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话读来未免使人激情澎湃,爱国之心油然而发。从古至今,我国多的是沙场厮杀、死守边疆的爱国将士。他们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亦无一句怨言,甚至在死的那刻想的还是"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

爱国之心并非只有上战场杀敌这一个表现方式,在民国时期,多数文人用自己包含心酸的笔墨来刺激国人麻木的灵魂,渴望唤醒他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爱国之心与善良的人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这么一个人,他通过善于观察的眼睛,看到国人一味的屈服,甘愿被支配后,果断的"弃医从文",变成了一个斗士,打算用文字来骂醒执迷不悟的国人。他对国家的贡献有目共睹,可如今却掀起了排斥他文章的热潮,可谓是让人心酸至极。他就是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弃医从文的爱国英雄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这一生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爱国运动中去了,他本身是个医学生,但他却只有短短五十几年的寿命。

鲁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弃医从文的他看着中国民不聊生的惨况,他寝食难安。长期的伏案工作使得鲁迅得用烟草来排遣自己烦闷的心情,鲁迅的手中不是拿着笔就是握着烟草,这样过度的使用身体,使得他的身体机能每况日下,最终这位文学界的泰斗于1936年10月19日永辞人世。

对于鲁迅而言,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在意的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生命的广度。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笔来唤醒中国人麻木、冷漠的灵魂,他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中国真正的站起来。他自己也曾说过:"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的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的文章在当时饱受文人们的推崇,他被认为是文学界的天才。但鲁迅却对此并不认同,他开玩笑的回应道:"我只不过是把喝咖啡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就是这样勤勤恳恳的鲁迅先生,通过他细腻的文笔,塑造出许多被人熟知且具有典型特色的人物来。

如穷酸迂腐、死要面子但内心淳朴善良的孔乙己;勤劳质朴、性格坚强却命途多舛的祥林嫂;少时机灵活泼、勇敢勤劳但被生活压迫变得麻木不仁的闰土。这些人物在鲁迅笔下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读者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

"去鲁迅化"的热潮

"去鲁迅化"这件事由来已早,到如今快有近10年的时间了。鲁迅先生的文笔在文坛中是屈指可数的,那么为什么"去鲁迅化"会兴起呢?"去鲁迅化"到底要去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究其原因还要从十多年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把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书中删去了。此举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百姓们对此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有人拍手称赞,说道:"真是大快人心啊!他的作品早该删掉了。"还有人提出了相左的意见:鲁迅先生文笔斐然,他的文章不该删掉。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赞同者认为鲁迅的文章对于心智还未完全开化的中小学生来讲太过于晦涩难懂,孩子学习这些文章不过是在老师的压迫下囫囵吞枣罢了,这样的教学没有办法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其次,鲁迅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是时代久远的人物了。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鲁迅通过文章给孩子们传递的思想不利于孩子的今后发展,我们不能用旧的思想来束缚新时代的孩子们。

反对者则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到过去的历史。通过鲁迅笔下那些反面的人物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他们的成长。再者说鲁迅先生是文坛泰斗级别的人物,细腻的文笔和精妙的用词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读史可以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鲁迅先生笔下刻画的人物皆具有典型的社会特征,是活生生的人的倒影与缩写,那哪里不值得我们研读呢?

文人对"去鲁迅化"的见解

"去鲁迅化"这件事也引起了文人们的重视,其中莫言和余华就对此发表了见解。让中小学生头疼的课文很多,其中文言文和古诗占一类,鲁迅的文章占一类。

从小到大,鲁迅的文章就贯穿我们的童年。深奥难懂的文章和节选出来要背诵的部分使很多孩子头疼的嗷嗷直叫。莫言也不例外,他曾直言不讳的道:"小时候,我看到鲁迅的文章就头疼,真的是太难懂了,当时恨不得鲁迅少写点文章!"

但是对于"去鲁迅化"这件事莫言是反对的,他说道:"难懂归难懂,但是值得借鉴的地方却很多。我自己的所有长篇小说加起来都没有鲁迅先生的一个中篇小说来的有价值!"

作家余华和莫言有着类似的经历,小时候背诵鲁迅的文章使得他对鲁迅厌烦至极。长大后的他才真正懂得了鲁迅先生文章中的韵味,所以两人观点才会一致,都是亲身经历过来人。电影以余味定输赢,小说也是如此,过目就忘的小说不过是无聊时的消遣罢了,真正好的小说,会使人很长一段时间活在小说带来的余韵中。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不难看到鲁迅对他的影响,在余华的笔下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在不同年代生活的孔乙己。余华曾坦言道:"虽然不想承认,但是鲁迅他的确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想他斐然的文笔是没有人愿意质疑的吧。"

"去鲁迅化"可以说是时代改变下的产物,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去排斥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的作品是一个年代的缩影,小时候读他的作品时或许一知半解,但成年后就会发现这些夸张的人物写照皆是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史可以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鲁迅先生笔下刻画的人物皆具有典型的社会特征,是活生生的人的倒影与缩写,那哪里不值得我们研读呢?

文人对"去鲁迅化"的见解

"去鲁迅化"这件事也引起了文人们的重视,其中莫言和余华就对此发表了见解。让中小学生头疼的课文很多,其中文言文和古诗占一类,鲁迅的文章占一类。

从小到大,鲁迅的文章就贯穿我们的童年。深奥难懂的文章和节选出来要背诵的部分使很多孩子头疼的嗷嗷直叫。莫言也不例外,他曾直言不讳的道:"小时候,我看到鲁迅的文章就头疼,真的是太难懂了,当时恨不得鲁迅少写点文章!"

但是对于"去鲁迅化"这件事莫言是反对的,他说道:"难懂归难懂,但是值得借鉴的地方却很多。我自己的所有长篇小说加起来都没有鲁迅先生的一个中篇小说来的有价值!"

作家余华和莫言有着类似的经历,小时候背诵鲁迅的文章使得他对鲁迅厌烦至极。长大后的他才真正懂得了鲁迅先生文章中的韵味,所以两人观点才会一致,都是亲身经历过来人。电影以余味定输赢,小说也是如此,过目就忘的小说不过是无聊时的消遣罢了,真正好的小说,会使人很长一段时间活在小说带来的余韵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不难看到鲁迅对他的影响,在余华的笔下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在不同年代生活的孔乙己。余华曾坦言道:"虽然不想承认,但是鲁迅他的确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想他斐然的文笔是没有人愿意质疑的吧。"

"去鲁迅化"可以说是时代改变下的产物,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去排斥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的作品是一个年代的缩影,小时候读他的作品时或许一知半解,但成年后就会发现这些夸张的人物写照皆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