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42195米

阿司匹林42195米

网易号

关注
945粉丝
0关注
1975被推荐
IP属地:江苏

医学博士

4枚勋章

在美国行医和生物博士

  • “抗炎食物预防癌症”的宣传靠谱吗?

    2024-05-14
    8跟贴
    图片
  • “抗炎食物预防癌症”的宣传靠谱吗?看到几个有名的科普大号宣扬“抗炎食物预防癌症”,我很吃惊。这些文章都是遵循的一个《抗炎饮食预防肿瘤的专家共识》,主要作者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这个所谓的“专家共识“靠谱吗?咱们来看看。首先,我们来用英文查查世界上有没有类似的推荐吃抗炎饮食来“预防肿瘤”的共识,毕竟如果通过吃一些食物就能防癌的话,其他地区的人也会趋之若鹜的吧?但我没有查到这样的权威共识,有点怪吧?下一步,我去搜了一下专业营养学协会对抗炎饮食有什么看法。我查到世界上最大的营养专业协会是“营养与饮食协会”(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他们有超过11万营养师会员。这个网站的科普文章指出:「一些研究发现,慢性炎症与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之间存在关联」。而炎症和癌症的关联并不像这两类疾病那么明确。所以,要制造一个“抗炎食物指南”首先应该针对这两大类疾病吧?不过也许断言“预防肿瘤”更能吸眼球?“营养与饮食协会”的科普强调,「虽然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抗炎饮食,但科研人员仍在研究饮食是如何影响炎症的」。所以,人类现在对吃东西如何影响炎症都还没有研究清楚,怎么会一下子就跳到声称吃某些食物会“预防肿瘤”的呢?专业科普进一步指出:「虽然有一些食物被认为有助于减少炎症。但是,这些食物的抗炎作用的许多发现都来自于对实验室动物的研究。目前我们还不能得出这些食物是如何影响人们炎症的结论。而且,现在还不知道必须吃多少和多久吃一次“抗炎”的食物来对抗炎症。」哦哦,其实饮食方面还有很多未知,专业组织根本没有推出任何“抗炎饮食预防某病指南”。专业组织实事求是地说:「就目前而言,最好的建议是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多吃水果蔬菜,适量蛋白,选择健康的脂肪,选择全谷物而不是精制粮食。」原来,健康饮食就可以了,没必要信什么吸眼球的“抗炎饮食”。最后,专业科普还补了一刀:虽然吃什么很重要,但食物不是影响慢性炎症的唯一因素。保持充分的睡眠、有规律地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体重,这些都有抗炎作用。好了,看到这里,我们心里清楚了,这个“预防肿瘤的抗炎食物指南”远远超出了专业领域里目前的认知,好比小孩还不会走路,他就让你跳。那主要作者“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有多权威呢?根据棒棒医生的文章《CACA指南算指南么》,这个中国抗癌协会(CACA)是民政部注册的,不属于中华医学会系统,他们编的“指南”没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水平比较呵呵。而这个“抗炎食物防癌指南”,的确印证了棒棒医生的分析。看来那些推广这个指南的科普大号,也许是被蒙蔽了。总之,好好吃饭就可以,没必要推崇什么预防肿瘤的饮食。#抗炎饮食还能抗癌# #抗炎饮食#
  • #别人坐过的热板凳能坐吗# 看到这个词条,想起了一位朋友。她在清华读研究生的时候,不敢把自行车借给男同学骑,怕自己怀孕。估计像我朋友这样的谨慎型人才,才会担心热板凳吧。
  • 阿福和朱莉分手,这会是原因之一吗?

    2024-04-27
    图片
  • 阿福和朱莉分手,会不会这也是原因之一?德国小哥阿福和上海姑娘朱莉这对夫妇的视频我一直都很喜欢,最近听说他们分手了很是吃惊。今天偶尔看到一个两年前的视频,视频中他们做了个游戏,分别在纸上写下了对彼此不满意的地方。阿福对朱莉不满的一件事是:希望朱莉能科学一点。据阿福说,朱莉的妈妈老是转发网文给女儿,朱莉的很多信息就是这么来的。朱莉认为南瓜粥第二天就不能吃了,因为这是甜的,甜的不能过夜。又说开水不能烧第二次,也不能过夜。蔬菜也是不能过夜。当阿福指出“这些说法一点都不科学”时,朱莉没有反思,反而坚持“我的理论还是挺对的”,让阿福无可奈何。虽然咱们不知道人家为什么离婚,至少朱莉“不够科学”这一点在两人的关系中给她减了分。
  • 肿瘤医生评论《我妻之死》的治疗及加拿大医疗

