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坛失英才

——怀念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宋瀚涛先生

作者:江其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退休研究员、中国共产党党员宋瀚涛先生,因病于2020年9月20日,在北京与世长辞了,享年80岁。

惊悉噩耗,痛心不已。于是,为宋瀚涛先生写下了这篇怀念文章。

1940年11月,宋瀚涛先生出生于吉林省 大赉 县(现大安市,下同)。

1953年秋,宋瀚涛先生在大赉县中学上初中。

1956年9月,升入大赉县第一中学

1959年7月,毕业于大安县第一中学。同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是大安县有史以来,第一位考入清华大学的理科生。

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1996年10月,晋升博士生导师;

2007年3月,退休。

一、寒窗苦读学业成

据宋瀚涛先生的弟弟宋瀚波先生讲,宋瀚涛先生考入清华大学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在学校学习期间,他秉承清华大学“认真做事、诚恳待人”作风,为了给家里节省粮食和钱,他勤俭节约,吃饭要的是最便宜的,在大学6年,他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穿,就是一双皮鞋,也破损的不像样子。有一回,星期天放假,为了能够在图书馆抢占到一个座位,竟然把一只皮鞋跑丢了,如果回去找一找,是肯定能够找得到的,可他没有去找,为啥呢?如果回去找,图书馆的座位肯定捞不到了。所以,他没有去找,而是光着一只脚,在图书馆里看了一天的书,查阅了大量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资料。在清华大学就读六年时间,为了节省路费,他仅回家三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5年7月,宋瀚涛先生经过6年的寒窗苦读,在清华大学工程数学力学系毕业,获取了计算数学专业学士学位,并且获得了清华大学颁发的优秀毕业证书。当他手里捧着红彤彤的清华大学毕业证书时,他失声痛哭,这“哭”声是幸福的哭声,是他辛辛苦苦拼搏6年,取得的学业优秀成果回报!

二、科技成果创辉煌

1965年8月,宋瀚涛先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在数学研究室教高等数学。那个时候,学校还没有计算机可用。当时,哈军工在慈云桂教授的领导下,研制成功441—B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为了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使用方式,便于教学,宋瀚涛先生从哈军工老师那里借来机器指令手册,很快,按照教授提供的公式和光学系统结构参数,编好了程序,受到了教授的称赞。

1970年,北京理工大学举办光学设计培训班,学员来自全国的光学厂,都是很有设计经验的光学技术人员。宋瀚涛先生在培训班上讲了计算机基础和如何使用光学设计程序。学员们都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学得认真,兴趣很浓,学到了许多计算机知识。毕业时,学员们纷纷与他合影留念。

后来,宋瀚涛先生又和团队成员研究开发出了光学系统自动设计程序科技成果。“文革”结束后,他们带着这一成果,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数据库高科技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宋瀚涛先生又继续向计算机科技高端攀登。他和团队成员一起,研究成功了军用坦克发电机设计,这一项兵器高科技项目,此项目获得了兵器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宋瀚涛先生尊重科学,在科技研究方面,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他常常对学生说:“在科技研究领域,一要确立明确目标,不能像‘盲人摸象’,没有目标;二要有科学方法,来不得半点马虎;三要有详尽的计划,按照计划逐步实施;四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计算机、数据库等高科技领域,能够取得多项科技成果,都与他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分不开的。

1983年12月,计算机中心建立后,宋瀚涛先生被任命为计算机电教中心副主任,在这个岗位上,工作长达8年之久,先后主持了多项计算机应用的研究项目,为开发了计算机应用软件,培训计算机科技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宋瀚涛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有100多篇研究成果论文,分别在《中国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和英国的Artificial Intelligent in Engineering》等学术刊物发表及在国际会议上宣读。同时,先后出版了《“IBM 微机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关系数据库原理与系统》(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和《数据库编程与应用》(上、下册,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等著作。

宋瀚涛先生在计算机应用、数据库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带领团队研究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模式”,成果,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异构数据库的转换与联合使用技术”,获1996年兵器工业总公司部级 “二等奖”;全国数理统计与企业管理软件,获“一等奖”。

宋瀚涛先生社会兼职也比较多,在工作期间,兼任中国兵工学会计算机软件分会副理事长、兵器部管理信息系统技术顾问、中国医药信息学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税务总局信息化建设专家组成员、国家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专家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AD&CG专委会委员,等等,可谓是一位“大忙人”。

三、国外进修学知识

早在1973年的时候,中国的计算机在医学科学领域的早期开发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1981年7月,在高手如云的激烈竞争中,宋瀚涛先生作为公派访问学者身份,派到美国进修深造,搞计算机应用科学的研究。

自1981年7月至1983年7月,宋瀚涛先生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数据库研究中心进修、学习、工作了3年时间。

在美国进修期间,宋瀚涛先生看到我们国家还有很多科研领域,特别是计算机开发研究方面,还远远的落后于他国。于是,他暗下决心,在美国进修时间里,一定不能辜负国家对自己的期望,一定要争分夺秒、刻苦钻研,发愤图强,学习科技知识。美国的美丽景色,他没有时间去观赏;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他没有时间去看。他把分分秒秒时间,都用在了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研究上。有时,他的导师都下班回家了,他还在实验室工作,加班加点打通宵,如同家常便饭。渴了,喝一瓶矿泉水;饿了,煮一碗方便面。在美国进修期间,他参加了姚诗禀教授主持的数据库系统XDB的研发。姚诗禀教授还资助他参加美国计算机先协会举办的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学习气氛非常活跃,他在美期间,得到了许多学术信息和知识。他还忙里偷闲,利用休息时间,去图书馆去查阅大量计算机有关资料,并且都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

