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十巴仙

时光飞逝,2021年距建党的1921年已有100年了。如此特别的年份,怎能少了党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来献礼?

于是,《1921》和《革命者》等电影应景上映,《觉醒年代》、《大浪淘沙》、《中流击水》和《光荣与梦想》等电视剧相继播出。

党史就那些事儿,又被前人拍过无数次,作为后来者的新党史剧/片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拍出新意,实属不易。

创新不如从名字开始。不少创作者会在取片名上花心思,从片名改动上可见一斑。《大浪淘沙》的初名《一大代表》略显直白,后改名为《大浪淘沙:启航》,播出前又精简为现名。《中流击水》还有个曾用名——《红船》。

为了让片名有文化、有格调,有党史剧/片还引用了毛泽东诗词里的名句来做片名。并且,这种引用大有扩展到其他题材剧的趋势。

—、《沁园春·长沙》高频被引

前面提到的建党百年献礼剧《中流击水》就得名于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末两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流击水”一词本指“到江心游泳”,在《沁园春·长沙》中还被比喻为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中流击水》讲述了1919年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壮大的历史进程,用“中流击水”做剧名可形容那些为这段进程而奋斗的人。况且,该剧以青年毛泽东为主人公,用毛词命名就更顺理成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沁园春·长沙》的“被引用之路”绝非到今年才开启。

2007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片名灵感就来源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两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涉及的人物还有萧子升、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陶毅等。其中毛、蔡、萧三人志趣相投,品学兼优,人称“湘江三友”。

用“恰同学少年”来命名讲述毛主席学生生涯的剧,这个片名难逢对手。大家天生会有这样的鉴赏力:《恰同学少年》比起《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那样的片名好多了。

“恰同学少年”后面跟着的“风华正茂”,也被剧作者看上了。

电视剧《风华正茂》是一部建党90周年的献礼剧。该剧一开篇,毛泽东就已从湖南一师毕业了,开始了与有志之士探求中国革命之路的艰辛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毛泽东和战友们依然年轻,适合用“风华正茂”来形容。“湘江三友”在该剧都出现了,还共同组建了新民学会,只不过萧子升与毛、蔡两位在救国思想上出现了分歧,渐行渐远了。

中国古人发明了5万多个成语,可近、现、当代却很少出现新成语。毛主席首创了“风华正茂”这一个人所共知的成语,是不是很厉害?

《沁园春·长沙》简直是片名的宝藏。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起来没有被引的潜质。谁知,电影《湘江北去》巧妙地找到了引用的点。毛泽东、萧子升和彭煌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北上来到北京寻求救国之路,犹如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汇入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洪流。“湘江北去”原本是写景的,却被电影片名赋予了新的寓意,妙哉妙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词中还有名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看样子,“谁主沉浮”也颇有做片名之相。

果不其然,2009年的电影《谁主沉浮》印证了我的直觉。该片讲述的是1948年3月毛泽东和党中央东渡黄河到河北至1949年3月离开西柏坡期间的历史风云。看故事背景和上映年代,便能猜到它是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唤作“谁主沉浮”的影视作品还有一部古装剧和一部外国电影,皆非党史题材,更无提及我党。我无意于替它俩“攀远亲”,硬说其片名来自于《沁园春·长沙》。其实,“谁主沉浮”这四个字早已出圈,有人即便不知其出自毛主席诗词,都有用其做片名的可能。

本以为《沁园春·长沙》的引用已告结束,谁料今年还有一部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剧《看万山红遍》将要袭来。这部剧并非党史题材,而是讲述了共产党人冯白杨带领干部群众,克服困难努力奋斗,令一个资源枯竭的城市浴火重生的故事。

原词中“看万山红遍”的意思很直观——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本剧引它做片名,最大噱头就是剧情发生地就叫万山(贵州万山特区),此万山非彼万山。细想一下,《看万山红遍》之片名可解释为成万山特区到处红火发展起来,还透着点星火燎原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沁园春•雪》不遑多让

毛主席还有一首更有名的《沁园春》,即《沁园春·雪》。如此名篇,总少不了被引做片名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答案是肯定的。