    2024-04-25
    6跟贴
    图片
  • 肿瘤医生评论《我妻之死》的治疗及加拿大医疗作者:Spice_Nagma(作者声明:之前被推送了《我妻之死》这篇文章,就随手写了个评论,结果被很多人问关于这个癌症的相关问题,然后被劝写科普文。我是医护人员,而且是在很多人眼里不靠谱的加拿大医疗培训了十几年,所以我可能有我的偏见,如果不认同也请友好评论。我没有去过病人所在的温尼伯,也不了解HSC,所以和文章里的工作人员、地点没有利益冲突。)EGFR是最常见的肺腺癌基因突变,其中典型的类型被叫做经典型突变(19外显子缺失突变、21外显子L858R突变)。一般的基因突变都在肺腺癌里,很少出现在其他的肺癌比如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肺癌里。20外显子的插入突变(Ex20ins) 是EGFR基因突变里第三常见的,占所有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突变2%左右。常见的人群和一般 EGFR基因突变影响人群一样,亚裔、女性、年轻、无吸烟历史。一般来讲,如果没有基因突变,第四期肺癌的中位生存时间在治疗之后是1.5年左右。注意这个是中位时间,所以有些人可能只有1个月,有些人可能5年后还在。如果身体情况还好,一般治疗方案是化疗+免疫治疗。第四期是不能治愈的,一般无法手术治疗了。如果病人有基因突变的,比如经典型的EGFR突变,有可以使用的靶向药物,比如 Osimertinib,它的中位存活时间在3.5年左右。现在的晚期肺癌和以前的晚期肺癌治疗情况不一样了。我自己的家人也有因肺癌去世的,过去无论什么情况都是采用化疗,现在有了这些免疫、靶向药物,肺癌的存活时间和以前比已经有很大程度提高了。可是还是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这位年轻女士的20外显子突变,它的预后还是很糟糕。20天病程确实很短,但是在晚期肺癌这个疾病里也不算罕见。一般来说,所有EGFR突变在肺癌里几率大概10%,可是如果我们遇到一位病人是年轻、女性、亚裔、不抽烟,她有EGFR突变的几率超过60%以上。而EGFR里90%是经典型突变,是可以用Osimertinib 来治的。也就是说,当她的医生一开始押注用这个药时,有50%以上的几率,她的医生是对的。可惜她不是幸运儿,一般的基因检测最快也要1-2周(我在加拿大的某“大城市”,我们这里也有很多EGFR突变病例,这个1-2周的速度算是也是很不错了)。她是20外显子的突变,我们的治疗方法首先是化疗,如果化疗不管用可以考虑用新药Amivantamab。在加拿大我不确定这个药物从哪里可以得到,因为它不是被fund(注:医保用药)。有条件的病人不管是花钱还是怎么样,这个药物是被批准可以用的,但是要在化疗不管用以后作为二线药物。一个月以前FDA也批准了它和化疗一起联合使用。总之这个药不是一上来就单独用的。当然,使用这个药物有个前提是——病人身体不能太虚弱,给一个进HAU(注:这是介于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室之间的一种加强病房)的肺腺癌病人用化疗可能会要了她的命。(我不是说化疗在任何虚弱的癌症病人身上都不能用,有些癌症,比如白血病、某些淋巴癌,即使很虚弱也有可能采用化疗,因为这些癌症对化疗非常敏感,甚至可以被化疗治愈)。还有一点,有的朋友质问是不是CT做得不够。要知道癌症的确诊是靠病理,不是靠CT/MRI/PET。如果我们看到一位疑似晚期癌症的患者,比如这位女士,最重要的是得到病变组织的病理诊断,因为在肿瘤医学里,组织学诊断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原则不仅是针对于肺癌,也是针对于大部分癌症。所以她的医护团队做的第一件事是——抽取她的胸腔积液做细胞学检查。然后,做了支气管镜就是为了确诊她到底是什么病,确定她究竟是感染还是癌症。但是从第一天起,她已经有了胸腔积液,也就是说,她已经是第四期了。不管CT 检查看见与否,都不能改变她已经是第四期的事实。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是不是抢救做的不够完美,这个我不能从原文看出具体事件。只能说,每一个医学操作都有自己的风险,肺癌本身容易有各种并发症,再加上她确实发展得很快,我不认为她是因为并发症而缩短了生命,她是因为癌症本身的凶险而去世的。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姑息治疗的具体内容,很多其他专业人士的文章已经讲解了,我就不多说了。这位37岁的年轻病人确实很可惜,让人深深同情。对于大众她可能是唯一听说过的迅速去世的年轻病人,不过她在癌症中心里确实不是唯一的。在癌症中心工作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病人,有些很年轻,有些去世很突然,他们的家属都不能接受现实,我自己被家属逼着要求给ICU(重症监护室)已经死亡的癌症患者治疗的次数也不是一次两次。现代医学毕竟不是神,有些晚期癌症真心无力挽回。最后想说的是,我自己是医护人员,而且是成长在加拿大的全民医疗社会里,所以可能有我的个人看法,比如我很追求公平也很讲究这个循证医学。就是如果一件事没有证据证明它利大于弊,我不会去建议病人做的;我比较看重 number needed totreat和 number needed to harm(注:权衡治疗的利弊), 不是很关注那些 N=1 (注:个别病例),很多熟悉国内医疔的病人可能会不习惯。另外,我觉得加拿大的公共卫生系统有自己的问题,等待时间、需求、人口这些因素在增长,但是医疗系统的人员/资源不增长,现在大量的医护人员burnout(精疲力竭)提前退休隐退转行,这些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但是大部分我们的病人真正紧急的会被紧急分诊处理。当然啦,很多的矛盾在于,病人觉得紧急的也许并不是客观来说真正紧急的,所以在这个资源有限的不能立刻接待所有人的系统中,那些客观上不紧急的会被延后。我虽然做过20外显子的肺癌研究,这方面并不是我现在的主要领域,而且我也不是世界专家,只能提供自己知道的信息,具体癌症问题还是要咨询自己的医疗团队。最后,我是在加拿大出生的CBC,有些中文表达不够准确,敬请原谅。
  • 医学生都去哪儿了?刚才看到报道:王辰院士指出,2020年-2023年国家执业医师与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不到60%,2019年-2021年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有30%根本不当医生。好奇搜了一下考美国内科医生执照的通过率如何,2023年第一次参加考试的人87%通过了考试。再查了一下急诊科的通过率,也是类似(85-89%)。美国的医学教育是严进宽出,上医学院这一步很难,后面步骤相对容易一些。中国的医学毕业生不容易。
  • 卫健委介入调查女子在医院输液身亡

