感染他人的镇定。

这种性格被认为是苏炳添的天赋之一——不容易紧张,具备相当程度的自我放松能力。美国著名短跑教练温特说过:“教会任何一个田径运动员掌握放松的能力,会取得好的,甚至惊人的效果,特别是对短跑运动员的成绩起很大的作用。”美国田径名将刘易斯也这么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比赛时要保持注意力集中,同时要非常放松,在50米以前我加速,然后只要放松肌肉,越是放松速度保持就越好。因此,我自70米至终点比任何人都跑得快很多。”一项对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研究表明:短跑运动员的百米跑成绩由10.9秒提高到10秒的诸多因素中,爆发力的提高占20.57%,力量的加大占12.34%,而放松能力的改善占到21.57%。

当苏炳添还在中山市古镇初级中学的田径训练队时,启蒙教练杨永强就发现了他这个特质。杨永强是在学校的篮球架下发现他的,这个故事随着苏炳添在国内跑坛崭露头角,已经被讲述过很多次——一天放学后,一群孩子聚在一起比赛谁能跳起来摸到篮球架,苏炳添刚进初一,身高只有1.55米,却表现出了与个子不相匹配的爆发力,他很轻松地摸到了篮球架,于是在旁观战的杨永强将他召进了学校的田径队,每天放学后跟着做做基础训练。

当时的古镇初级中学并不以短跑见长,尽管有田径部,但只是体育老师杨永强统管各种项目,没有短跑的专职教练,也有些年头没拿到过市里的短跑奖牌。刚入队时,苏炳添的表现并不起眼,甚至两年都没有参赛资格,只是每天跟着田径队训练一个小时,没人督促,也没人鼓励。多年后杨永强回想起来也觉得奇怪:“他每次都按时到。放学后就来,跟着做完练习就回家,既不多话,也没旷课过。”就这样默默无闻跟练了一年多,直到初二才有机会跟着杨永强去看镇运动会的比赛,给参赛的短跑选手做后勤,帮着在砂地上砸长钉子固定起跑器。

但随着身体发育,苏炳添逐渐表现出了短跑的天赋。他初三时长到1.65米,在同龄人中倒不是可以拿来炫耀的身高,但在每周的测试上能跑到11.5秒左右,跑姿非常协调流畅。当时古镇体委主管田径的总教练陈丽英记得,第一次看苏炳添跑步的印象是“步频快,自然动作很好。有的人跑起来很用力,但就是不向前。他跑起来很轻松,却有很‘去’的感觉”。2006年中山举办市运会,古镇没有合适的100米运动员参赛,杨永强刚好上镇体委办事,就随口说了一句“让苏炳添去试试吧”。他在这次市运会上跑了11.3秒,只比第一名差百分之一秒。

这是苏炳添踏上专业赛道的开始。除了成绩之外,他不温不火又镇定自若的性格更给人留下印象。“我们带孩子出去比赛,紧不紧张一眼就能看出来。赛前四处张望,脸色紧绷,不停跑厕所,前一晚睡不着觉,各种状况……但从来没有看到苏炳添这样。”杨永强回忆,“市运会那次跑完后,因为成绩不错,有教练来问他,他也很淡定,就说有什么去问我老师。”或许因为这种镇定的天性,苏炳添在比赛时有极高的专注度。陈丽英曾多次带队去市里参加比赛,这位教练说:“有体育特长的孩子一般都调皮好动,相互打闹,常常会忘记做赛前准备,需要老师一再去提醒,但苏炳添比赛前会自己默默地做好准备活动,不听别人讲话,也不跟人打闹。”

要说成绩的话,当时在他上面还有不少人。虽然成为地方赛事上的热门人选,仍然还不是让人一眼就下定决心要培养的种子选手。陈丽英曾带着苏炳添几次去市体校,两位男教练都没有看上他,觉得他身材太矮,将来没有发展空间。但对有能力洞察运动员素质的人来说,苏炳添无疑是个充满魅力的选手。他不是那种天才型运动员,看一下外表就让人心悦诚服,但反过来说,他那样的身材竟能跑出这样的成绩,说明他身上必定有特别的地方。

2014年仁川亚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半决赛,苏炳添以10秒22的成绩晋级

教练

袁国强看起来和苏炳添是同类型的运动员,他身高不到1.70米,却创造了中国男子百米电子计时的第一个全国纪录,之后又两次打破自己的纪录。他拥有小个子运动员天生的高步频,以及不太容易获得的大步幅,还有因为身体而不容推翻的自信:“百米短跑没有障碍物,运动员只需要不停地翻动双腿向前跑,对身材的限制是最小的。”他现在是苏炳添的教练,钻研的是如何将步频、步幅与身体条件完美结合的理论。