沁园春·雪》的末两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似都被引作剧名了。电视剧《数风流人物》和《还看今朝》皆非党史剧,但故事都围绕着共产党人,气质上与党史剧一脉相承,片名引用毛词有据可依。《数风流人物》的片名更有五字之多,辨识度高,明显出自这首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调查就会发现,非党史剧引用毛泽东诗词的现象并不罕见。你瞧,片名引用《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一句的竟是一部当代扶贫剧。毫无疑问,它属于引用:一来六字之多的“江山如此多娇”明显出自《沁园春·雪》,二来该剧是赞颂党的领导的主旋律电视剧。片名的寓意是:扶贫干部的选择,让江山如此多娇,而江山就是人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评价古代著名人物的诗句。1998年的电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片名带着“一代天骄”的前缀,要是说没受到《沁园春·雪》的启发,就欠缺了点说服力。毛词都得到了古装片片名的引用,着实是个重大“跨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沁园春·雪》的被引用次数虽多,却比较低调。引它做片名的影视作品竟无一部属于党史题材。

三、《七律•长征》梅开二度

《七律·长征》中的颈联(第三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前后两句双双中奖,都被引用了。

这两句描述的内容太专,难以联想开去,引其做片名的作品篇幅估计不会太长。《金沙水拍》围绕红军过金沙江,只拍成了一部电影的长度;《大渡桥横铁索寒》围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只拍成了四集电视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处要避免误解历史:“大渡桥横铁索寒”只指飞夺泸定桥,而不是强渡大渡河。很多人都会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真实历史是,1935年5月24日红军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可惜河边船只太少,无法尽快让几万红军渡河;于是,红军在5月29日通过夺下泸定桥,及时让全军过了河。

如果太较真地围绕片名拍摄,那《大渡桥横铁索寒》能展现的故事内容就更局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忆秦娥•娄山关》竟遭误引

电视剧《雄关漫道》之片名出自《忆秦娥·娄山关》的“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讲的是毛主席等人的长征史诗。听起来,剧名与剧情契合度极高,让人赞叹剧名甚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严格来说,该剧用“雄关漫道”作片名却是一次误用。“雄关”是雄壮的关隘,可以不仅限于原词的娄山关;而“漫道”意为“莫道,别说,不要说”,并不是“漫长的盘山道”或“险道”。“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意思是“不要说雄关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不是“雄关和险道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若不是为了照顾平仄之和谐,这一句应写成“漫道雄关真如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作者就是误把“漫道”解释成“险道”,以为与“雄关”并列,才以《雄关漫道》做片名。康震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点评说,毛主席亲口说过“漫道”是“不要说”的意思。

引两首含“漫道”的诗:

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王昌龄《送裴图南》

漫道长生学不得,学得后,待如何?——《江神子·侍者请先生赋词自寿》

里面“漫道”的意思皆为“不要说”,从无“险道”之意。

毛主席也用过“漫道”的同义词——莫道: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所以,“雄关漫道”的意思是“不要说雄关……”,都没个完整意思,做片名有点尴尬。

好在,它被误引不算太难堪。

连注释家都不免这般误解,说明“漫道”解释为“险道”不无道理,逻辑自洽,只可惜不符词作者的原意。

名为《雄关漫道》的纪录片也掉入了误用“漫道”的坑,然而纪录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若像网络词汇的诞生一样,“漫道”在网上被广泛误用,使增加的新义项有了巨大的群众基础。那时再看片名《雄关漫道》,就不那么别扭了。

五、其他诗词:一句多引

影视作品重名是常见现象,侵不侵权咱不管,反正存在就是合理。毛主席诗词的同一句都曾被多次引用做过片名。

前文所述的2007年版《恰同学少年》就有一部2002年的同名不同题材的电影。前者讲述毛主席的学生生涯,可谓量身定做,却被讲述现代同学情的后者占了先机。所以,从来没什么所谓的正统引用者,抢先(鲜)引用才更划算。

毛主席的其他诗词,目前虽不及两首《沁园春》那样多处被引用,却也创造过一句被多次引用的成绩。请看我一一列举:

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一句“红旗漫卷西风”,原意为红旗应和着猛烈的西风舒展飘扬,传递了一种信仰和坚持的力量。有着这层好寓意,“红旗漫卷西风”的气质对红色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来说似是百搭,难怪被三部作品引用做了片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前一句是毛主席借用唐朝诗人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字面上无任何改动。名叫《天若有情》的影视作品有好几部,但我宁可将其算作引用李贺的诗,而非毛诗。

至于后一句“人间正道是沧桑”则是毛主席的原创,意为不断地发展和前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诗中所指,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国符合这样的规律。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剧名引用了这句诗,其剧情也在尽力诠释这个剧名。该剧讲述了杨家兄妹三人分别加入国民党和共产党,因政治信仰不同,而变得水火不容,最后天各一方。主人公们经历了中国大地上堪称正道的沧桑巨变,有人顺之,有人逆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1年的电视剧《战地黄花》的片名出自《采桑子·重阳》的“战地黄花分外香”,剧中亦有毛主席出镜。毛主席原词只是描写战地里的菊花,而该剧把战地黄花比喻成长征中的女红军。这种语义扩展是允许且巧妙的,跟前文误用“漫道”不可相提并论。