    2024-04-18
    1跟贴
    图片
  • #卫健委介入调查女子在医院输错药身亡# 安徽芜湖市一位31岁的年轻妈妈因感冒前往医院看病,在医院输液而死,留下了仅8岁的女儿和1岁的儿子。那医院给她输的是哪些药物呢?1,林可霉素:感冒一般都是病毒导致的。林可霉素是抗生素,杀细菌的,根本对感冒无效。这是过度医疗和错误用药,也是造成中国耐药菌广泛的主要原因。2,沐舒坦:祛痰药,国外几乎都是口服的非处方药,根本没必要静脉输液。我注意到不少保健品、非处方药到了国内就摇身一变成处方药了,为什么?3,人血白蛋白:根本就不应该用,几百块钱一支,除了医院想赚钱,我想不出有任何理由用这个。据报道,家属怀疑病人死于输错药了。一方面,很可能并没有输错医生开的药,病人只是死于输液本身。因为静脉输液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病人可能对输液中的药物或杂质产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呼吸困难和心脏停跳等症状,危及生命。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输错了药”,因为上面三个药中至少有两个根本就不应该用,是医生乱开药,的确开“错”了药。事实是,普通感冒,不管治疗不治疗,通常一周到十天自己就好了。治错了比不治糟糕多了,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消失了。而这种死亡,很遗憾,并不是那么罕见,参见
  • 谈谈输血和用血紧张:是人为造成的吗?