袁国强从2007年开始带苏炳添,他对这个年轻人的第一印象是“跑起来很协调,像一个球”,而他的任务是帮苏炳添“把小球变大球”。也就是说,在保持高步频的前提下,加强他的核心力量,增大步幅,同时保持动作协调和流畅节奏——这是一件技术含量相当高的事情。

都是广东人,都是小个子的百米选手,让这对师徒间有不同寻常的默契。苏炳添冷静地坚守自己的节奏,扎扎实实地独自消化训练计划,训练结束后会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在训量,应该怎么练,应该注意些什么。袁国强也相信自己会动脑思考的苏炳添。“训练上的自觉性是苏炳添的一大优点。”袁国强说,“他看中了一件事就会认真去做。比如他想着破10秒,他的训练就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即使是比较枯燥的力量训练,他每次都做得很足、很认真,不会说坐在那里聊天或者拿着手机看,属于那种投入、敬业的运动员。”训练场上的他们看起来保持着彼此都感觉舒适的共生关系。袁国强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发号施令,也不会亢奋地大声喊叫,鼓吹“精神论”,只有回放跑步视频时,他们才在一起用粤语低声交流。双方有一种沉默的尊重和信任,苏炳添接受采访时也不见他守在旁边,只是中途进来,默默往桌上放了两袋芒果干。

袁国强用这种淡然的态度处理了不少波折。苏炳添刚上省队时,正好遇到宿舍装修,只能住在地下室,房间阴沉,蚊子又多,除了一张床,其他什么都没有。他给启蒙教练杨永强打电话,说“住的地方条件太差,要回家”。杨永强托人给袁国强带话,想来看看苏炳添,安慰他一下。袁国强轻描淡写地拒绝了:“不用来看,过一阵习惯就好了。”2010年苏炳添大腿后肌受伤,伤好后仍然有心理阴影,跑两步就说后肌痛,不敢再跑,袁国强安排他去参加深圳大运会,用比赛刺激他站上跑道。作为国内早期的一流短跑选手,袁国强了解这个项目,有能力判断选手的状态低迷是真实的身体劳损,还是心理恐惧,也有耐心等待他们成长的自觉。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苏炳添在起跑大幅领先的情况下,途中跑被博尔特超越后动作变形,跑了小组最后一名,他回来后下定决心要改技术。“我跟教练谈这个问题。”苏炳添回忆,“教练说,我带过这么多运动员,没有一个运动员像你这样,从2007年开始,你一年都没有调整过。”

袁国强和苏炳添最重要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有着平静的野心。不管生性如何稳重,不说大话,不做夸张或者戏剧化的表演,但都不能妨碍他们的野心勃勃。或者说,野心勃勃就是优秀短跑运动员的基因之一。如果没有极强的求胜欲望,没有那种在枪响后不管不顾闷头向前,在咫尺之间的对手用速度荡开的气流里,跑出自己气流的气势,就不可能成为顶级的短跑选手。

苏炳添的野心是跑出自己的个人最好成绩,站上奥运会前八的赛道。袁国强也有相似的野心。他告诉过苏炳添,自己曾经有机会参加1988年汉城奥运会,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这是他运动生涯中最遗憾的事。因此在采访时,袁国强并不热衷谈论一个多月前苏炳添在尤金破10秒的话题,反而回忆2008年全运会百米决赛上,苏炳添跑出10.28秒的成绩才是他最感兴奋的事情。“训练两年就能达到健将水平,说明他确实是个苗子。”袁国强说,他更关注队员的成长性,因为他有更远大的目标,就是寻找到身体和意志都可堪挖掘的选手,精心培养,将他送上一流高手的赛道。

《火的战车》剧照

节奏

英国电影《火的战车》里,一位短跑教练告诫想在奥运会上夺冠的弟子:“不要怕跑起来全凭胆量的选手。有胆是会威吓对手,但短跑凭的是神经本能,神经是可以磨练的。”这番话涉及短跑项目中一个颇有点神秘的领域:节奏。一个顶级的短跑运动员不仅要有肌肉、力量、技术,还要有敏锐的神经来找到自己的奔跑节奏。

