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网易新闻

两会声音 “言”值担当!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2020-05-13 11:59:18
网易号: 九江新闻网

吸引本地高校毕业生留浔工作

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

民进九江市委会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近年来,许多城市为吸引人才落户,相继出台优惠政策。我市现有高校12所、中专20所、技校7所,毕业生总数近3万人,如果能大批量吸引本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留浔工作,我市人口素质、城镇化率将大幅提升,工业园区“用工荒”问题将迎刃而解。

据2017—2019年的统计数据,我市12所高校毕业生,留九江就业比例不到20%,毕业生外流现象非常严重。主要原因有:在学生思想上,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城市认同感普遍不高;在福利待遇上,企业投入不足,难以吸引高技能人才;在专业建设上,产专结构不匹配,校企合作方式不丰富;在人才建设上,引才政策门槛高,宣传面太窄力度不够。

建议:一、强化政府引导,依靠优惠政策吸引人才。适当降低人才准入门槛,为引才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在毕业生可优先申请公租房的政策基础上,参照外地做法,发放租房补贴,提高购房补贴。督促企业严格遵守《劳动法》,主动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适当提高薪酬。

二、优化产学布局,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建议政府加强与省教育厅、高校的沟通交流,鼓励本地学校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加速培养一大批我市产业发展亟需的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我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实现我市高校高新技术专业与本地产业的对接。积极搭建创客平台,鼓励高校与本地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校企创新试点,尝试“大学孵化、九江转化”模式,吸引本地高校优秀人才留在九江创新创业,促使高校成为九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利好政策的知晓率。建立政策“聚集平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将我市相关部门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整合上网,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宣传;线下常态化组织工作人员、创业典型进高校、进园区、进企业开展宣讲。加大对九江文化的宣传,积极组织开展九江文化进校园活动,对本地院校学生进入文化旅游场所予以更多优惠,激发学生对九江的热爱。

四、建立机制制度,切实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平台作用,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遇到的难题,建立政府、学校、行政单位、企业四方联动机制,支持产教融合发展,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建议政府每年组织一次大型公益性毕业生招聘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毕业生参加。建立毕业生留浔工作考核制度,制定各高校留浔就业比例考核目标,设立奖励制度。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九江市工商业联合会

当前,脱贫攻坚处于决胜时期,乡村振兴正在逐步展开。实现两大国家战略的承接转换,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经过调研,两者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仍然薄弱、部分干部群众的认识仍有待提高等问题值得重视。

我们建议:一、提升思想认识,高位推动。全面强化组织领导,从思想上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尤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总抓手;严格贯彻“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的要求,开展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协调;同步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依托脱贫攻坚已建立起的干部队伍,健全乡村振兴责任体系。

二、做好政策衔接,相向而行。充分借鉴现有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政策成果,立足市情县情,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方面出台乡村振兴政策。严格落实脱贫不摘责任、政策、帮扶、监管的“四不摘”要求,理顺政策之间的冲突,持续帮助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就地就业。借鉴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考评机制。

三、着眼长远,规划先行。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开展“送规划下乡”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村组优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保护等主要布局,补齐相应短板。

四、抓好项目统筹,培育特色产业。对原有扶贫产业进行评估,改进项目管理、减少损耗、提升绩效,继续带动乡村振兴的优势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村组倾斜。加强实用技术应用,提高“三网七改”等已有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创新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打造产业发展好、示范带动好、利益联结好、增收效果好,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强的“四好一强”特色扶贫产业。

五、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尊重农户的土地、山林等既有权益,坚持农村“三变”改革思路,引入社会资本来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和资本股份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新途径、新路子。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行动,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使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的骨干。

六、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快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乡、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以“三讲一评”颂党恩等活动为载体,做到扶志扶智并举。广泛宣传农村工作的政策措施,培育宣传脱贫致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典型。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争得九江旅游应有地位

民革九江市委会

近年来,我市旅游业稳步发展,成绩可圈可点。纵观九江旅游现状,悠久却显沉静、泛多而显繁杂,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市场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九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未能有效融合,尚未构建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综合竞争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九江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和争先进位的关键抓手。

突出规划引领,让文旅融合“明”起来。动员各方力量,深入挖掘整理,按照田园文化、山水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开埠文化、乡村文化和红色文化等系统的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深入对接国家各部委出台的专项支持政策,抓住十四五规划开编的机遇,按照“两圈两带”的总体布局,在全域旅游的框架下,结合文化产业发展,聘请专业团队,高质量编制好文旅融合专项规划,制定体现融合发展、有前瞻性的针对性政策,策划一批文旅融合的重点项目。