    2024-04-13
    3跟贴
    图片
  • 我国用血紧张是人为造成的最近,一位国内的朋友提到他做手术之前动员单位的年轻人去献血,这样自己做手术时才可以用血。回国时看到一个献血站,我就进去献血。可惜的是,十多年前我在中国献血被拒绝了。这第二次献血,又被拒了。而每一次的原因在医学上都是没有道理的。我这个身体健康、跑马拉松、在美国献血的人,却在中国不允许献血。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12850美元,在中上收入的国家(4466-13845美元)里接近天花板。但中国2022年的千人献血率仅达11.5次,比中上国家整体的16.4次要低不少。相比之下,高收入国家的献血率为每千人31.5次。为什么中国献血的人这么少?原因之一是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献血人员的要求过于苛刻。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对献血人员的年龄限制太过苛刻。中国很多地方只允许18-55岁的人献血,这在科学上是没有道理的。美国的献血一般从16到17岁开始,年龄没有上限。像我女儿到达中国献血年龄时已经在美国献了好几次血。肯塔基州的二战老兵Dale Faugh每56天献一次血,一直到97岁。2021年,美国的献血21.7%来自65岁以上的老人,成为血液供应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见图一。二是对肝脏转氨酶的要求过于苛刻。中国和国际上一样,会查各种传染性疾病比如HIV、肝炎、梅毒等等。但国际献血共识是不需要测肝脏转氨酶的。中国不仅测,而且据献血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转氨酶在医院里76以下即为正常,而献血却要求50以下,更为苛刻。献血查转氨酶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一项检测,一下子扼杀了很多本来可以献血的人。关键是献血站的这些要求在医学上是没有根据的。所以,中国医院的供血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为造成的。如果各项要求根据科学共识和国际接轨的话,自愿献血人数会增加很多,极大缓解目前供血紧张的局面。根据世卫组织,献血者有3种类型:* 自愿无偿献血者(女儿和我这种)* 家属/替代献血者(如上面提到的朋友的单位同事)* 有偿献血者。世卫组织敦促所有国家在“自愿无偿献血”的基础上发展国家采供血系统,因为“自愿无偿献血者”中血源性感染的患病率最低,是最安全的献血者群体。#网传西藏阿里全体公务员为一女子献血#
  • 美国人平均感染了几次新冠?