在这次采访中听到了不少有关短跑的专业理论,节奏是其中最难以准确言说的技术名词。袁国强有一个很朴素的解释:“跑动过程中对力量的分配就是节奏。真正好的节奏,是用80%的力量,跑出100%的水平,跑完之后还感觉力量没有用完,还能再跑。”但选手如何在快速跑动中分配力量,使奔跑的速度层层递进,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感觉。虽然现代短跑理论已经明确将100米跑程分出了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几个阶段,甚至连每个阶段的大致距离都有所规定,但每个运动员在哪个时间点给身体换挡,仍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问题,其中细致而微的差异性,就像同一棵树的树叶拥有的不同叶脉,只有具备相当敏锐神经的选手,才能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即便有幸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上又常常会被对手扰乱。NHK曾为牙买加短跑名将阿萨法·鲍威尔拍过一个纪录片《最速之男》,片中提到,运动员的肌肉和大脑都在试图决定奔跑的节奏——脊髓在根据身体的惯性运动发出指令,大脑在根据自己的求胜欲和对身边情况的感应发出指令。当两种指令不一致时,选手的节奏就会受到影响,并常常因此在比赛中落败。片中记录了鲍威尔败于美国选手盖伊的一场比赛。鲍威尔凭借起跑优势一度领先盖伊,但中后程时盖伊追了上来,鲍威尔不由得阵脚大乱:“当看到他的脚时,我想怎么回事?明明是我跑得更快啊。为了要逃离追赶的选手,满脑子都是这样的想法。”鲍威尔的节奏被盖伊的追赶扰乱,身体重心崩溃,出现侧倾,手掌握紧,全身紧绷,只能露出龇牙咧嘴的表情看着对手撞线。

苏炳添从2013年开始调整自己的节奏,一开始阻挠他的是自己的优势。“我们练短跑时,苏联的教科书上就写着,单凭前30米把对手落下是很难的。”袁国强说,“但苏炳添因为起跑是他的优势,要他放弃就更难。”直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他凭借起跑优势在男子百米半决赛上一度冲在了最前面,但是30米后开始被其他对手一一超过。“这次比赛改变了我对短跑的看法。”苏炳添说,“我想把整个节奏重新规划一遍,把以前的抹掉,换成新的。以前是一起跑就冲到底,现在知道应该分层次运用自己的力量,一段一段地分配力量。”说这些话时,他做出像飞机平缓升空的手势。

他首先更换了起跑时前后脚的位置,以减少原来第三步的停顿迟缓,并不断磨合起跑到途中跑的自然过渡。但过度琢磨前程和后程的衔接,让他一度丧失了最为拿手的听枪起跑优势。“说来也奇怪,2011到2012年这段时间,我的起跑感觉是最好的,那段时间起跑就可以领先张培萌2米左右。但现在张培萌实力增强了,在身边会给我施加很大压力,我那种感觉就找不回来了,这个时候起跑不但没成优势,反而拖了自己的后腿。”苏炳添说。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他的步幅。在今年的第一场室内60米比赛中,他只跑出6.71秒,这个成绩可谓是2009年以来的最差成绩。随后是世界田径挑战赛北京站的比赛,按当时的状态也有“破十”的可能,但“起跑还是快了”,进入途中跑的衔接不太畅顺,最后只跑了10.06秒。肌肉和脑神经的记忆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达成一致,直到尤金站这一场。

“我站上跑道时,就突然有了一瞬间的灵感,觉得自己可以破10秒。”苏炳添回忆说。他这次的节奏非常平稳,从起跑,中途加速到冲刺,他都稳稳地,既没有在前程一马当先,也没有在后程力竭凌乱,他感受到了那种自然而然加速的节奏,“就像飞机升空一样,越跑越快,越跑越快,腿抬得特别高”。

极限

“你觉得你现在的弱点是什么?”

“嗯……年龄。我今年26岁,再过两年就28岁了。”

这是在采访时苏炳添唯一略显迟疑的问题,其他时间他都相当坦然地侃侃而谈,声音不大,但话语简洁有力,充满自信。和几年前的视频相比,他剪短了头发,露出了更多脸庞。日复一日的训练,一次一次的自我突破,就像刻刀一样雕琢着他,将他的眉眼清晰有神地呈现出来,看起来一个自然的发光体,明亮,自信,生气勃勃。这是一个正处在自己巅峰状态的运动员,即便说出“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员。以后提起100米短跑,人们就能想起苏炳添这个名字”这样的话,也不让听者觉得浮夸或者狂妄。

