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熊是一种因为遗骨而为人所知的动物,它们曾经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的洞穴中,但是在2.4万年前,却不知为何突然灭绝了。从上世纪开始,科学家就在许多个欧洲洞穴中发现了数以万计的洞熊骨骼,其中一些好像还经过了精心地堆砌。于是,一种猜测由此产生,认为洞熊的灭绝是人类造成的,这个说法一经提出,立马引来了另一些研究者的反对,他们表示环境变化才是洞熊灭绝的主要原因。最近,来自西班牙马拉加大学和美国布法罗大学的研究人员又提出了新的见解,他们发现洞熊自身有一个严重的缺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见的两种猜测。熊科动物属于食肉目,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它们基本上都成了杂食动物,草木、浆果、蜂蜜都位列食谱上,当然,它们偶尔也会捕食一些小动物。洞熊在熊科动物里比较特殊,属于“吃素的大个头”,它们的重量可达1000公斤,却只吃草食。到了晚更新世,气温下降了10度左右,变得异常寒冷,洞熊的食物来源——草,无法生长、供应不足,它们唯一的口粮成了问题,生存也就自然非常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持“人类捕猎说”的科学家认为,由于洞熊常年待在洞穴中,只有在温暖的时候才出外活动,当人类开始在欧亚大陆定居时,先是捕猎洞熊食其肉、穿其皮,进而占领了洞熊的洞穴,最终导致了洞熊的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证据:鼻窦太大。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扫描了四只洞熊和八只现生棕熊的头骨进行比对,结果发现洞熊的鼻窦出奇得大,而鼻窦直接影响了咀嚼方式、力度和幅度,受到大鼻窦的限制,洞熊面颅骨和头盖骨变形,原本圆形的头顶变得扁平,而且不断向后延伸,犬齿、门齿的咬合力也因此变弱了。随着时间推移,它们无法使用门齿和犬齿将肉食撕裂食用,只能依靠臼齿将植物研磨碎吞咽。因此当草不够吃的时候,它们也就无法转而以肉类为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什么洞熊会有个大鼻窦呢?这还得说回寒冷的气候上,因为低温,洞熊一年中冬眠的时间要长于其他熊科动物,大鼻窦有助于降低冬眠时的消耗。鼻窦是颅骨内的空腔,一共有四对,左右对称,对人类来说鼻窦可以调节呼吸时吸入鼻腔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对洞熊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冬眠时这一点非常重要。另外,许多动物入眠前体重都会增加1到2倍,但是“吃素的”洞熊在进入冬眠前无法积攒足够的能量,所以格外需要降低消耗,大鼻窦因此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为了适应环境,洞熊演化出了大鼻窦,原本有了大鼻窦它们就能在寒冬里通过冬眠减少能量消耗,从而渡过食物供给不足的冬天;但也是因为有了大鼻窦,它们的咀嚼能力受到影响,只能以草为食,根本吃不了肉。当草因为寒冷而无法生长时,洞熊无法通过改变饮食来维系生存,尤其是在冬眠前,它们无法摄入足够的能量,于是很可能在冬眠中“长睡不醒”,因为消耗尽了脂肪而直接死亡。