做强龙头庐山,让文旅融合“实”起来。“庐山天下悠”,“悠”代表的是高品质、慢节奏,成为国内品质旅游倡导者。建议庐山文旅融合围绕“品”字下功夫、作文章,突出“品鉴”,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充实升级各类人文历史景观,讲好其中的“庐山故事”;围绕“品质”,构建全域融合的联动格局,以庐山为龙头,联动环庐山、泛庐山各景区、景点,提供多元化、定单式的旅游产品供给,给予游客记忆美好的“庐山体验”;彰显“品味”,营造慢节奏的旅游生活,发展“夜经济”,做精特色民宿,激活休闲、康养、度假市场。

打造经典IP,让文旅融合“活”起来。建议以寻阳古城建设为契机,选择“春江花月夜”为品牌,将九江厚重而多元的历史文化,提炼出最本源的吴风楚韵,以复原的古寻阳城为舞台实景呈现。整个古城作为舞台,导入原生态文化元素,注入互动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各种展示载体运用,形成独具本土特色文旅融合品牌产品。

拓展思维理念,让文旅融合“新”起来。融合要有新理念,加强区域间合作,着力实现资源、市场、利益共享,通过编制全市各景点、农庄、民宿、特色小镇等游览总图,开发九江全域深度旅游产品;服务要有新举措,全力推进九江旅游手机APP开发,实现线路规划、景点信息、车辆酒店、智能导游、电子讲解、投诉处理等全覆盖;推广要有新思维,加强新媒体合作,在网络上公选九江文旅融合吉祥物,打造成九江文旅融合新“网红”。


加快家政服务体系建设

助力第三产业发展壮大

民盟九江市委会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政服务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家政服务已经由昔日少数家庭的“奢侈需求”变成了多数家庭的一种“刚性需求”。相关数据显示,未来三年全国家政服务业具有成为万亿级产业的潜力。

我市家政服务业尚处在起步阶段,除了江西悦家家政、馨安月子中心、九龙新城社区养老中心等少数几家比较成熟,其余大部分都是小、杂、散,没有一家规上企业,因此加快家政服务业体系建设迫在眉睫。当前,我市家政服务业主要存在社会对家政服务业认识不够,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发展瓶颈难突破,有效监管机制缺失等方面问题。

家政服务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对促进消费、改善民生、扩大就业,提升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议:一是尽快制订并实施符合我市市情的家政服务行业管理办法。加大重视和支持,我市应当结合实际,尽快在行业建设、规范管理、政策扶持、法律责任等方面出台家政服务行业管理办法,制订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加快行业发展。

二是建立公益性家政服务管理平台,加强家政服务业规范管理。政府层面应明确家政服务业监管的牵头部门,其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明晰各自的管理权责清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监管制度体系;尽快建立公益性家政服务管理平台,开展信用建设专项行动,着力解决信用的问题。重点推进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个人信用信息登记注册、三方记录全覆盖、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分级分类信用监管等工作。推行持证上岗服务和备案登记制度,建立行业查询追溯机制;健全体检服务体系,分类制定家政服务人员体检项目和标准,明确收费标准,做好体检记录,加强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动态监管;制定相对合理的行业价格标准,遏制乱收费、乱开价现象。

三是促进家政服务品牌化建设。建议市县人社部门实施“家政培训提升行动”,以购买服务方式,鼓励为化解行业过剩产能出现的企业转岗人员及已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免费提供家政服务培训。同时,将家政服务纳入职业院校教育的轨道。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定期举办家政服务技能比赛、十佳企业评比等活动,激励家政服务企业争先创优树品牌。


做“活”水文章

“三生融合”打造湖泊主题功能区

九三学社九江市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逐渐植入灵魂。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我市为众水汇集之地,境内湖泊诸多,除了鄱阳湖外,万亩以上湖泊10个,千亩以上万亩以下湖泊31个,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50条,流域面积在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39条,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4.43亿立方米,发展“亲水”生态经济可谓得天独厚。

如何赋能水生态、倚湖而兴、拥湖而美,探索做“活”水文章,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模式 ,建设湖泊主题功能区,展现“古浔阳”,复活“水浔阳”,是九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现阶段,“三生融合”打造湖泊主题功能区主要面临生态基础总体不稳、功能品质特色不明、城湖互动态势不强、“三生融合”深度不够等困难和问题。

