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军躺在病榻上,忍着疼痛,语气微弱地向妻子交代:

"一定要像高尔基所说的,做一个大写的人。"

妻子翟云英拉着丈夫的手,早已泣不成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丈夫去世那年她34岁

1964年8月8日,刘亚楼随团赴罗马尼亚进行访问,期间,突然腹泻、腹胀。此时, 空军正在加紧研究对付美国无人机的方案,没有及时就医,并坚持工作,亲自率工作组赴福建指导工作 ,这时,正值空军第一次打下美国无人机,刘亚楼向中央写了《关于调查研究对付美军无人驾驶飞机的办法的报告》,26日,毛主席批示:

"亚楼同志:此件已阅,很好。闻你患病,十分挂念。一定要认真休养,听医生的话,不可疏忽。"

9月11日,刘亚楼赴医院检查, 确诊为肝癌后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到上海看病,在医院期间,刘亚楼依然不忘工作,亲自指导空政文工团的大型歌剧《江姐》,每次空政文工团演出完毕,刘亚楼只要有时间总要听取主创团队的汇报,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这次,他经常不顾病痛叫主创团队来医院,研究并改进新的演出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也不忘空军的军事训练,当得知飞行员林虎已经突破复杂天气飞行的喜讯,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向身边的医护人员说:

"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我的病好了一半!"

就是这样"春蚕到死丝不断"的刘亚楼司令员, 一个月后与世长辞,年仅55岁,而此时,妻子翟云英才34岁。

刘亚楼弥留之际,他最惦记的是年轻的妻子和几个年幼的孩子,他把妻子叫到病床边,拉过妻子的手,像之前在指挥所向下级下达命令的语气说道:

"有三件事,你需要替我完成,第一替我照顾年迈的父亲还有岳母大人;第二替我把几个孩子抚养成人;第三就是你还年轻,一定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翟云英含泪不从第三条,但刘亚楼表情严肃起来:

"这是任务!"

翟云英永远忘不了丈夫的叮咛嘱托, 特别是让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她答应丈夫,将用一生去践行,而实践证明,她做到了。

相识在大连

翟云英是一名中国和俄罗斯的混血儿 ,她性格透着俄罗斯民族的刚毅和中国儒家女性的柔情, 她比刘亚楼小18岁。

1945年的一天,解放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 ,刘亚楼在大连作为解放军代表参加大连市委组织的一个群众大会,群众代表纷纷在会上发言,指控日军和汉奸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发言人铿锵有力的演讲,群众渴望和平的呼声跌宕四起,翟云英就是其中的发言人代表之一 ,她的发言赢得了群众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此时,刘亚楼正在台下就坐,他被台上这位俄罗斯混血儿的演讲深深感染。

当时,翟云英结合自己的经历,演讲声泪俱下 ,这对在苏联学习战斗过的刘亚楼来说感同身受,随后给旁边的大连市委书记韩光写了一张纸条,对翟云英做了充分的肯定—— 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力 。这就是翟云英给刘亚楼留下的第一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光书记知道刘亚楼的个人情况, 并找机会向刘亚楼介绍这位能力超群且是混血姑娘的情况 :

她目前是 香炉礁小学的一名老师 ,18岁,工作上进,思想积极,还是大连市的人大代表,韩光越说越起劲,就连家世出身都全盘托给刘亚楼, 这名姑娘虽然是混血儿,却有着很深的革命基因。

父亲叫翟凤岐,祖籍山东,出生在东北的一个贫苦家庭 ,早在1911年到俄国卖苦力,生活贫困,直到迎来"十月革命",这个年轻的中国小伙儿被希望的火种点燃,奋勇投入为苏维埃政权战斗的革命工作中, 光荣地加入苏联红军中国团,成为一名苏维埃红军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次战斗中翟凤岐受伤,被送到伊万诺沃市养伤 ,伤情逐渐好转后,就到了纺织厂工作,他踏实肯干,态度端正, 光荣的革命历程和出众的工作能力赢得女工安娜的芳心,经过相互了解,二人走进婚姻的殿堂。