    2024-04-10
    图片
  • 美国人平均感染了几次新冠?研究传染病建模的魏专家(Jay Weiland)回答了这个问题。要细数每个人感染了几次,肯定要考虑的一个干扰因素是检测不足。比如有的人即使被感染了但自己不知道,或者检测太早或不及时,漏掉了一些感染病例,会造成统计不准。但魏专家巧妙地绕过了这个障碍,他是根据下水道里废水中的新冠病毒片段来倒推的,所以结果不受检测情况的影响。他根据废水估测出,自 2020 年以来的近4年中,美国人平均感染了新冠病毒 2.7 次。这个数字不符合某些人宣扬的“一年感染3次、几年就嘎了”这个场景。细数起来,美国人的平均感染率是:2021 年:每 27 个月 感染一次,2022 年:每 10 个月 感染一次,2023 年:每 20 个月 感染一次。为什么2022 年感染的频率比较高呢?因为那年出现了奥密克戎 BA.1、BA.2、BA.5 和 BQ等好多个病毒突变株。也就是说,每个新品种会突破已有的免疫屏障,造成一波新浪潮。看到这里,肯定有朋友要问了:那新冠以后的趋势是什么?魏专家回答说,未来很难预测。再感染的频率,一方面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屏障如何,比如如果刚刚过了一批感染,那人群在几个月之内还保持着比较强大的免疫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有没有新的突变株脱颖而出,冲破我们的屏障,产生一波新的浪潮。好在,尽管病毒进化产生新突变株的情况不太好预测,但科学家一直在对病毒进行严密地观察和监测之中。我们个人能做好的是,有疫苗时打疫苗,高危人群感染后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 我见到的日全食记得2009年安排回国计划时参考了一下日全食的时间和路径,决定去安徽歙县旅游顺便看日全食。那天应该是7月22日,旅馆楼下有一家五金店,那天店里异常忙碌。好多人在买电焊用的滤光片,就是防护面具中间的那块黑玻璃,用来看日全食。5块人民币一片,我也买了几片。销路太好,供不应求,店里的人急急忙忙骑着摩托车去仓库取货。下午,太阳渐渐地缺了一角,商店里的工作人员都人心涣散,一个个跑了出来,路旁到处是看日食的人,图一。像图二这样有奢华电焊面罩的是少数。天空突然完全黑下来了,街灯自动亮了起来,图三。图四,地上隐隐约约看到“公交”两字。中午时分忽然蜕变成夜晚,好奇妙的感觉。人都怔着不说话,要适应一下。感觉到温度一下子下降好几度,本来大汗淋漓地在屋里吹电风扇,现在室外忽然觉得冷嗖嗖的。图五是我拍的日全食照片。#日全食#
  • 且看美国著名健康博主Huberman的三个悖论作者:PearPeach美国现在第一大健康信息类播客(health & wellness)是修伯曼播客(Huberman lab podcast),它的走红离不开Joe Rogan、RFK Jr、Jordan Peterson这个圈子。Huberman与他们谈笑风生、私交甚好,这决定了他的大部分听众和这些人的粉丝是重合的。但这些人一般有以下特征:反疫苗、否认气候危机、为阴谋论站台。悖论一:如何在标榜科学性的同时,不冒犯听众中的反科学群体,以最大化听众数量?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医学界对疫苗的健康效益有着很强的共识,Huberman却以有研究有争议为由不正面发表意见。然而,只要是身心灵优化者喜欢的话题,他就不排斥探讨那些科学证据薄弱、对身心健康效果可疑的方法:他大谈负离子和光脚接地的可能好处,宣扬特定的冷水浴流程的单个研究,警告电磁辐射和蓝牙的可能危害,并声称防晒霜里有侵害神经的物质。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表达的艺术。比如在与自闭症研究者探讨疫苗的风险时两面下注,看似构建一种客观的立场,实则放大了怀疑论观点。在强调covid实验室泄漏的可能性时亦是如此,给本来清晰的科学共识注入了阴影。这与擅长在科学和扯淡之间找到折衷观点的Lex Fridman有类似之处(Huberman开始做播客正是受其推动)悖论二:如何在给赞助商站台的同时保证内容的科学客观?通过明广来保证内容的免费性无可厚非,而且我们总可以选择跳过不看。但Huberman推销的产品和播客的内容并不是独立的,他有很多专门探讨补充剂的内容,而智商税营养品AG1从第一期开始就赞助了。我们可以发现他推荐补充剂时提到的“经过高质量同行评审的文章”往往是基于小样本的研究或探索性的动物实验。他并不在意研究是否可重复、预先登记或有利益相关。如果一个人会把单薄的证据说成是有力的,把微弱的效果说成是明显的,那我们就不得不怀疑他对任何研究的解读。掺杂私货的后果是全局可靠性的下降,整个播客里可能处处是软广。悖论三:如何在持续输出超长内容的情况下保证信息的质量?Huberman曾属于第一梯队的神经科学家,他的专业领域是视觉神经系统、恐惧相关环路和神经再生修复。他擅长整理知识,发表过很多综述文章,能将抽象的生理过程用浅显的语言描述出来。播客早期的高质量神经生物学内容正是基于他二十年的研究和授课经验。但开始做播客后,他的斯坦福实验室主页已经没有任何成员的信息,也不再招新。为了每周持续产出吸引观众的内容,他也必然要离开其专长的领域。这些都是值得担忧的,可以想想那些远离科研一线、仅靠聊天获取信息、在各领域发表意见的院士院长们。
  • 到目前为止,网上热传的帖子把“新加坡货船撞倒巴尔的摩大桥”这事归罪于:- 新冠,- 新冠疫苗,- 削减警察经费,- 觉醒和平权运动,- 新自由主义导致基础设施失败,- 船员是某个种族的……慢着,还有:- “边界开放”,- 移民,- 黑人的命也是命,- “以色列”- 乌克兰哈哈,每个人都看到了他们想看到的东西。
  • 谈谈红曲保健品的肝肾毒性

    2024-03-27
    8跟贴
    图片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