“战地黄花”还曾被1977年的电影引用过,“战地黄花分外香”更是整句被2012年的电视剧引用过。这花真是“引用市场”的抢手货。不过,这两次引用都不如2011年的引用那样贴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党史剧《换了人间》讲述了1949年至1954年中国革命进程和中国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该剧的主角是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写他们领导全国推动了这种变化。

“换了人间”这四字片名,看上去很白话,但绝非剧组拍脑袋想的,而是引用自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中的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在片尾曲歌词中也能找到直接证据。

有了这层关系,“换了人间”这四字骤然显得有底蕴了。中国在那个年代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换了人间”来形容再恰当不过。《换了人间》剧情结束于1954年,正好是毛主席写这首词的年份。

既然列在“一句多引”的标题下,就会有第二部《换了人间》。这部同名电影拍摄于1959年,描写了魏大爷一家的生活从旧社会的水深火热转变为新社会的幸福圆满。该电影通过描写民间家庭的生活变迁来体现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剧情格局虽不如剧版《换了人间》大,但胜在“以小见大”、生动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非典型引用:曾用名与禁播剧

引用毛泽东诗词的剧并非都很知名,这是传播度程度不同,不影响它们归为典型的引用。

相比之下,有些引用的片名没能堂堂正正地向世人展示,经历了一次非典型引用

电视剧《纸船明烛照天烧》的片名引用自毛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中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两句。片名与原词意思一样,指的是人们焚化纸钱,点起明烛,照亮天空,以此来驱走瘟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透露些证据,就更显这次引用非它莫属:该剧的小说原著《送瘟神》与毛主席这首诗同名;剧情讲述的是人民抗击消灭血吸虫病的历程,与诗中表现是一回事;关心抗疫的毛主席也在该剧出现了。

反转来了,《纸船明烛照天烧》只是个曾用名,如今已改名为《送瘟神》。可能剧组嫌原名太晦涩,不适合推广吧。

非典型引用除了片名被弃用之外,还有更可惜的情况。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的前两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意思是梅花风雨把春天送走了,又在飞雪中迎接春天。有一部反腐电视剧《纪委书记》,为了能顺利过审(与公安司法相关的职称做片名太敏感),先改成了《初心》,后又引用毛词、改成了《风雨送春归》。

该剧讲述了赵达声领衔的纪检干部们勇敢地与腐败分子斗争的故事。根据剧情推断,难道“风雨送春归”是比喻纪委干部把腐败分子打回原形的意思?这或许望文生义了。

该剧在豆瓣网上有句释名的话:“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在反腐风暴轰轰烈烈席卷而来的风雨之下,人们所期望的生机勃勃的春天一定会到来。”这解释倒也说得通,却总觉得少了些灵魂。

依我看,整首《卜算子·咏梅》是以梅花的坚韧和乐观来象征中国共产党人。“风雨送春归”既是该词首句,至少在形式上可代表全词。因此,取名《风雨送春归》就可解释为要赞颂纪委干部的优秀共产党员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风雨送春归》曾在我杭州老家那边的区医院取景,故而我很期待它播出。可惜,该剧男二号赵立新后来在微博上发表了不当言论,遭到封杀,致使该剧几乎沦为禁播剧——重拍和“换脸”技术都很难落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Δ 我熟悉的医院内景,图中有该剧主演王志文和陈龙

一例是引毛诗做曾用名,一例是引毛词做禁播剧的剧名,两者没让引用名句的片名真正问世,可惜。

结语

引用毛泽东诗词的影视作品多到数不过来。本文定位为不完全统计,一来可能我的探寻有所疏漏,二来是今后会涌现更多用毛泽东诗词命名的影视作品。

再说,片名引用毛泽东诗词的纪录片、歌曲、晚会、图书、综艺节目等都不在我的统计范围。不然,例子就多如牛毛,应接不暇了。

毛主席诗词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用来命名电影了,到如今这种“传统”仍在延续。有先行者在前,如今出现不少剧集——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寂寞空庭春欲晚》、《人生若只如初见》——用诗词命名的现象,只能算潮流轮回,不算全新噱头。

大体来说,引用毛泽东诗词的有两大剧种: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剧,时常有领袖出镜;二是以共产党人为主人公、或歌颂共产党领导的虚构剧,无论时代背景是民国还是当代。

所以,大家猜到哪个是关键词了。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一百年之际,特以此作为献礼文章。

注:本文首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号“拉阔时光”(live_mo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