接过父亲革命的火炬

1919年,翟云英出生,母亲安娜给女儿起了英文名塔玛拉,翟云英一家过着平静而普通的生活。 时光荏苒,翟凤岐转眼已经离家二十个年头,年迈的母亲每每想起漂泊在外的儿子总会泪流满面, 唯一的希望是在闭眼之前能见儿子一面,家人为完成老人见儿子的心愿,四处托人打听,终于找到翟凤岐的一丝线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翟凤岐收到家信, 得知老母亲为自己哭瞎了眼睛,天天坐卧难安 ,妻子安娜看出丈夫的心思,劝丈夫回国探亲,并愿意带孩子们一起走,翟云英就是在父母恩爱有加的环境中长大的, 母亲对父亲的体谅让翟云英在丈夫刘亚楼身上得到了延续。

1930年,翟凤岐携带全家辗转千里回到家乡大连。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大肆占领东三省,社会秩序全部瘫痪,翟云英一家回苏联的路被切断,只能暂留中国,面对日军在华的疯狂践踏,在革命烈火中走过来的翟凤岐,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鼓动同胞奋起抗日,不料被汉奸告密,被日本宪兵带走,关进大牢,受到残酷摧残后回到家,不几天就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娜不远千里来到中国,不料丈夫被害,她把这份憎恨归结于日本侵略者,她坚强地接受了残酷的现实,此时, 她明白只有把四个孩子培养成人,送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这笔国恨家仇才能清算 ,所以, 不到十八岁的翟云英就参加了革命工作,继续父亲未完成的革命事业 。

有情人终成革命伴侣

韩光向刘亚楼介绍完翟云英的情况,想听听刘亚楼的意见,刘亚楼这个战场猛将在感情面前却害羞起来,欲说又止,摆摆手说:

"等以后全国解放了,再说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刘亚楼考虑自己年岁毕竟比对方大十几岁,而且有过婚史,当前每天征战沙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对方还是个小姑娘,总觉得不太合适。 热心的韩光不明白,他一直在努力撮合两人,就连大连县委书记王西萍也轮番来轰炸, 向刘亚楼介绍翟云英的先进事迹 ,几次下来,刘亚楼始终不同意, 于是韩光、王西萍两人自作主地为他们创造单独见面的机会。

二人相见之后,爱情之火迅速燃起 ,但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如何过翟云英母亲这一关,毕竟刘亚楼比翟云英大十几岁,而且还有婚史,这两点对于女方家长来说都是比较在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亚楼看出翟云英顾虑,表示愿意前去见见这位未来的岳母大人, 刘亚楼满怀信心,这种自信来源于自己的苏联经历 ,他熟通俄文,也了解苏联的风土人情,这就是天然的优势,但翟云英不知刘亚楼心里所想,给刘亚楼打气道:

"如果母亲不同意就和母亲讲婚姻自由的道理,直到同意为止。"

对此, 刘亚楼拍拍翟云英的脑袋说:

"包在我身上,你就把心放肚子里吧。"

翟云英带着刘亚楼来到家里,刘亚楼见到岳母大人一开口就用娴熟的俄语喊了句 "妈妈沙", 这一句久违的乡音勾起安娜的乡愁,眼前的这位身穿军装的小伙子似乎就像远方来的亲人, 他们从苏联的地域风情一直聊到一家人来中国落户,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拉近了相互的关系 ,安娜对面前这个小伙子只提了一个要求, 对云英要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5月1日,经四野政委罗荣桓批准,36岁的刘亚楼在大连迎娶了19岁的翟云英,主持他们婚礼的就是"红娘"韩光。

夫战妇随

翟云英和刘亚楼刚刚结婚,二人还沉浸在幸福的蜜月中刘亚楼就接到任命: 经过中央军委和四野研究决定,任命刘亚楼为第四野战军参谋长。 刘亚楼征求翟云英的意见,意思是:大 战在即,作为军人生死存亡不是儿戏,如果翟云英不愿跟随去前线,可以留在大连。

翟云英不假思索地表示自己不怕死,愿意跟刘亚楼一起上战场,刘亚楼深感欣慰,并携带新婚妻子奔赴四野司令部驻地, 从此,翟云英成为一名军属,开始过上了枪林弹雨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是前线,但翟云英作为家属住在家属区,和指挥部还有一定距离,刘亚楼把翟云英一人仍在家里多有牵挂,凡是有点空闲就回家看望。有一次,翟云英做好了刘亚楼爱吃的饭菜,刘亚楼吃罢就要匆匆赶回指挥部,翟云英看着憔悴的丈夫心疼地说:

"你在家多歇一会吧!"