但正如之前所说,身体就是运动员的才华,已有的荣誉和未来的梦想,都是以对身体的不断挖掘为代价的,身体也是他们最终的限制。无论是何等优秀的角色,才华的巅峰状态也只能维持短短数年,肉体会在形形色色的角落撞上不可突破的极限,慢慢走向衰落。博尔特的教练就这么警告过他:“你必须要装进大脑的一件事情是,每个运动员都有属于他的巅峰期。泰森正处于他的巅峰期,阿萨法已经过了他的巅峰,而在他们之前则是100米奥运冠军莫里斯·格林和多诺万·贝利。但一个冠军走下历史舞台后,就会有另一个新星崛起,将他取而代之。如果你能明白这一点,当你在一场比赛落败时,你也不会真正失败。”

苏炳添的一些师兄弟已经退役了。28岁,就像10秒大关一样,是亚洲短跑运动员一个无形的极限,大部分选手的新陈代谢会从这时开始变慢,体能随之下降,成绩可能就此止步不前。爆发力常年冲击身体形成的劳损,还会像算总账一样,以各种疼痛折磨运动员。苏炳添的师兄梁嘉鸿原来是颇有天赋的短跑运动员,曾被称为“小刘翔”,他在25岁时选择退役,因为“练了13年的身体,已经不是黄金年龄了”。说这话的时候,他捏着自己的膝盖后窝,那里留着他十几年来不断挖掘自己身体追求速度的代价。“就是这个部位,到后来一练就痛,一停就好。”短跑项目中震慑人心的凝缩的力量,究竟赋予精神和肉体怎样的负荷,外人无从估量,只有运动员才能相互理解。“即便是刘翔这样的身体素质,进入30岁以后,也是很难熬的。”梁嘉鸿说,“北京奥运会时他退赛,很多人指责他为什么不坚持跑完,我们能理解他有多痛苦。”

苏炳添一直很小心地看护自己的身体。他作息非常规律,晚上23点睡觉,早上7点多起床,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追求大运动量训练。因为进入专业训练时间晚,他在15岁进体校前,没有做过大的力量训练,没有背过杠铃,只是跟着启蒙教练杨永强用深蹲跳跃的方法训练力量。他的身体在年幼时没有被过度开发,因此上肢力量既是他的弱点,也是他现在还可挖掘的空间。很多专业短跑运动员同时练习100米和200米,但苏炳添只跑过一次200米全国赛,虽然当时也跑到健将级水平,但他感觉跑完后大腿后肌很紧,怕身体受伤,便放弃练200米。“他了解自己的身体。”杨永强说,“大部分选手小学六年级就去专业训练,他初中毕业后才去。因为进入专业训练晚,身体承受力弱。对他的身体来说,200米的运动强度大了。”

但不管如何小心,身体的疲惫仍然会像污泥一样积存在体内。2009年是苏炳添在国内一流赛道上崭露头角的一年,他在各类赛事中总共获得11块金牌,成为当年田径短跑项目上的最大“黑马”。但密集的比赛,让他腰肌劳损非常严重,痛得晚上觉都睡不好。2014年亚运会后一段时间状态低迷,与张培萌跑接力时,连交棒都交不过去,甚至就在跑出9.99秒之前的几个月,他还考虑过退役的事情。在美国冬训时,他又进入一个状态低谷。“感觉浑身有劲,可一跑就跑不动。在美国集训时,跑出的成绩是10.80秒,连女选手都跑不过。与田径队一位跳高队员一起去超市,当时我们两人测试都没达标,还在说可能今年连参赛资格都没有。”苏炳添回忆,“那时候对未来感觉深深的迷茫,很难熬。”

杨永强曾经对苏炳添说过一段颇有使命感的话:“练短跑的人这么多,但真正有天赋跑上国际水平赛道的人没几个。所以你应该好好练,你要为参加这一类运动的人去做,去挖掘自己。”这种自我挖掘要求运动员不断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哪里是需要小心看护的弱点?哪里还深藏着可以挖掘的能力?什么时候要咬牙忍受?什么时候是到了无可索取,只能停止的极限时刻?每个顶级运动员都是在这样不断的自我追问、自我怀疑、自我挖掘下,一步步走上自己的巅峰。

现在的苏炳添这样认识自己26岁的身体:“我现在还在慢慢熟练起跑30米后转换进入途中跑的阶段。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改变节奏的努力可能完成了百分之七八十,但脚步、步幅都比去年略小了一点,现在要一点一点争回来。”

“如果能保持不受伤的话,我可能再次跑进10秒。”

作者:乔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