建议:一、统筹兼顾本末,夯实水生态基础。全面梳理全市湖泊数量、面积、生物特征等方面信息,确定湖泊分类分级、功能定位、控制指标等内容,分类施策,强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改善夯实湖泊主题功能区的生态基础。将保护湖泊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湖边水域生态系统、生态驳岸建设和湖泊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二、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建主题功能区。科学编制各湖泊主题功能区规划,分类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合理划定“湖泊功能区及其影响区”,明确建设实施的功能区块。制订针对各部门的规划管理细则,实现一体化建设与管控,制定产业招商标准,大力引导高端、高效、高新无污染企业和产业入驻。

三、着力塑造特色,高质量打造“一湖一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甘棠湖-南湖所在的老城区塑造以商旅+教育健康为主题,芳兰湖以科创+科技研发为主题,八里湖以金融+商贸服务为主题,赛城湖以文创+产业综合为主题,赤湖以农业+生态保育为主题等功能特色,高质量打造“一湖一品”。同时,完善新城区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构建系统的滨湖功能区网络和宜居滨水生活圈。

四、积极引资聚才,共襄发展蓝色“聚宝盆”。探索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开发运营模式,吸引企业参与到湖泊功能区建设和运营;吸引高端人才、高智企业、高效产业汇聚,推进湖泊的资源环境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实现“三生融合”价值。着力打造品牌亮点,以甘棠湖-南湖为例,融入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结合“夜经济”,以周瑜点将为主题,拓展文化创意作品和活动,重现三国时期风貌街区,以此带动湖区整体价值提升。


特色果业

推进我市水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农工党九江市委会

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集中资源、精准施策,加快补“三农”短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我市乡村红壤丘陵土地多、生态环境好,适宜发展特色水果产业,不仅有利于提振乡村经济、实现产业兴旺、决胜脱贫攻坚,也有利于乡村环境整治。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水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仍存在产业规模小,集聚效应无法发挥、果业基础弱,产业化程度较低、技术支撑差,政策保障不够等短板。

建议:一、加强政策规划,引导果业规模发展。根据国内外果业发展经验,水果产业在条件适宜的区域,宜整县、整乡、整村、整区域推进,一业为主,才能将水果产业做强做大。因此要因地制宜引导布局水果优势区域,争取国家、省政策资金扶持,着力打造系列特色水果品牌产品,同时调整品种结构,实行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建立一批精品果业示范带,制定出台奖补政策,带动周边。

二、坚持果园生产标准化,培育新型合作化体系。在果园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加工及果园综合管理上都要做到标准化。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系统和完备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批冷库和果品加工厂,提高果品贮藏、保鲜及加工能力,延长果品产业链。在果品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国家、省或企业生产标准,果园综合管理与精细化管理并重,建立生态标准果园。着力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果业大户,发挥企业(合作社)销售主体作用,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果农”模式。

三、着力提升技术水平,完善病虫害防控体系。引导果农改变传统理念,不断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果农。建立危险性病虫观察、监测、检疫、预测预警、应急处理等统一的病虫害绿色防控平台。加强防控技术培训,把水果病虫害纳入统防统治范畴,提高水果标果率和产量,进而提高水果销售价格。

最后就是要加强品牌建设,拓宽营销渠道。结合生态休闲旅游,大力发展种植、管护、采摘、加工等体验方式,提高果业认知度。加快发展“社区直销”“农超对接”“基地直采”“代理配送”等新型交易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模式,鼓励帮助果农畅通互联网网络宣传、销售等渠道,通过微信平台营销、直销配送、大中城市直销网点等新型流通业态产销水果。


补齐县(市、区)

“一平方公里科创园”短板

民建九江市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创平台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创平台建设,创造性提出打造“一南一北”两大创新平台(即共青城高新区和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建设“一县一园”(即每个县至少一平方公里科创园)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思路。目前,“一南一北”两大科创平台发展势头良好,但“一县一园”发展却明显滞后,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

建议:一、发展方向要明确,坚持因地制宜。科创园建设不能千篇一律、标准统一,应充分考虑各地产业结构和基础,明确发展目标,制订产业规划,将其打造成有科研机构支撑、为主导产业服务、带动园区发展的科创平台。以科创能力为首位标准,对拟入园企业和项目科学论证,制定准入条件,对科技含量、研发投入等基本指标严格把关,避免“伪科创”项目挤占园区资源,防止科创园成为传统产业园。