这一句关心的话,竟然惹毛了刘亚楼,刘亚楼以为妻子撒娇,扯着嗓子就喊:

"前方战事吃紧,一会不敢松懈,还多待一会,我能扔下几十万人管你一个人嘛?"

刘亚楼说完,就拿着腰带赶回了指挥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委屈的翟云英被吼出泪水,开始的确想不通,但看到同是家属的女同志们都坚强地挑着家庭重担,她这才真正意识到,丈夫干的是光荣的事业,光荣的事业是需要付出的,作为妻子应该多理解和支持,不应让他为家里的事情分心。

为了不影响丈夫工作,凡是家里的琐事,都不向刘亚楼汇报,即便是汇报也是报喜不报忧,在翟云英怀孕时,鼻腔里经常流血, 翟云英为不影响刘亚楼工作,并没当回事,刘亚楼回来也避而不谈。

一次,正赶上翟云英病发,刘亚楼打算送翟云英去就医,却被翟云英拒绝,表示不碍事。 谁知,病情越发严重起来,身体也变得极度虚弱,当时同在家属区居住的四野政委罗荣桓妻子林月琴得知情况后,感觉翟云英病情严重,给前线去信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亚楼处理完军务赶到家中时,翟云英已严重贫血,脸如白纸,气虚无力,刘亚楼顿时深感愧疚,立即四处求医,终于找到一位医术高明的德国大夫, 在精心治疗下,翟云英才捡回一条命。

两军交战,作为一线将士,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一次,国民党飞机狂轰哈尔滨,轰炸目标就是军属区,这时,刘亚楼正好在家,大家听到飞机怒吼, 炮火在附近炸响,四处躲避,而他却跑到院子里指挥大家进防空洞,炸弹在他身边炸响,而他依然岿然不动,沉着指挥。

见状,翟云英在防空洞撕心大喊刘亚楼,让他进防空洞,刘亚楼似乎没听到妻子的呼喊,直至最后一位安全进入防空洞,他才到达安全区, 翟云英又气又心疼,最终和刘亚楼一顿哭闹才算了事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这件事,翟云英对前方的丈夫更加担心起来。此时,东北全境已经解放,解放大军正在南下, 每每想起前线的丈夫翟云英就彻夜难眠,心都提到嗓子眼,她决定南下寻找丈夫。

1948年底,平津战役打得如火如荼,四野指挥部设在天津, 翟云英在1949年1月初来到天津,经过朋友和军代表们相助,终于在杨柳青指挥部见到刘亚楼,这时,对天津发起总攻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刘亚楼把翟云英安顿在临时住所,随后又投入到部署战斗的工作中去, 就这样,翟云英陪着丈夫刘亚楼在战斗一线度过了最煎熬的日日夜夜,直到平津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替丈夫走完剩下的路

解放后,刘亚楼任空军司令员,工作更加繁忙起来,大到办航校,发展航空力量,小到排练文艺节目,无疑都是他所关心的, 每天超负荷的工作,让身体亮起了红灯 , 刘亚楼感觉自己命不久矣,把妻子叫到床边,让她帮自己完成未了的心愿。

交代好一切后,刘亚楼离开了 ,然而,就在刘亚楼去世后,局势突变, 一场席卷全国的大运动开始了,关于翟云英的大字报贴满整个空军大院 ,叶群编造谎言, 用翟云英"白俄后裔"的身份加以陷害 ,翟云英面对各种压力,忠贞不屈,为保全家安全, 甘愿自己承担一切,她用实际行动履行着丈夫的临终嘱托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暗总是短暂的,黎明的曙光迟早会到来, 八十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破冰转暖,为完成丈夫临终交代替母寻亲的遗嘱, 翟云英通过求助苏联红十字会,终于找到远在苏联的舅舅, 1989年,翟云英带着93岁高龄的母亲到苏联省亲, 完成了刘亚楼之前答应岳母的寻亲之托。

翟云英自19岁嫁给刘亚楼,深受丈夫影响,自丈夫去世,她一言一行都以丈夫为典范,上孝下爱,替丈夫照顾公公直至逝世,独自教育子女立志成才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她的培养教育下,儿女们各有建树,有的毕业于解放军工程学院,有的毕业于哈军工,有的在中科院,有的在空军气象局,看到孩子们各有成就, 对守寡55载的翟云英而言,无不欣慰,因为她用坚定、刚毅的生活态度,始终用"做一个大写的人"来要求自己,替丈夫走完了剩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