当然,人在异国他乡,宋瀚涛先生也常常思念祖国、想念亲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圣诞节、新年,美国人放长假,与家人团聚,他却只能空守机房,默默地开发软件,心里的苦衷难以言表。

进修期满,姚诗禀教授看到宋瀚涛先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难得人才,执意想留他在美国工作。宋瀚涛先生怀抱着为祖国的计算机事业发展的远大理想,一心报效祖国,他委婉的拒绝了姚诗禀教授的挽留。他说:“姚教授,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来美国进修,不是来镀金的,更不能学了知识,忘记我的祖国,我要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祖国建设上,用在发展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上。”他的肺腑之言,感动了美国教授。于是,他在1983年8月,毅然回到了祖国怀抱,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上。

四、桃李芬芳满天下

宋瀚涛先生是全国三千名高等教育专家,从1965年8月到逝世前,他一生培养了74名博士生和132名硕士生。

有的同行问宋瀚涛先生,说:“你一个人怎么能带出来这么多博士生、硕士生呢?”他风趣幽默的说:“我一个人浑身上下,才能打出几根钉呢?我培养的这些硕士、博士生,他们都是好苗子,爱学习、肯钻研,我这是一个‘伯乐’,学生都是‘千里马’!”

宋瀚涛先生带出来的博士生、硕士生毕业后,多在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福建等省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还有的博士生、硕士生毕业后,他们分别在大唐通讯、朗讯、诺基亚、中国移动公司等大公司工作。可谓“桃李芳天下。”他退休后,仍在指导7名在读的博士生。

2009年11月,在宋瀚涛先生70岁寿辰上,有一位学生,撰了一幅寿联。

上联:

一枝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风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节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济神州。

五、师生漫步颐和园

不仅如此,宋瀚涛先生的文采,令人敬佩。他是大安县(现大安市)著名教育家、原大安县第一中学教师刘汉章的学生。在纪念刘汉章先生诞辰100周年时,他写了一篇题为《忆刘汉章老师》的文章。文章不算长,大约1500字左右。他在文章里,讲了一个与刘汉章老师有关的小故事,耐人寻味,风趣幽默。一个是关于刘汉章先生给学生讲成语“叶公好龙”的故事。刘汉章先生给学生讲 “叶公好龙”的 “叶”,不能读成“叶(ye)”,应该读为“社(she)”。宋先生记忆犹新, 1965年,他毕业后,在北京理工大学任教时,当时兴政治学习之风,一位语文老师在读报时,就碰到了“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那位语文老师没有“叶公好龙”的 “叶(ye)”,读成“社(she)”,而是读成了“叶(ye)”,宋先生多插一句,说不能把“叶公好龙”的 “叶(ye)”,读成“叶(ye)”,而应该读成了“社(she)”,结果惹得那位语文老师很不高兴。就这样,他和刘老师在游园的时候,师生二人,以诗词歌赋的特别方式,进行了交谈,相见甚欢,其乐融融。

六、诗词、挽联悼先生

宋瀚涛先生逝世的消息,通过手机微信,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到了家乡,他的亲友和弟子都敬献了花圈和挽联,表示哀悼!

宋瀚涛先生的弟子,大安市第一中学原副校长王友的女儿王淑静,在其治疗期间,组织他的弟子们,募集了一大笔钱给宋先生治疗,为先生送行时,在北京的50来名弟子一直护送灵车到八宝山,足见先生平时的人品和弟子们的关系。

痛悼兄长宋瀚涛

宋瀚波

胞兄此去见楼空,

多少哀思化泪中。

可叹苍天偏有雨,

唯余书柜渐生虫。

硕员 博士心头韵,

程序编排手底功。

难奈瑶台唤 导教 ,

仍留嫩水复流东。

宋瀚波,系大安市雅集轩书画院,秘书长

悼瀚涛

张凌

北工枪炮动天地,

六十寒暑别大安。

英杰一去嫩水寒,

同窗悲悼泪 衿 沾。

张凌,系郑州大学教授。

忆瀚涛学兄:

于濯 非

少小同窗信有缘,

高中学霸众口传。

京城一叙难相忘,

乡友席餐多感言。

学术卓卓执教累,

门生桃李扪心甜。

斯人仙逝留弥念,

故土杰才誉大安。

于濯 非,系宋瀚涛先生同学。现居住京东燕郊。6岁时试学,曾与瀚涛兄为街坊,有同窗一年之缘。曾任白城军分区政委,省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

哀悼宋瀚涛先生

刘瑞

苦雨凄风洒九天,苍穹万物悼君贤。

哀歌难挽英魂驻,浩气相随宇宙传。

德及春秋遵古训,情余笔墨结今缘。

经年志向成遗梦,顿撼冰轮少半边。

刘瑞,任诗词论坛网站主编、总编辑;出版诗集《草根拾贝》《鬼才》。

哀悼宋瀚涛先生

德翁

一首哀诗祭长兄,

音容笑貌忆衷情。

奇才衍祖兴家业,

阴德追宗续世横。

滿腹经纶耕学术,

一腔热血铸人生。

立身远瞩鸿图志,

留下功勋万古名。

曹志德(笔名:德翁),系大安市雅集轩书画院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