二、顶层设计要完善。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县(市、区)科创园建设推进小组,健全专项议事协调机制,加快建设进度,提升建设质量。加强督促指导。科技、工信等部门要牵头抓总,出台指导意见,对科创园主要建设指标予以方向性明确。加强考核引导。发挥考核指挥棒引导作用,招商引资考核中,对项目是否有研发机构与项目投资规模要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要将科创园创建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纳入县(市、区)巡回看变化必看内容,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三、要素支撑要强化。各县(市、区)要围绕科创园发展所需的要素资源,出台系列有别于其他园区的优惠政策。在项目落户上倾力支持,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推广“科贷通”、专利质押融资等有效办法,探索开展“创新券”、科技银行等科技金融新模式,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融资体系,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科研投入,支持科创项目。

最后特别强调的是平台作用要发挥好。科创园的建设目的,就是更好、更快地转换科技成果,服务园区企业。要加快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将各县(市、区)科创园优质创新资源导入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九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民宿经济

做大做强民宿产业

政协武宁县委员会

九江作为一个旅游强市,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和名人古迹为一体,颇负盛名。但近年来风头正盛的民宿经济,在我市却是难闻其名,民宿经济的发展状况难以与旅游盛名相衬。当前我市民宿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民宿经济发展氛围还不浓、旅游业态要素还不丰富、市场经营意识还不强等。

建议:一、依托产业,做成产业。目前全市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6家,3A级景区23家,依托景区做民宿,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武宁县阳光照耀29度假区的水上木屋、房车营地就是依托4A景区做成的民宿,开业至今总体经营情况良好,入住率也比较高;我市是传统的鱼米之乡,农副产品和休闲农业以及温泉等特色产业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依托特色产业发展民宿经济也是一条捷径,只有推进“民宿+”,丰富民宿产品内涵,形成多业联动,才能做好民宿;

二、借力环境,融于环境。借力生态优势,打造养生养老的乐居民宿。我市最大的优势就是山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56%,绿色九江是我市的最大特色,在我国老龄人口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打造养生养老乐居民宿大有前途;借力山区优势,打造“隐”居山野的山居民宿。我市西部几县在地形上属赣鄂边缘山地、丘陵,形成了独特的山岳资源,适合打造山居民宿的地方非常多,优雅的山居民宿,是放松心情、体验山野隐居的良好去处;

三是借力水乡优势,打造推窗看“海”的水居民宿。我市有长江黄金岸线、环鄱阳湖湖岸线、庐山西海等,具备打造水居民宿的优越条件。三、打造特色,差异发展。真正的民宿是一种可以彰显个性的新生活方式,民宿可以结合生态农业、休闲旅游联动发展,提供体验、采摘、观光、休闲等多种活动;民宿作为一种旧乡愁与新乡土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之为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因此,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打造康养型、小资型、乡愁型、寻根型等不同类型的情怀民宿。

第四就是要优化政策,完善配套。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应成立民宿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简化审批程序,在消防安全、资金税费、证照办理、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要完善相关的要素设施,开展民宿等级评定,按以奖代补方式分别给予阶梯补助,重点解决交通、水电、停车场、标识标牌、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信、网络等配套服务。


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政协湖口县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应该更好发挥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省委提出了建设“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省战略。近年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修水、都昌、武宁等县区先后成功创建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并通过复审,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但我市中医药发展与省委提出的建设中医药强省目标差距甚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中医药事业投入不足、中医药管理力量薄弱、中医药人才队伍后继乏人、中医药文化氛围不浓、中医药产业规模不够等。

建议: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江西省中医药条例》,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在卫生健康投入中单列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并加大力度。设立中医药专项资金,用于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提升、重点专科和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医保在门诊和住院治疗时采用中医药诊疗及中药饮片的支付比例。对疗效独特、广泛运用于临床常见疾病或疑难杂症的中医服务项目,可考虑降低医保报销起付线,甚至不设起付线。

二、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成立市、县两级中医药管理局,并将中药行业管理职能并入中医药管理局。建立中医药工作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中医药工作中困难和问题。调整、成立中医药学会、中药行业协会,发挥联系中医药行业与政府之间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升上来”等方式,除每年人事招聘适度增加中医药人才计划外,对急缺的、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中医人才引进,单位可申请特设岗位,开通绿色通道招聘。有计划遴选基层中医骨干走出去,到上级中医院进修学习,强化在岗培训,努力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业务素质。

第四就是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扶持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中心建设,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扶持各级中医医院或社会资本举办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基地。探索中草药生态园游学体验新模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中药龙头企业在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

(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朱曦薇 洪永林 整理)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